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考
2008-10-8 1: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所謂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在中國的語境下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發展導向或者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導向,其核心是一個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系統
現代產業體系,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概念,是一個中國語境下的概念,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和理論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策研究咨詢部門之間對此也沒有達成統一的定義和認識。各種討論和論證,對現代產業體系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筆者認為,從學科研究的角度,產業體系是一種客觀存在,加上“現代”二字,是表示了對產業體系的一種帶有價值標準判斷的取舍。現代產業體系可以認為是產業體系的一個集合或者子類,即被納入“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那些產業,應該具有更多的“現代元素”。從中國理論界和政策研究界討論的情況看,這些元素就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統領一切的理念,符合“兩高兩低一自主”特征的各類產業。由于各地區的情況不一樣,現代產業體系所包含的內容也未必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那些內容并不一致的可能帶有地方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都應該是有助于實現科學發展和構建“兩型社會”理念,并能夠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體系的東西。
一、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比較
目前還沒有檢索到國際上系統闡述所謂現代產業體系的文獻。在產業經濟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很年輕,是“現代”或“當代”的)的學科理論中,也沒有一個“現代產業體系”的專有概念。因為即便是比較“古老”的三次產業分類,也是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而在二戰以后才流行的。只要是“產業體系”,多少都有一點“現代”的意義在那里。這和“工業化”是一個意思。因為工業化就等于現代化。這是從學理方面的分析。國內提出“現代產業體系”的概念實際出于決策層指導現實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并非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結果,是帶有一種理想的觀念取向的表現方式,即突出了產業發展與“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發展方式”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聯系,是對“新型工業化”理念的補充和發展。
從國際比較的視角討論問題,現實的做法是把發達國家現有的產業體系拿來作比較。從發展的階段來說,發達國家的產業體系應該是比較“現代”的,對中國許多地方來說,甚至是“超現代”的。發達國家的產業體系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在第三產業中,包括金融及其中介服務業、文化傳媒出版影視新聞廣告等文化信息服務業、行政服務等在內的生產服務性產業的比重在50%以上或左右,如果加上運輸通信等,第三產業中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就更大。
當然,也應看到,發達國家的第二產業盡管在本國的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絕對量并不小,科技含量更高。如美國的工業比重盡管只有16%,但產業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因為勞動密集型工業基本都轉移出去了,從數量上看,美國工業絕對值也有近2萬億美元(19929億美元,2005年),遠高于中國的1.4萬億美元(2005年,按1:7匯率計算)的數值,如果以人均水平計算,差距就更大。
由此可見,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看,現代產業體系是一種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占較大比例,而第二產業的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體系。
從政府視角來看,發達國家的政府在引導產業發展時推行的政策及其導向,可能對我們認識“現代產業體系”,或者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業政策的導向會有所啟示。
一般來說,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其政府不太干預產業的發展,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是企業集合,企業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基本依賴微觀主體的決策。日本作為后發的市場經濟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濃郁東方官僚文化特征的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比較多采用了政府指導和干預的方法,產業政策作為產業經濟學的專用概念也來自日本。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以上,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時候,就提出知識集約型產業結構的概念。日本的概念是,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重化工業型的產業結構要繼續升級,就是知識集約型產業結構。那么,什么是知識集約型產業結構呢?日本經濟學家認為,這主要指以知識活動集約度高的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在工業化的后期,即所謂的知識發展階段,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知識主導的活動,知識主導的活動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這主要是指研究與開發活動、設計和造型活動、基于專業知識的咨詢決策活動以及各種經營管理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的特征是需要高度的知識和經驗等能力。(鶴田俊正、伊藤元重《日本產業結構論》,2001年)。在知識集約型產業結構中,主要有四類產業:一是研究與開發產業,包括:計算機、機器人、集成電路、原子能及其相關產業、生物工程等;二是深度加工組裝產業,包括通信機械、辦公機械、數控機械、環保機械、教育機械、高級加工生產線等;三是時尚產業,包括高級時裝、高級家具、高級音像制品、住宅用自動控制產品、其他電子機器等;四是知識服務產業,包括:信息處理服務、系統工程、遠程教育及其關聯產業、軟件產業等。這基本就是一個先進制造業加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結構。
發達國家近年來的產業進步中,還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對創意產業的推崇。英國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概念的。根據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2001年發表的《創意產業專題報告》,當年英國創意產業的產值約為1125億英磅,占GDP的5%,已超過任何制造業對GDP的貢獻。在澳大利亞,1999年創意產業已占GDP的3.3%,就業人數34.5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3.7%。香港半官方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于2002年9月5日公布了首份題為《香港的創意產業》的研究報告顯示,直至2002年3月為止,香港創意產業聘用了9萬余人,占香港總就業人口3.7%;創意產業在2000年的出口總值達100億港元,占香港服務出口總額3.1%;同年,創意產業產值為250億港元,約占香港本地產值2%。其它在創意產業領域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還有新加坡、日本、德國、韓國、臺灣、法國、澳門等。
二、杭州如何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筆者認為,所謂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在中國的語境下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發展導向或者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導向,其核心是一個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系統,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產業載體。杭州作為長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省會城市,提出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杭州現代產業體系,這和國家提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應該有所區別,即它不應該是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拷貝版或者縮小版,而應該是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業體系的基本功能在本質上就是產業分工的架構,其在空間上的表現就是地區分工。特別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在前列的長三角地區,各次區域、各城市在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時候,要充分注意發揮資源要素的差異化和互補優勢,突出自身的競爭優勢,形成差別化發展的格局。
