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粵港聯手“頭腦風暴”共謀對抗“金融海嘯”

2008-11-1 12: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走進粵港合作30年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大型系列報道
  本報訊 昨日,由廣東省貿促會、香港中華總商會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粵港攜手創輝煌”高層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副省長萬慶良、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霍震寰以及粵港澳知名商界人士約350人出席了論壇。
  萬慶良在致辭時頻頻為港商們“打氣”。他說,改革開放30年來,粵港兩地充分發揮優勢,搶抓開放先機,攜手搭建平臺,包括粵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國際知名度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全球區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萬慶良說,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也已經出臺一系列政策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希望香港民眾和企業要堅定信心,應對挑戰。他同時說:“這幾年賺錢是會比較艱難,企業的賺錢期望要調低,政府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也要調低,大家都要認清形勢,調整心態和思路。企業要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改變發展方式,比如加工貿易型企業要加大投入研發力度,使自己有個脫胎換骨的過程。這輪危機將是一次大調整,也是一次行業和市場的大洗牌。”
  “政府當然要扶持企業,但不可能普度眾生。”萬慶良說,“擁有自主品牌和生存空間的企業要扶持,但有些已經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也會淘汰,剩下的企業會得到新的成長空間,在危機中成長起來。”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霍震寰也表示,當前美國經濟危機已在全球引起震蕩,粵港兩地必須作出充分準備和適當調整。主辦高層論壇,正是希望讓各界集思廣益,對政府、學術和企業等多層次、多角度地回顧過去,展望將來有一定的啟迪,帶來新思維和新建議。
  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分別在論壇上作了主題演講。
  專家觀點
  中國至少還有二三十年高速增長期
  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首先對改革開放30年歷程從經濟學角度作了一番全面的梳理,但談到戰后日本及東南亞在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奇跡之后,分別陷入經濟緩慢增長或者經濟危機,那么展望中國的未來,是否會遭遇同樣難題?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剛好也是30年,但結合中國的獨特前景,我認為中國未來至少還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海聞說。
  市場規模決定成本優勢,四大特點助中國迎戰困難
  他認為與亞洲“四小龍”相比,中國擁有四個特有條件:
  第一是人力資源。“東亞奇跡后來逐漸消失,是競爭力的逐漸下降,人工提高很多,但中國仍然有很多很強大的人力資源,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同時中國有很優秀的科研人員,還有很長時間來提高人均收入,人力優勢至少還可以發揮二十年。”
  第二是市場規模。“隨著科技的發達,每個產品需要投入很多成本來研發,因此需要很大的產量和市場來消化成本。以前人們以為比較優勢來自勞動生產力或資源儲備,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德曼的觀點是,決定成本很大的優勢是規模,市場規模和產品數量是決定成本的最根本優勢。我們在前30年依賴國外市場,但未來十年繼續推動經濟增長的將是國內市場的需求。”
  第三是體制改革還有很大空間。中國離很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還有距離,大概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來完成。“體制改革本身是可以提高生產力的。30年前糧食不夠吃,當時的理念是人多地少,所以吃不飽,但我們現在人比當時多了一倍,可耕地也減少了,為什么糧食卻多得多?不是資源變化,而是制度變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這就是體制改革。”
  第四是開放環境,國際環境比當時更加開放,而中國人的開放心態將為繼續增長獲取資源。
  宏觀調控只對付通脹而未防止失業,導致企業困難
  對于目前面臨的挑戰,海聞總結出了四點:
  首先是經濟穩定。“我們的問題是,重要的不穩定因素來自地方政府,地方推動經濟發展的沖動和中央防止經濟過熱的調控的沖突。我們要學會利用市場來有效調控,而不是全國一盤棋。”
  海聞認為,這次經濟遇到的嚴重困難,并不完全是金融風暴,之前企業已經遭遇很多困難,問題出在中央的調控缺乏一個指標:失業率。“我們的理念沒有跟上,沒有把進城農民工下崗當作失業,沒有作為宏觀調控的參考因素,所以唯一核心就是對付通貨膨脹而不是防止失業。”
  另外一個是市場發展,如何融入世界經濟。“我們會發現,中國出口什么,什么就便宜。進口什么,什么就貴。我是不贊同大國采取統一行動的。市場有些領域會失靈,而且越發達越嚴重,比如收入分配,需要政府的特殊投入。但市場作用仍然要發揮。”
  接著是企業挑戰。在跨國公司新的一輪兼并浪潮中,怎么使得中國企業更有競爭力。
  最后是國際協調,中國要讓全世界享受到中國發展的好處。
  粵港生產服務業不能“打架”要“整合”
  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一開始就點出,香港的生產服務業存在萎縮的隱憂。“從地理集中度、就業水平和產出水平三項指標的特征看,目前香港多個生產服務行業逐步進入成熟期,出現‘老化’的跡象。”
  陳鴻宇指出,廣東工業結構出現了“輕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的趨向,廣東已逐步將從前與輕紡工業相配套的生產服務業向配套重化工業轉型,但香港的生產服務業依然停留在輕工業時代,無法與珠三角的重化工業相吻合。
  粵港間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完整經濟區
  陳鴻宇說,隨著粵港兩地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瓶頸因素日趨凸顯,制約了粵港生產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粵港交通網絡欠完善,廣深港高速鐵路在建設之中,港珠澳跨海大橋的建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難題,進展緩慢。還有,粵港信息網絡互通仍然銜接不足,現在內地跟香港打電話仍然很貴!電子商務的應用也比較滯后,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及物流配送體系發育不全,數字證書的交叉認證工作難度大。粵港之間服務業標準銜接也不足,許多新興的服務業還沒有標準。”陳鴻宇一口氣列舉了諸多不足。
  他認為,香港生產服務業要拓展發展空間,就不能局限在香港的邊界線以內,必須打破粵港行政區劃的界限,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使粵港之間逐漸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否則,就等于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在廣東生產服務業中融入“香港成分”
  陳鴻宇說,面對周邊地區日益發展的生產服務業競爭,香港與廣東生產服務業要盡快完成區域整合和升級,克服目前各自為戰、生產服務業結構趨同、技術含量不高和科技投入不足的弱點。
  “比如說在港口運輸方面,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廣州港為主要龍頭,加強對湛江港和汕頭港的整合,通過相互持股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可以將香港資金和管理模式引入廣東港口建設,提高粵港沿海港口的整體運營能力。”
  陳鴻宇建議,努力在廣東生產服務業中融入“香港成分”,尤其是香港的國際市場網絡、行業發展規范和標準等,大力培育和提升廣東的生產服務業。“香港可以適應珠三角及內地重化工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石油、重要原材料等期貨市場,為大宗原材料的供應和成品交易提供保障。”
  而在總部經濟發展方面,香港可以重點吸引跨國公司的貿易性和服務業的總部進入,廣東則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性總部進入,形成專業分工。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