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的創新模式
2008-10-29 14: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建立完善港口物流與陸路物流運輸體系,促進港口物流與陸路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品牌化,推動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協調發展。”這字數不多的一句話,引起了國際港口物流專家乃至世界港口物流專家們的廣泛關注,港口物流專家稱,“這是港口物流創新模式首次提出‘港陸’概念,以前只提海空兩港比翼齊飛,而這次是明確提出要陸海空同步協調發展。”顯然,人們已經從中讀出了國際港口物流業今后發展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的創新模式物流的方向。這段時間,國際港口物流業內的有志之士都在熱議著“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的創新模式”這個新課題。
國際陸港像沿海港口一樣也是由硬件系統、軟件系統和生產配套服務系統組成。不同的是,增加了國際陸地運輸,沒有成熟的陸港軟件系統可以應用;陸港生產配套服務系統組合模式有待重新協商、形成合理組合。海關查驗、邊境檢查、衛生檢疫、商品檢驗、結匯銀行、船運代理、沿海港口、鐵路火車站、公路物流園區、信息服務等構成了港口的生產配套服務系統,這些單位與陸港合作工作等問題也有待研究確定。
國際陸港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的鐵路、公路交匯處,依照有關國際運輸法規、條約和慣例設立的對外開放國際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的支線港口和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國際港口服務,實現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無差別的對接。以國際運輸為出發點,以建設國際陸港為切入點,引進各種國際運輸機制和國際貿易機制,促進內陸地區國際貿易發展,進而帶動經濟全面發展。內陸港是海港向腹地延伸的節點,海港的優勢必將對內陸經濟的發展起到更為直接的促進作用。同樣,內陸港的發展以及其特有的對內陸貨物的集散功能,也將對海港吞吐能力的擴大、輻射范圍的拓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內陸港與省內港口群的互動發展,將更加有利于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雙向流動。因此建議合作建立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的創新模式為深圳港口服務和提供貨源的國際陸港基地,為港口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支撐深圳港口和機場快速發展的動脈是深圳的公路貨運。深圳和珠三角發達的公路運輸確保了深圳海運物流和航空物流有了比較穩定的物流需求的支持,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間接降低了企業的社會物流成本。隨著深圳、珠三角和內地腹地經濟的穩定發展,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已經成了深圳和珠三角以及腹地經濟區域的紐帶,將深圳的碼頭、口岸、機場等與腹地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穩定高效的物流圈,確保了深圳港口物流量的穩定增長。陸港樞紐的建設和發展,對改善產業發展結構,提升產業整體社會和經濟效益,降低物流業對土地等資源的占用具有重大的調解和平衡作用。
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海運口岸,深圳口岸不僅聯系著140多個國家的450個港口,還帶動起了中國出口加工區等一大批依托港口而生的新生港口經濟。根據深圳海關的初步統計,今年前10個月這里監管的貨運總量已經超過了8660萬噸,占據了海關所轄的關區外貿業務量的60%以上。在碼頭附近,近幾年間的物流企業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增長,和開發區上千家物流企業一樣,遠洋大雅物流公司的各項業務量也隨著口岸建設的不斷升級水漲船高。大力推動陸港的建設,將能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穩定提高物流效率,這滿足了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時對效率和成本的要求。
最近兩年,伴隨著油價等的上升,深圳的公路貨運發展迅速,已經從過去單一的普通汽運發展成為包括普通汽運、高速公路陸運專線、特快行郵和卡成航班為一體的公路貨運體系,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保證了配送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通過建設發達的樞紐陸港,鼓勵物流企業等相關企業將配送中心等作業單位遷移到周邊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物流業對土地等資源需求的緊迫性,平衡物流企業在深圳發展時對土地、資金、市場等各個資源的需求,將有效鞏固港口物流作為物流樞紐的地位。收益多多的并不僅僅是物流業,大規模物流的背后,是更大規模的外貿進出口企業。經濟環境的向好和口岸發展的預期,使港口物流數量和速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建設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是港口物流與陸地結合的切入點;是國際陸港的理論對國際貨運理論是一個補充,使世界貿易重點在沿海地區發展,變為沿海、內陸物流共同發展,并成互相補充的趨勢,使我國整個物流發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