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快遞服務業路在何方
2008-1-11 13: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疆日報網訊)1月3日,記者從自治區工商管理局12315投訴申訴舉報指揮中心了解到,2007年全疆關于快遞服務的各種投訴、申訴、舉報案件共173條,比2006年增加了近4倍。
急速增長的投訴案件,讓人們看到了新疆快遞業發展諸多問題的一角:總體規模偏小,缺乏規模效應;進入門檻低、變化頻繁,一定程度上存在無序競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方便快捷:快遞“飛入尋常百姓家”
自1986年新疆郵政首先開辦速遞業務(EMS)以來,二十多年時間,新疆快遞服務業從無到有,總體規模迅速增長。自治區郵政管理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區從事快遞服務的企業已發展到167家,從業人員2500余人;預計2007年快遞業務收入將達1.5億元,一個由國有、民營、外資和個體等多個經營主體、多種運輸方式的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
據自治區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副處長鄧淼介紹,新疆的快遞市場目前處于“四分天下”的態勢———聯邦快遞、敦豪、嘉里大通等“洋快遞”及中外合資快遞企業,憑借其經驗、資金、網絡等優勢,約占10%的市場份額;郵政速遞、民航快遞、中鐵快運等國有大型快遞公司,以其背景優勢和完善的網絡在新疆的快遞行業處于優勢地位,約占有70%的市場份額;宅急送、申通快遞、圓通、順豐等20余家民營大中型快遞公司已發展壯大,約占15%的市場份額;一些小型民營企業規模孝成本低、體制靈活,對市場需求反應迅速,約占5%左右的市場份額。
其中,郵政速遞(EMS)作為業界的龍頭老大,在業務規模、網絡能力、技術層次、服務水平、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絕對領先地位,每年都以20%上下的速度增長。
“民營快遞雖然起步晚,但其憑借價格、速度、服務優勢,成為戰勝EMS的三大法寶。”烏市某快遞公司負責人說。與EMS實行的門到門、桌到桌的服務承諾相同,民營快遞也實行上門收件送件,對大客戶還可派駐專人到客戶處提供收發快件服務,且對寄件封裝、重量、尺寸、運遞要求沒有過多的限制。
此外,受新疆地域特點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快遞業在各地發展極不均衡。烏魯木齊的快遞公司約占全區快遞企業的85%以上。而阿勒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等,除了郵政速遞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快遞公司進入。
散小弱差:民營快遞尚有差距
誘人的“錢景”,加上只需幾部自行車和一部電話就能入市的低門檻,讓從事此項業務的公司和經營網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民營快遞就像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還在少年時期,就不得不與郵政EMS這艘“巨輪”以及聯邦、敦豪等“超級航母”競爭。再加之新疆快遞市場的貨量及成本限制,導致在新疆的大部分快遞公司都存在規模孝生產場地簡陋,營業網點少、網絡覆蓋面窄、交通工具簡單等問題,成長得異常艱難。
記者走訪了烏魯木齊市多家速遞公司,發現只有很少一部分擁有自己的營業網點和服務窗口,以及獨立的快件處理場地,大多仍在依賴自行車和摩托車上門攬件和投遞,也很少有大場地、流水線和掃描筆等現代化物流工具的使用。
鄧淼說,由于快遞行業準入門檻低,我區許多快遞企業員工素質不高。截至2006年底,快遞業從業人數1891人,其中高級管理人才只占3%,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約占10%,大專以上學歷只有15%。
為了搶奪市場,各快遞公司紛紛壓低市場價格,使得快遞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一份市內快遞可能最低5元,異地快遞最低只需要10元,甚至出現了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燃油費用不斷上升,而快遞價格卻不斷下跌,每公斤快件的價格甚至降至7元至8元的怪現象。盡管如此,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不敢貿然抬高價格,怕失去市場份額。
“2006年,這種惡性競爭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導致許多企業利潤空間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經營。”鄧淼說。
價格戰的背后,就是服務的不規范和快件安全的無法保障,民營快遞時常越過“郵政企業專營”的雷池。物品被盜、損壞、投遞失敗等糾紛層出不窮,而不盡完善的監管和賠償制度,則讓部分快遞從業者“有恃無恐”地拒絕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給客戶賠償。
雙管齊下:健康發展需要自律與監管
2007年8月,在烏魯木齊某媒體工作的師女士給朋友寄紀念幣,由于該紀念幣帶有貨幣性質,郵政速遞拒絕寄送。于是師女士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了某快遞公司,不料很順利地寄出了。
“東西雖說寄走了,但心里卻一點不踏實。”師女士說。由于缺乏集中統一管理和行業自律,隨著快遞業的快速發展,在國家安全、價格、市嘗服務等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凸現,有的已嚴重影響了快遞業的協調、健康發展。如何進行規范?
2006年9月8日,自治區郵政管理局正式成立,作為獨立的政府監管機構,行使本地區郵政市場的政府監管責任。一年多來,該局通過召開快遞企業現場觀摩和經驗交流會、舉辦禁毒和禁限寄物品培訓班、開展《快遞服務》標準知識競賽、組織“樹行業形象、創優質服務”專項活動等舉措,督促各快遞企業增強法律意識,規范經營行為;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市場檢查,有效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全區快遞市場的秩序已有明顯好轉。
嘗到了規范發展的“甜頭”,許多快遞企業紛紛呼吁成立快遞行業協會,以增加溝通交流渠道,加強行業自律。2007年12月26日,自治區快遞行業協會應運而生。
標準出臺:快遞市場面臨優勝劣汰
從2008年1月1日起,由國家郵政局制定的《快遞服務標準》開始實施,這意味著我國快遞業有了第一個國家標準。提高了境內快遞公司準入門檻,規范了境內快遞公司的服務。
《快遞服務標準》對快遞毀損做出詳細的賠償要求,并對快遞公司索賠處理和賠金支付的時間進行了限定。首次引入“徹底延誤標準”,同城快遞、國內異地快遞、國際快件投遞時間分別超過三、七、十天,將被視為“徹底延誤”。境內快遞投訴將有據可依。若郵件投遞時間超過徹底延誤時限,消費者可視為快件丟失,信件類可按服務費兩倍索賠,未保價包裹則按五倍服務費賠償。
“我們將通過標準執行來實現優勝劣汰,從而讓快遞業發展得更加健康、有序。”董黨生說。
隨著新標準的實施,自治區相關部門也提醒市民:一旦出現快件延誤、丟失或損毀情況,寄件人可與快遞公司就賠償問題先行協商,協商不一致可依法投訴、起訴。而且要盡快找快遞公司索賠,因為該標準同時規定,同城和國內異地快件的索賠處理時限應不超過30天,國際快件為60天。
(新疆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