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引擎” 科學發展的先導區
2008-10-27 15: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投資者紛紛抽資潛逃,中國經濟卻逆勢飄紅,尤其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力扛中國經濟GDP穩健增長大旗。位于湘江岸邊的長沙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在這場金融海嘯中更是成了承接國內外各路資本之地。日前,世界最大燒結機制造基地在此開工,投資10億元的MW太陽能雙結非晶硅電池生產線和其他光伏應用產品項目簽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沙高新區在建工業項目29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6個,總投資100億元。
國內外優秀企業為何紛紛進駐長沙高新區?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來到該園區探尋其中奧秘。
此前,有人這樣形容長沙高新區——“湖南經濟發展的未來”,“中部崛起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基地,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先導區”。長沙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譚杭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國家中部崛起發展戰略,堅持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為核心,服務湖南富民強省。‘十一五’期間,我們將著重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作為根本任務,著力把長沙高新區建設成為宜于創業與人居的現代化科技產業新城,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高度聚集、特色鮮明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成為建設創新型湖南的主陣地!
從2萬元到千億元的財富神話
翻開長沙高新區的發展史, 二十年的快速發展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從1988年憑借2萬元開辦費起家,到2007年技工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經濟總量已占據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第18位,位列中部六。箓國家級高新區的第2位。這些成績的取得,緣于長沙高新區從一開始就將“開放”作為立區之本。
1988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這個試驗區就是長沙國家高新區的前身。
1991年,國務院批準其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總規劃面積為18.6平方公里。
1997年,經國家科委批準,在總規劃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長沙國家高新區調整為由岳麓山高科技園(以下簡稱“麓谷”)、星沙工業高科技園、隆平農業高科技園、遠大高科技園和市內政策區組成。
“一區四園”的開放格局已然成型,開放成了這個新型園區最主要的發展主題。不久前,在長沙國家高新區企業總結表彰會上,長沙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譚杭生和管委會主任羅社輝在與企業家們交談時,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們總的工作目標是“又好又快、做大做強園區經濟,全力打造實力、活力、魅力、和諧麓谷”。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堅持“開放”的思想!伴_放”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深的體會,因為我們處于特定的環境,只有勇于開放,樂于開放,才能做出“好、快、大、強”的新文章;只有“開放”的思想不變,“開放”的園區才會產生巨變。
為了將“開放”的文章做得更好,2003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成建制地將岳麓區東方紅鎮調整到高新區,進行委托管理;2006年,又將望城縣黃金鄉和雷鋒鎮的3個村調整到東方紅鎮,由長沙高新區統一實施開發建設。至此,高新區規劃控制面積擴大到了80平方公里,此舉為長沙高新區“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在長沙產業經濟發展史上,似乎難以找到超越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的領域。且不說在發展前十年的“嬰幼期”逐年翻番的飛躍,進入成熟期,它的生命力依然超群:2004年,長沙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達505億元,到2007年這個數值已超1000億元,三年翻了一番;財稅收入方面,2005年為7.1億元,到2007年增至15.2億元,兩年翻了一番。這些硬指標彰顯出園區經濟保持高位快速增長的態勢。今年年初,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調研長沙高新區時,提出要精心打造“投資中部,首選麓谷”這一品牌。
這樣良好的發展狀態能否持續?長沙高新區對未來信心十足。這種自信來自積累與創新。
截至去年底,長沙高新區已聚集1800多家企業,園區內納稅收入過百萬元的企業有173家,過千萬元企業33家,過億元企業2家。湖南省40多家上市公司有一半落戶高新區。據不完全統計,二十年來高新區對地方經濟的貢獻超過4000億元。
二十年的財富增長反映出了長沙高新區人審時度勢、敢為人先、善于抓住機遇促進園區經濟大發展的科學思維;同時,二十年的產業發展更多地凝聚了長沙高新區人大膽實踐、勇于開拓的創業精神。在這場創業大劇中,長沙高新區實踐出來的寶貴經驗可歌可鑒。
營造一流投資環境
進入21世紀,園區經濟競爭日趨白熱化。長沙高新區決策層明確提出,環境好壞是吸引投資者的最終決定因素。
建區二十年來,長沙高新區從管委會領導到每一個員工,一直致力于營造一個“近者悅遠者歸”的良好環境,形成“洼地”效應,讓投資者處處感受到繁榮、方便、舒適、優美、和諧。
環境就是品牌,環境就是競爭力。改善環境,必須有全新的管理運行模式和全方位服務的理念。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羅社輝告訴記者,我們堅持“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礙”的工作標準,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營造優越的投資環境。按照“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模式,構建了“企業圍繞市場轉,園區圍著企業轉”的良性互動機制。據了解,高新區管委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理念,推行政務改革,管委會各內設機構和駐區機構行政審批及服務集中在高新區投資服務中心受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園區內事情在園區內辦結。園區還探索多元主體投資的市場化開發模式,引入28家金融機構、風投公司參與高新區發展。會計、審計、律師、質量認證、產權交易、仲裁等中介機構逐步健全。