因此,在構建杭州現代產業體系時,需要注意以下原則:(1)吻合杭州的比較優勢和已經形成的區域競爭優勢,并且能夠和杭州業已形成的區域競爭優勢形成正向的互動機制和互動效應;(2)有助于杭州城市功能定位的實現和完善;(3)有利于杭州住民的福利改善;(4)有利于提升杭州城市競爭力;(5)有利于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6)有利于長三角區域分工的推進和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由此規定,杭州市現代產業體系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創新性。創新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動力特征,創新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推動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必須把創新擺在第一位,通過理念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等多維度的創新來化解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實現發展的目標。
——知識性。知識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資源特征,知識集約是杭州的資源優勢所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速,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的發展新階段,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新知識向產業滲透的進程將日益加快,知識主導的活動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知識主導的活動,由此可見,杭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定要突出知識的作用,大力發展以知識為主要資源的產業。
——開放性。開放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效能特征,開放性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只有開放才能促進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只有開放才能在競爭的環境下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差別化競爭優勢的形成。在經濟全球化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杭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本身就要求更深、更廣地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跳出杭州發展杭州”,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充分發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作用,形成“集聚”和“擴散”的動態平衡發展局面,加快傳統產業的轉移,加快新興產業的集聚,在更廣的空間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共興。
——融合性。融合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結構特征,也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這種融合首先是表現在信息技術對包括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在內的所有產業的滲透和嵌入;其次是服務業對工業、農業的融合和滲透,從產業的發展到產業鏈的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以及農業的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趨勢;第三是各產業內部更低層次部門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第四是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當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文化為基本元素的軟資源的投入將成為創新的主要源泉和產業發展主要動力,如品牌價值提升和創意產業的發展。
——集聚性。集聚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空間特征。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產業空間結構調整的過程,基于產業鏈的聯系、運輸成本的節約、公共設施成本的分攤、信息溝通的便捷和包括技術擴散效應和學習效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使得集群經濟發展成為國家、區域獲得競爭優勢的基本條件之一,而城市發展本身就提供了一種集聚經濟的空間載體,如何進一步推進城市化,打造都市圈,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空間載體,是杭州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性。可持續性是現代產業體系標志性特征。高質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兩高兩低)是現代產業體系必然要求。杭州作為國際著名的旅游城市,產業發展必須強調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力爭做到制造業所提供的產品全壽命周期少污染和無污染、資源低耗及可回收和循環利用,用最小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來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杭州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支撐: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杭州特別提出要生態環境立市,發展生態農業和杭州的城市定位非常吻合,也有利于突出發揮杭州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有一種說法叫發展都市型農業,但筆者認為可能還是生態農業更準確。因為現代城市和傳統城市不一樣,現代城市是網絡化城市,傳統城市那種市區發展工商業,市郊發展農業的空間結構已經不再存在。城郊更可能是制造業的集聚地,也可能是居住區。農業發展主要還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產品的需求會日益增加,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取向也會趨向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生態農業必將同時是效能農業和高附加值農業,也是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是大農業的概念,包括林業、水產業和養殖業。生態農業的意思是經濟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導向的農業。杭州市的國土面積比上海還大,有許多空間是適宜發展生態農業的。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杭州作為長三角南翼的經濟中心,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必不可少的。在日本,杭州的友好城市——東京附近的靜岡是日本制造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該城市同時也是日本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世界和中國的許多城市的發展績效都表明,如果不是特大核心城市(中國,如上海、北京、香港這樣三大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而是特大核心城市周邊的二級城市,那么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形成區域產業分工和錯位競爭的重要途徑。杭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點在于發展IT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也包括發展先進技術的裝備制造業。
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發展休閑旅游、網絡商務、金融產業、交通物流、科學研究、信息通信、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產業,打造杭州成為國際休閑旅游中心、網絡商務中心、中國的民營企業總部基地,長三角南翼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交通物流中心、金融產業中心等。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橫跨二三次產業的新興產業,杭州的知識儲備、人文環境、產業配套,要素資源和政府能力都是非常適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在發展一、二、三次產業之外特別強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構建杭州現代產業體系的城市特征并沒有學理上和邏輯上的障礙,雖然它不是和以上三個產業并列的一個產業,其所包含的部門類別大多可以被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部門所覆蓋,但是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重要支撐之一,是要突出顯示杭州現代產業體系的個性特征,顯示這一產業的發展性和將來性(上海的建設“四個中心”,經濟中心和其他三個中心也并不是并列的概念)。
積極推進空間結構調整以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進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形成,高能量、緊聯系的杭州都市圈是杭州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空間架構。杭州市的產業發展,必須實現這樣一種愿景:在產業結構上,實現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主要是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以及生態農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和互動發展;在空間結構上,就是通過產業培育和產業轉移,實現現代服務業在主城區的集聚和先進制造業和生態農業在周邊地區的集聚。
繼續加強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其他城市的產業合作。共同打造長三角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生態文明圈,使包括杭州在內的長三角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地區之一。陳建軍
(作者為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