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醫藥物流全面整合 冀與巨頭抗衡

2008-11-18 23: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醫藥物流似乎是一個不甘寂寞的行業,近幾年來,醫藥物流鏈上各個環節企業的“整合”運動風生水起。他們走到一起,一則緣于政策的引導,二則出于生存的壓力。 
    按照現代物流的供應鏈管理原理,批發商必須和零售商、供應商建立伙伴關系。這種合作關系除了人與人的見面外,還需要技術支撐,信息交流系統。如果沒有這樣的支撐,物流經營者對貨源單位不熟悉,對下家即零售藥店、醫院藥房不能夠有效的管理、及時配送,配送率達不到90%,就不可能有競爭力。為了加強這樣的“伙伴關系”,我國的醫藥物流正上演著一場如火如荼的“整合大戰”。 
    醫藥企業之間的整合 
    通過醫藥企業的重組聯合,可優化內部物流作業過程,提高醫藥流通企業的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首先,可以將銷售渠道的各個參與者(廠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管理。因為現代物流管理中的銷售物流不僅是單階段的銷售物流,而且是一種整體的銷售物流活動,是涵蓋廠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一體化物流系統。其次是可以通過市場來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型醫藥商業集團公司。 
    2003年12月14日,長春亞泰集團萬聯藥業有限公司在長春香格里拉大飯店舉行開業慶典暨新聞發布會,此舉標志著亞泰集團醫藥產業已經正式建成吉林省最大的藥品物流配送中心。2003年6月,亞泰集團與民營企業——萬聯藥業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由亞泰集團控股的吉林亞泰萬聯醫藥有限公司。亞泰萬聯藥業公司在繼承原有客戶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承擔對吉林大藥房的藥品物流配送業務,借助吉林大藥房248家連鎖銷售終端的網絡優勢,使業務規模和業務范圍成倍增長。目前,亞泰萬聯藥業公司醫藥配送網絡已覆蓋吉林省內20余個市縣和地區,具有萬余個品種的穩定貨源和數十個獨家代理的品種資源,年銷售額達2億余元,成為目前吉林省內最大的藥品物流配送企業。亞泰萬聯藥業公司與吉林大藥房的業務整合,豐富了雙方的經營品種,實現了品牌、配送和經營品種的優勢互補,從藥品生產、物流配送到藥品零售,形成了一個多贏的醫藥物流經銷體系。 
    上市公司之間的物流整合更是凸現出“大手筆”。2004年2月10日,太極集團旗下的太極股份、桐君閣、西南藥業3家上市公司宣布,決定聯合組建太極集團桐君閣上海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桐君閣上海醫藥”)。據悉,這家公司主要從事醫藥物流,總投資為1億元。“建立桐君閣上海醫藥物流中心是桐君閣邁出川渝、開拓全國醫藥市場堅實的一步,符合公司長期發展戰略,同時會極大提升桐君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桐君閣董事會秘書鄒莎表示。太極集團目前在四川成都和重慶已建有大型物流基地,這次投資有助于桐君閣從上海乃至整個華東地區醫藥商業市場切得一塊蛋糕。桐君閣上海醫藥擬定地址為上海市普陀區桃浦鎮的西北綜合物流園區,圈地面積約250畝。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是上海正加快建設的三大物流園區之一(另外為外高橋、空港),能輻射長江三角洲和內陸省份,屬陸路口岸型物流園區。而在之前,全國醫藥業龍頭之一——上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這一區域圈下270畝地建物流基地。中國國藥集團下的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目前也正在上海考察選址,擬打造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桐君閣上海醫藥面臨的將是一場短兵相接的市場競爭。 
    生產與流通企業之間的整合 
    目前,我國有醫藥批發公司1.6萬家,但覆蓋全國性的公司極少,各自為政,分散經營,規模化不夠,集約化不夠,網絡化不夠。
  醫藥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整合,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物流動態信息,協調物流網點,構筑起一體化的物流網絡,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和費用,以贏得競爭優勢。對相互聯系、分工協作的整個行業鏈進行整合,可形成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社會化的醫藥物流系統,使物流活動逐步從生產、交易、消費過程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種專業化的經營活動。 
    前些時,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武漢均大實業公司合資成立的廣東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的醫藥物流中心落成典禮,在廣東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舉行。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華北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的上市子公司,而華北制藥集團是我國最大的化學制藥醫藥企業之一,在醫藥行業內有較強的影響力。武漢均大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具有批發連鎖性的“九州通醫藥”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商業公司,其在湖北、北京、上海、重慶等地擁有6家大規模的醫藥商業批發企業,2002年的總營業額達到35億元,在國內醫藥商業公司中處于前列。因此,此次聯合自然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2003年10月9日,石家莊市政府簽發《關于將石家莊樂仁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國家股劃轉石家莊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的函》。11月6日,樂仁堂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公司章程修正案,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坐上了樂仁堂公司的頭把交椅。業內人士指出,石藥與樂仁堂“締結良緣”,決不僅僅表現在“一個生產藥的+一個賣藥的”,而是醫藥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的一次優勢互補,是在外資大兵壓境前醫藥行業進行的一次大規模資源整合。 
    流通企業的資源整合 
    醫藥流通企業之間或與醫藥零售企業等共同組建大型醫藥物流中心,按照生產、批發、零售實施一體化管理,可提高物流資源管理效率。這些物流中心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對醫藥商品的在庫管理、周轉、分揀以及配送等。通過組建物流中心對藥品進行整體的物流作業管理,可以加快藥品的流通速度,提高醫藥流通效率,從而降低醫藥物流成本。 
    早在2002年,華中地區大型醫藥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武漢中原漢康藥業有限公司在武漢誕生,其負責人武漢醫藥集團董事長劉明森稱,配送中心占地20畝,建成后將集團旗下的百余家藥房連為一體,為武漢及周邊地區的百姓用藥提供優質服務。 
    此外上海國大藥房連鎖公司和浙江紹興縣浙江亞太集團共同投資組建浙江國大醫藥物流有限公司,計劃占地近7公傾,建成后有望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 
    區域性物流整合 
    按照一般的規律,每天的出貨量在500萬元以上就需要一個大型的醫藥物流中心。 
    占地1500畝的目前國內投資規模、建筑規模最大的中西藥品、藥材、物流配送基地——“北方藥都”,目前正在呼和浩特市緊張施工建設中,首期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可交付使用。“北方藥都”?C7一個完全按國家GSP標準建設的大型現代醫藥物流平臺,旨在通過醫藥生產企業、批發企業及相關產業的集群經營來實現醫藥經營專業化、合作網絡化、管理集約化、供應鏈系統化、企業規模化。“北方藥都”將建成一個科學規范的醫藥置業平臺,上下兩層總面積達34000平方米的藥品、藥材展示交易中心將長期為國內外相關醫藥生產、批發和代理企業提供產品展示交易的機會,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
  隨著百信集團、和平藥業、西部醫藥、天樂藥業等大型醫藥集團的入駐運營,成都醫藥物流中心區正式投入使用。這是西部地區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規模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區,占地1000多畝,總投資近10億元人民幣。以4家大型醫藥集團為龍頭,一批倉儲式的醫藥物流中心已經開始對外營業。這些醫藥物流中心全部實現了倉庫立體化、裝運機械化、配貨電子化、物流功能條碼化。成都醫藥物流中心區地處過去的“五塊石藥市”,該地曾是西部最大的藥材集散地,年交易額近百億元,輻射著整個西部地區。  