在硬環境上,“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長沙高新區建設者按照長沙市委市政府“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生態環境為特色、兼具城市功能”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核心園區——麓谷。
坐落在麓谷中心區、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的麓谷公園,是綠水青山型生態產業園的代表作。占地20萬平方米的麓谷中心公園山清水秀、綠樹蔥蔥、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公園與園區建設融為一體,成就麓谷高尚品質生活,被評為長沙市生態公園和最美麗的公園。
美麗其表的同時,更需以完備功能來豐富高新區的內涵與外延。近年來,麓谷抓住長沙構建“三區三帶”大產業空間格局的有利契機,加快金洲大道、楓林路西延線改造工程,推動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資源共享,打造新城樣板區。高新區兩位掌門人譚杭生、羅社輝的目標非常專注,就是要把麓谷打造成客商“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快、富得起”的生態科技產業新城。
國內外開發商紛至沓來,加速完善麓谷公共服務設施,公共交通、公寓、超市、農貿市場等陸續進入高新區。企業員工在這里只有家的親切而沒有客居他鄉的生疏。數萬企業精英、技術人才也因此得以安居樂業,麓谷園區完成從單一經濟功能向多功能綜合型園區的升華。
創新是強區之路的永恒主題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世界級企業,也吸引了本土創新型企業,已躋身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二位、世界第十九位的中聯重科便是典型。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坦桑尼亞、塞內加爾、美國、比利時……中聯重科的產品大顯身手!皬闹新撝乜苿摿㈤_始,就始終瞄準世界行業前沿,研發系列產品,起步就保持與世界水平同步!睋新撝乜贫麻L詹純新介紹,中聯重科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用于行業前瞻性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以及新產品的開發。正是基于高起點、高品質,中聯重科產品去年打入了國際高端市場。
中聯重科的自主創新強企之路也正是長沙高新區眾多企業通過創新孵化、實現“核裂變”發展的縮影。二十年來,該區一直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重點,不斷推動產業高速高效發展?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國策在這里得到生動印證。
譚杭生對記者說,要鞏固擴大高新區在創新方面的領先優勢,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不斷深化完善園區鼓勵創新配套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大學科技園的協調組織作用,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作用,著力打造“產學研金”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
2007年,長沙高新區出臺了五個體系、八個方面的創新引導政策。數字媒體、先進電池、生物醫藥和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與研發平臺建設全面啟動;中南大學博云新材料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湖南大學產學研基地一期主體工程順利竣工;摩托羅拉創新中心面向企業開展信息服務;思科網絡教育學院啟動運作。此外,創業孵化有效拓展,新增孵化場地4萬平方米,長海與泰寶創業基地投入使用;軟件園、橡樹園等4個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基地獲市政府授牌;高新區成為科技部預選的7家“非上市企業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單位”之一;麓谷創業投資公司組建運營,20家企業進入市重點扶持上市企業名單;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為中小企業落實銀行貸款2.2億元,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申報各類計劃415項,獲得各級科技計劃立項資金7800多萬元;2007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在麓谷成功舉辦,“科交會”這一聚集創新資源的大平臺永久落戶長沙;科技部全國創新型園區試點工作座談會、“第二屆中國原創手機動漫大賽”等重大活動在長沙舉行;高新區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創新型園區建設試點園區;高新區連續三年獲得長沙市科技進步目標管理一等獎等等,麓谷已成為湖南省資源高度聚集、極富活力的創新區域,也成為長沙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
最為重要的是,高新區的決策者們深刻認識到人才是引領創新的核心,為此專門聘請了袁隆平、黃伯云、鐘志華、何繼善、劉筠、鐘掘、夏家輝、李健等10位院士、專家為高新區高級顧問。為他們提供產業用地500畝,引進國防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技術項目、中南大學博云C/C、生物基因、干細胞工程項目、湖南大學汽車、模具、數控機床項目在園區建立產業化基地,預計總投資達20億元,投產后可實現產值50億元以上。2007年,認定省級技術中心7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研發市級以上優秀新產品30個。
目前,長沙高新區擁有各項孵化器10個,孵化場地3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00多家。有14個國家級、省級技術和工程中心,17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別占全市、全省博士后站總數的73%和38%,400多個聯合研發機構。聚集各類風險投資機構28家,風險投資總額達17億元。這些重大創新資源的聚集,使長沙高新區成為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區域。長沙偉暉高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從進入創業園時白手起家,到今天已在麓谷購地建設自己的新廠房,公司生產的系列金屬炭化物微細粉末成為國內企業取代進口產品的首選品牌,應該歸功于高新區良好的創新孵化土壤。
這種創新型的工業經濟也為湖南經濟轉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視察長沙高新區時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促使的GDP增長表明,近年來,湖南省委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是對的!
