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理念搭建新平臺 揚州讓運河名城煥發新光彩
2008-10-3 11: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500年前,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揚州由此成為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中國大運河的發端地。
9月25日,第二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在揚州開幕。這座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運河名城”,正以其精致綽約的風姿,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
以開放理念搭建國內外交流合作新平臺
[新聞回放] 2007年9月26日,在揚州舉行的首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鄭重宣布,鑒于揚州與大運河的深厚歷史淵源及其對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決定將揚州確定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牽頭城市。
揚州因運河而生、由運河而興。
早在唐代,揚州就是東南地區的最大都會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當時居留在揚州的外國人達1萬多人。唐時韓國的崔致遠、宋時阿拉伯的普哈丁、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等,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接受記者采訪的揚州市市長王燕文認為,“從揚州這個城市來講,凡是發展得好的時代,都是開放度比較高的。”揚州在新一輪發展中,需要搭建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舉辦“運博會”,就是為了交流分享世界運河名城建設與保護的經驗,用國際先進的理念和做法來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去年的首屆“運博會”得到了外交部、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和機構的倡導和支持,參加的外國城市有14個,中國大運河沿線24個城市全部參加。“運博會”把運河、文化、城市這三個元素組合起來,成為繼“煙花三月”以外揚州又一極具影響力的品牌。現在,用“谷歌”搜索“運河名城”四字,出現的條目,便大都與揚州有關。
今年3月,在國家文物局推動下,大運河沿線8個省和直轄市與所有33個地級城市的政府共同組建了中國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并就大運河保護規劃的編制與申遺達成了《揚州共識》,揚州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
一年來,揚州與蘇伊士運河上的伊斯梅利亞省和塞得港省、荷蘭馬克運河上的布雷達市等多個運河城市開展了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伯明翰、布雷達等市的市長相繼率代表團來揚訪問;就在一個月前,揚州駐歐洲辦事處在布雷達商會正式揭牌;20多天前,揚州在伯明翰市成功舉辦了經濟合作推介會。
傳承弘揚運河文化,提升城市軟實力
[新聞回放] 今年以來,揚州實施“雙東”(東關街和東圈門)歷史街區整治一期工程,修繕了李長樂故居、逸圃、華氏園、壺園、胡仲涵故居等鹽商舊宅和名人故居。原真的古跡、修繕的遺存、仿古的街景,共同構成了揚州城歷史文化的脈絡。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是城市自身潛在的軟實力,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揚州市委書記季建業經常說,揚州不與人家比高樓,比規模,比洋氣,而是比特色,比秀氣,比大氣,比文氣。積極挖掘和傳承運河文化精神,從大運河師法自然的法則、創新求變的智慧、融通和諧的境界中汲取豐厚的養分,揚州濃墨重彩地打造文化博覽之城,進一步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軟實力。按照規劃,揚州計劃用15年左右的時間,以揚州歷史城區、古運河及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為依托,通過完善、提升、利用、新建等手段,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和整合,建成數量不少于100個、惠及全社會的文化博覽場所。
在規劃的指引下,揚州對境內運河沿線的縱棹園、盂城驛等文物古跡和邵伯、茱萸灣、瓜洲等古鎮進行修繕、保護,綜合整治古運河城區段,復建了古運河沿線的東關古渡、康山文化園、大王廟等,新建和修復了萬花園、淮揚菜博物館、水文化博物館、中國剪紙博物館、崔致遠紀念館、佛教文化博物館、世界動物之窗、羅聘故居等一批專題展館。在揚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歷史街區,蜿蜒的500多條小巷,被譽為“青磚雕刻的歷史名片,永不褪色的風情畫廊”,每逢周末假日,許多市民喜歡來到青磚黛瓦的曲街幽巷流連徜徉,平添了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自豪感。
如今,站在蜀岡之上,鑒真與崔致遠這兩位文化先賢正遙相呼應,彼此訴說著揚州文化建設的新傳奇:2000年和2003年兩次赴日舉辦揚州鑒真文化節、鑒真東渡成功1250周年紀念活動;今年5月,呼應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暖春之旅”,組織“鑒真故里揚州市民訪親團”,赴日舉辦了“鑒真精神論壇”、“奈良揚州市民聯歡晚會”等系列文化活動;經外交部批準,今年春天在唐城遺址建成了崔致遠紀念館;目前,又在規劃建設“馬可·波羅紀念館”,以此推進與歐洲城市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揚州的國際影響。
科學保護和利用運河,實現城市經濟轉型升級
[新聞回放] 2007年4月21日,江蘇唯一的信息服務產業基地落戶揚州古運河東岸廣陵新城,基地規劃面積2.52平方公里,總投資50億元,與新城“現代都市水城”定位相得益彰。
大運河千年流淌,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水利、航運、生態、觀光等功能。在建設運河名城中,揚州積極探索大運河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全力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古運河與瘦西湖一水相連,為改善水環境,揚州投入巨資,實施瘦西湖活水工程,進行瘦西湖水環境整治和沿岸生態修復,河湖相通,使瘦西湖主要觀光水域“死水變活,湖(河)水變清”,沿河兩岸桃紅柳綠。10年來,揚州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瘦西湖、古運河城區段以及二道河、邗溝、小秦淮河等14條城區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河道水質得到了顯著改善,沿岸亭臺樓閣頻現,一派鳥語花香景象。
江都境內運河段,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取水源頭。為確保大運河水質,揚州在沿大運河兩側1公里、近2800平方公里的核心保護區內,重點實施面源污染控制、引水河道整治與濕地保護建設、生態林網與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等四大類生態工程。現在,揚州境內100多公里的運河長堤綠樹成蔭,綠化率達80%以上;大運河全年水質也基本達到了二類標準。
從凸現運河文化的生態特質著眼,揚州將沿運經濟帶的產業定位為生態高效農業、現代物流和信息服務業,著力建設環保產業的高地。沿京杭運河地區,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沿岸地區,歷來是國家糧油、水產品的重要基地。依托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平臺,揚州加快建設寶應有機農業核心區、邗江觀光農業核心區、高郵水產水禽產業園、江都花木產業園等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寶應縣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級有機食品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揚州加快“退城進園”步伐,淘汰落后產業。大運河、古運河沿岸的瑞華鋼鐵等80多個污染企業相繼關停搬遷。以京杭運河為依托正在加快建設的廣陵新城,重點發展以呼叫服務和數據處理為主導的信息服務產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增值能力的軟件外包骨干企業。目前已入駐的中國電信、神州數碼、IBM軟件測試中心等10多家企業,讓這個江蘇省唯一的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正全力向國家級產業基地邁進。
發揮揚州港傍河、濱江、通海的獨特地理優勢,不久前,揚州與山東濟寧聯手開辟了京杭運河上第一條集裝箱航線。千百年來“因河而興”的揚州,有望再度成為內河現代物流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