    但目前,我國的區域性物流平臺大都為自建自用,將來必然的發展趨勢是把自己的平臺變成公共性的平臺,盡可能的提供給更多的企業使用,以實現效率和效益雙豐收。  

    動因:政策“引導”和生存壓力  

    我國醫藥物流上演的這場“整合”大戰,有政策引導的作用,也有生存壓力的挑戰。  

    為了提高我國醫藥流通業水平,國家經貿委制定的《醫藥行業十五規劃》中提出培育5至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到5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建立40個左右面向國內市場或國內區域性市場、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以上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的銷售額達到醫藥行業銷售額的70%以上。建立10個在國內外知名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達到1000個以上;建立一批區域性醫藥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達到100個左右。通過一體化發展,實現廠商、批發商、零售商的聯合或批發商的強強聯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  

    為了鼓勵醫藥物流做大做強,國家對一些大型的物流項目進行了國債貼息優惠政策。2002年,重慶桐君閣、北京醫藥股份、中國醫藥集團、廣州醫藥股份、上海醫藥股份等10家企業進入國家經貿委組織的“流通現代化”國債貼息專題。目前,這10家企業的項目全部獲得批準,貸款已經到位,絕大多數已經開始了土建等前期工作,動手較早的上海醫藥等項目則已經開始投入正式運作。  

    可以說,醫藥物流的“整合大戰”是國家政策“點火”引爆的,但是,醫藥流通業的生存壓力迫使著大批的醫藥物流企業不得不選擇資源整合的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從2003年1月1日起開始允許外資企業在國內從事藥品零售業,而到2005年,醫藥分銷市場將完全對外資放開。閘門開啟,對我國醫藥市場覬覦已久的國際巨頭必然搶灘國內市場。當前,我國從事藥品批發的企業多而小,17000家批發企業中銷售額超過5千萬元的僅300余家;零售企業的數目高達12萬家,但最大的零售連鎖公司年營業額只有5億元。在經濟效益上,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效益水平每況愈下,虧損面逐年擴大。我國現有流通商業企業1.6萬多家,但近80%的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我國名列前10位的流通批發企業的銷售額占市場總額的20%左右。與美國相比,其醫藥市場規模是我國的約10倍,但美國的前三大藥品流通批發商已占據其國內市場的95%。為趕在外資大舉進入的前夜盡可能多地搶奪醫藥銷售終端話語權,國內制藥業紛紛殺向終端市場,搶占營銷網絡。  

 從目前國際醫藥物流市場的結構現狀看,寡頭壟斷是市場結構的基本形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都是大型企業。盡管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現有的醫藥流通企業在流通組織規模化、營銷地區全國化、流通技術和設備科學化、經營行為規范化等方面,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須發展超大規模的物流企業,才會具備與世界巨頭抗衡的能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