走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和資源節約之路
園區經濟正為湖南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是,沒有鮮明的產業特色卻是部分湖南園區經濟發展的硬傷,各個園區之間甚至存在產業同質競爭、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湖南的園區經濟如何更高更快融入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當中?形成產業集群、走特色發展之路無疑是最佳選擇。
二十年艱難創業,長沙高新區孕育出眾多產業集群。這期間,最大的貢獻在于率先開始產業鏈整合及產業集群研究與實踐,從而培育出長沙首批四大支柱產業集群。譚杭生表示,要著力培育和壯大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引導產業發展方向能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全力做實各類國家級、省級特色產業基地,使特色基地成為高新區發展的重點支撐,堅定不移地推動四大支柱產業集群內涵式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是長沙高新區的傳統與基礎產業,也是向其他支柱產業滲透、融合成效最顯赫的產業。這里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軟件企業,長沙軟件園排名全國11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第六位。諾基亞、摩托羅拉、思科等電子信息世界500強,長城信息、威勝電子、湘郵科技等一批電子信息上市公司,拓維信息、虹夢卡通、山貓卡通、三辰卡通等無煙和低耗企業,主要靠聰明大腦和創意創造財富,牽引長沙逐步向“兩型社會”轉型。
先進制造業是長沙首次以工業在中國甚至世界揚名的“黑馬”產業。高新區聚集的20多家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骨干企業,形成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2007年,中聯重科產值突破百億元,由此帶動和形成幾十個系列、200多個品種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隨著湖大海捷高效磨削工程中心以及有色重機、江南機器、中冶長天、洪格液壓等企業的相繼開工投產,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將不斷提質完善,日立電器、東洋電機、華泰重工等中外明星企業爭相輝映星城。
新材料在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的裂變最具市場“殺傷力”,其衍生的新型能源電池材料已在國內形成市場影響力和品牌效力。由博云新材料、杉杉新材料、遠大住工、金瑞科技、科力豐新能源、神舟科技、惠同新材料、晶鑫科技、大陶科技等組建的產業方陣,正擁有越來越多的市場話語權。
生物醫藥領域,國內唯一擁有胚胎資源和干細胞研究應用領域關鍵技術的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地區最大的醫藥物流企業雙鶴藥業、國家重點中藥企業上市公司“中華老字號”九芝堂先后落戶園區,帶動方盛、中和、泰寶等一批年產值過億元的制藥企業相繼到來,使高新區成為湖南省中成藥研發、生產和物流配送重要基地。
構建先導區核心增長極
對于長沙高新區人而言,2007年12月14日是值得永載史冊的日子。這一天,長沙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們在“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試驗區后,作出了“打造先導區,建設大河西”的戰略部署,決定依托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兩型社會”先導區。
“兩型社會”先導區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如果說二十年前,長沙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建設長沙高新區的決策,改變了毫無工業基礎的“河西”的命運,也從此改寫了長沙經濟的發展走勢。那么今日之河西,高新技術產業勃發生機,先導區落子高新區,則可謂是再次把長沙高新區推上歷史新使命的制高點。陳潤兒在長沙高新區調研時指出,打造大河西先導區,一是要依托高新區的發展。先導區選擇河西,就是考慮到高新區發展的需求,為高新區破解發展難題打造平臺,只有高新區發展壯大了,才能更好地凸現先導區的形象和價值。二是要提升高新區的發展層級。先導區的建設,將使高新區的發展站在更高層面、吸引更多關注、聚集更多資源、享受更多支持。三是要支持高新區的拓展。長沙市委、市政府將從各方面創造條件,支持高新區在建設先導區中大有作為。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將望城坡經濟開發區和雷鋒鎮調整到高新區統一管理,至此高新區規劃控制面積擴大到100平方公里,成為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建設的核心區、起步區。
那么,長沙高新區如何在“兩型社會”先導區這部改革與創新大劇中演好角色?羅社輝告訴記者,以麓谷為“藍本”,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入園項目建設結合起來,把營造環境優勢和產業配套優勢結合起來,把打造技術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結合起來。為此,園區提出了加快發展的“五大轉變”:
從規模擴張向集約發展轉變。長沙高新區宣布,將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精密制造、清潔生產為特征的都市型工業,吸引創新型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不斷提高入園企業的檔次,確保入園項目畝均投資強度達到200萬元以上,盡快實現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
從依靠政策驅動向營造環境優勢轉變。將園區內基礎網絡平臺、軟件公共應用平臺、共享資源平臺等技術創新平臺與投資服務中心、人才服務平臺、風險投資平臺有機結合,營造優良的創新創業軟環境。
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瞄準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力吸引總部類、龍頭型、核心部件類企業及其研發中心落戶。瞄準世界500強、國內行業100強等重點對象,開展“點對點”招商活動,著重瞄準整機、整車、成套裝備項目開展招商引資。
從扶持單個企業向扶持產業集群轉變。立足引進電子信息及軟件、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龍配套。
從發展科技產業園區向打造科技產業新城轉變。積極構建宜于創業、人居的科技產業生態新城,形成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良性互動,把長沙高新區打造成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富得快的科技產業新城。
當“兩型社會”建設與長沙先導區這兩大機遇來臨之時,長沙高新區人表示,一定要把握歷史賦予的良機,打造出一支先導、先行、先發、抗風險一流的高科技產業創新航隊,唱出中國園區經濟發展最嘹亮的麓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