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集體救市形勢下,大宗商品價格行情何去何從
2008-10-30 1: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期以來,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沖擊,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救市措施。其中美國救市資金8500億美元,歐盟救市可能高達20000億美元;日本、韓國以及新興經濟國家也實施了相應舉措。在這個全球聯手行動,集體救市的大形勢之下,國際市場原油、礦石、金屬、橡膠等大宗商品價格行情走勢如何呢?
中期行情繼續弱勢運行
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需求出了問題,尤其是美國最終消費出了大問題。最近10年來,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美國人和一些歐洲人(歐元區國家)大量借貸,“今天花明天的錢”,過度透支未來消費的扭曲基礎上。金融海嘯引發大量失業,向實體經濟蔓延;樓市、股市、債市、期市價格的高臺跳水,財富效應急劇減弱;金融市場“不信任氛圍濃厚,信用收緊”,這就使得今后美國人和一些歐洲人的消費能力顯著減弱。又由于美國和歐元區消費主要是最終消費,在世界消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份額,因此其消費能力的下降,勢必引發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減弱。
對此,中國初級產品進口增速急劇回落就是證明。據海關總署統計,去年,中國石油、鐵礦石、橡膠三大初級產品進口總量為54932萬噸,同比增長15.8%,增長幅度比上年回落了2.5個百分點,比2004年更是回落了22個百分點。今年1~8月份累計,全國石油、煤炭、鋼材、銅、橡膠等10種重要初級產品進口總量為8884萬噸,同比下降7.5%。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初級產品進口國和中間消費國,中國初級產品進口量增速急劇回落,甚至下降,反映了現階段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費水平確實出現了削弱。
在需求不足、供應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的中期行情只能弱勢運行。即使因為貨幣貶值推動產品價格上漲,但反彈過后還要跌落,甚至是更大幅度的跌落。比如美國救市方案出臺后國際市場石油、金屬、橡膠、大豆等產品價格繼續跌落。
不排除進一步跌落的可能
盡管經過前期“高臺跳水”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空間已經大為縮小,難以再現短期內價格急劇暴跌30%的局面。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其價格行情似乎還未觸底,還有一定的跌落空間。這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壓力:
需求減弱的乘數效應。到目前為止,危機還主要局限在金融領域,但有跡象表明,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開始向實體經濟蔓延。由于消費不足和經濟效益下滑,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家用電器、奢侈品等一些生產企業開始減產,金融、旅游、酒店等服務部門也在裁員,從而使得社會購買力,包括生產企業的原材料購買力下降,引發需求減弱的乘數效應,出現實體經濟更大范圍的減產和裁員。
原材料購進成本下降。原油、礦石、金屬、橡膠、谷物等大宗商品在產業價值鏈上關系緊密,彼此構成對方的生產成本。上述產品價格的大幅跌落,勢必導致所有大宗商品的生產成本整體降低。需求不足情況下銷售價格貼近成本運行的特點,就使得降低的成本為價格進一步向下調整開辟了新的空間。如果說前一次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是因為需求減弱,那么后一輪行情沖擊力量將來自于原材料采購成本的大幅降低。
美元在近、中期呈升值趨勢。維護美元的世界結算、儲備貨幣地位,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至少從美國政府的主觀愿望來看,已經放棄前期不負責任的美元貶值做法,真心實意地維護美元地位。由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自然導致其行情的相應走低。
價格泡沫繼續擠出。一般而言,前段時期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幅構成中,需求增長約占30%,美元貶值約占30%,投機溢價占40%。換言之,真實需求以外的因素超過50%。前段時間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降4成左右,這就是說,隨著美元繼續升值,隨著投機資本的大量出逃,甚至反向拋空,乘機打壓,一些價格泡沫將被陸續擠出,大宗商品價格還有下降空間,并有可能跌落到合理價位之下。
弱勢局面短期內難以結束
現階段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深幅跌落,并不僅僅是價格過高產生的自我調整,而是長時期世界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的結果。因為世界經濟增長不可能總是建立在美國人借債消費,“寅吃卯糧”的基礎之上,因此一定會產生深刻調整的要求。此次金融海嘯就是客觀經濟規律發生作用,對嚴重失衡經濟結構的一次強制性調整。
由于世界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不能指望這個調整能夠在短時期內見效。中國擴大內需措施的陸續出臺和充分生效,基本替代出口減少的需求份額要有一個過程,歐美國家救市及其見效,也要有一個較長的時間表。受其影響,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弱市運行局面短時期內也難以結束。世界各國的聯手救市,會使得大宗商品的“價格行情冬天”不會很冷,但可能會比預想的更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