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出口面臨深度調整 家居產業增速放緩
2008-11-16 11: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從2008年11月1日起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其中,將日用及藝術陶瓷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將部分家具出口退稅率分別提高到11%、13%。 日用陶瓷的出口退稅率從去年的5%調至11%,幅度之大出乎業界預期。而木家具出口退稅率也經歷了從13%、11%至9%的下調過程后首度上調。此次出口退稅率提高為相關企業注入2%的利潤空間,成為家居業“入冬論”背景下的一抹亮色。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家具企業認為,短期內不能過高估計該政策的實際意義。
對北京企業影響輕微
在此前不久的深圳某論壇上,深圳家具協會曾透露,當地出口型家具企業很多都面臨倒閉、整個珠三角地區約有5-6千家。出口退稅率提高后,不少家具企業長舒一口氣。“對于一些出口貨物已經預定,或者正在成交過程當中的出口交易來說,這一政策解決了很大的實際問題。如果沒有這個政策,很多訂單可能就要取消了。”北京新發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高寶說。今年由于國外需求降低,海外采購商壓低價格的情況非常普遍,在這一背景下出口退稅上調對于相關企業維持一定利潤水平尤為重要。
由于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帶家具出口量大,這一政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對于北部內陸省市來說,效果未必顯著。
“這一政策影響的主要是那些完全做出口貿易或者貼牌生產家具的企業。因為做貼牌家具的時候,國外企業已經把價格壓得很低了,因此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這些企業來說十分關鍵;而北京的家具企業即便是有出口業務,其所占的量也不是很大,更何況目前歐美的業務都有不同程度縮水,因此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對于北京企業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北京市標致家具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朱光宇表示。
記者從北京市家具協會了解到,去年北京家具出口額為2.88億美元、僅占總銷售額的2%左右;全國范圍內北京家具出口額排第十位,進口額排第三位,這種排名的格局目前不會有變化。
部分以出口業務為主的北京家具企業,也看淡此次出口退稅上調,北京某知名家具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會為2個點退稅率而主動增加出口量,該公司今年針對出口的產品價格都有所松動,9月起已經部分削減了出口量,“全球經濟不景氣對出口肯定有影響,出口退稅率提高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家具出口面臨深度調整
中國家具出口企業國外訂單大幅縮水的情況在今年秋季的廣州、上海兩大家具展上已見端倪,展會接到的國外訂單較去年秋展減少了一半左右。
據了解,中國家具出口量占據整個歐美國家進口量的60%以上。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與中國合作的外國企業已經要求申報負資產,也有中國家具企業把出口貨物運送到了國外的碼頭上但對方公司已無錢提貨。金融危機導致國外市場需求量減少,歐美市場生意蕭條,拓展新的出口市場也需要一定時間,危機中家具出口企業的直接損失是相當可觀的,面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不少企業嘆息“如果產品賣不出去退稅無從談起”。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朱長嶺表示,這一政策是國家在考慮到家具出口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出臺的一個利好政策,對行業而言有積極推動出口的作用,但退稅對于出口不會起決定性作用,家具出口形勢也不會因為2%退稅而馬上好轉,很大程度上還是有賴于國際訂單的狀況。
林高寶也認為,“雖然此次家具出口退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但是由于經濟危機是全球范圍的事情,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家具企業寒冬的困境。保守地說,市場的外界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戰略調整,而不是企業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因此,企業并不會因為有了出口退稅提高這一政策,便調整戰略、加大出口力度。”
中國家具出口量雖大,但主要以定向銷售及貼牌生產的方式走出國門,“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尷尬嚴重制約著中國家具出口。不少家具出口企業規模較小、、銷售網絡并不暢順、對國際市場也不夠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著出口企業抗風險能力。在此次出口危機影響下,那些單純依靠低價和仿制的出口家具企業受沖擊最重,而附加值及技術產品含量高的企業所受影響則相對要小一些。
業內普遍預期,未來一至兩年內家具出口還有可能繼續萎縮。提高出口退稅率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出口型家具企業得以喘息,避免大規模倒閉潮發生。朱長嶺接受采訪時也談到,“整個市場不好,但大企業的生產還是增長的,中小企業有的已經扛不住了。家具業的產業結構在被動調整,銷售額向大企業集中,大企業逐漸愈大愈強、中小企業逐漸無法生存或者轉變為為大企業做加工。”
朝陽產業增速放緩
在中國家居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高速增長”幾乎可以概括各領域的發展軌跡,在本輪危機之前幾乎沒有人懷疑中國家居業將是一個長久的朝陽產業。
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家具出口增速放緩已成事實。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家具出口仍有增長,但增幅同比回落了3.5個百分點。
2008年房地產業不景氣、交房量下降,也已明顯影響到家居業的整體市場容量,自入秋以來,包括家具、建材產品、家裝公司、家居賣場等各類家居企業均陷入霧鎖清秋的寥落。目前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挫的事實更讓家居業唇亡齒寒,未來的2009年將同樣是一個困難的年頭。
早在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國內出口型家具企業已紛紛將開拓國內市場提上議事日程。但“出口轉內銷”也并非永遠行得通,“如果企業發現出口不好全部轉向國內市場,那么國內市場也會受不了,也會造成通貨膨脹”,林高寶談到。在這種情況下,壓縮生產規模將成為部分出口企業的現實選擇。“如果出口繼續低迷,形勢還是嚴峻的,企業就要減產或限產,減產之后就要看看誰能扛過去了。”朱長嶺表示。
“增速肯定會放緩,短期內出現收縮也很正常。”“但是家居業從長期來看國內市場還是會保持增長態勢的。企業應該根據自身體量、生產銷售情況采取更為科學的發展戰略。家具出口企業也需要更加科學地設計生產規模,并需要考慮是否能夠通過調整出口方位、尋找開拓新的出口對象尋求解決辦法。”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分會秘書長劉晨分析認為。“因此對于企業發展來說不能夠過多依賴成本和渠道,銷售渠道應多元化。”他認為在出口不暢的情況下北京家具企業受影響較小,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國內市場做得好、產品市場分配較為合理。
北京家具協會副會長于秀蘇指出,“此次出口退稅變化對家具業來說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長遠看肯定是利好。”這也代表了業界對這一政策的象征意義及深層影響的重視。“國家在為中小企業減輕負擔。這一政策與連續降息、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問題等舉措一道,將有助于減輕出口企業面臨的壓力、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
另一方面,每一個經濟周期都需要一定時間。國內消費和市場信心的恢復需要時間,對于出口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出口目的地的消費能力、消費信心的恢復,這同樣需要時間。“市場經濟是曲線經濟、波動經濟,總會有上有下,但是總的來說發展的時間相對來說更充分”,劉晨特別強調,在目前的形勢下保持企業正常的續航能力尤為重要,企業首先要保證自己不在洗牌中被“洗掉”、不交出手中的市場份額蛋糕,才有可能品嘗到下一輪預計長達幾年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