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灤區交通建設規劃
2008-10-25 12: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前言
近年來,雙灤區公路交通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和地形地貌的影響,使得我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還存在差距。為了實現雙灤區“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必須加快交通的規劃與建設,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快發展,謀求大發展,爭取在“十一五”期間,我區的公路運輸取得大的突破。
一、公路現狀
雙灤區地處承德西北部,總面積251平方公里,人口11萬。所轄4個鎮、43個行政村,至十五期末,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195.24公里,鄉級以上公路密度為40.53公里/百平方公里。
(一)干線公路狀況
目前全區干線公路達4條61.9公里,占通車里程的31.7%。其中,國道2條16.7公里,省道2條45.2公里。干線公路高級、次高級路面里程61.9公里,干線路網雖初具規模,但通而不暢,布局走向不盡合理,與相鄰縣區道路銜接不配套、不流暢,造成城區交通壓力過大,不能形成大能力的交通通道。
(二)地方道路狀況
全區共有各級地方道路133.34公里,其中縣道19.14公里,鄉、村道路114.2公里。地方道路技術等級低,三級公路19.14公里,四級公路111.6公里,等外公路2.6公里,分別占地方道路總里程的14.35%、83.7%、1.95%;路面鋪裝率低,有路面里程僅79.84公里,占地方道路總里程59.88%。此外,地方道路防護工程配套設施不完善,抗自然災害能力差,其狀況影響了資源優勢的發揮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十五”期交通建設情況
1、打破了全市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
雙灤區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承德市第一條一級公路市城管界至應營子段,全長11.1公里,從而結束了承德市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
2、基本解決了城市出入口交通瓶頸問題。
“十五”期我區共完成了京承線至雙塔山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11.1公里;京承線雙塔山段(應營子至絲綢廠)二級公路改建工程4.2公里;承圍支線大三岔口至北梁段三級公路改造工程26公里;112線東山頭至西地段二級公路新建工程7.3公里。隨著這些高標準公路的建成通車,我區的整體路網質量大幅度提高,公路運輸緊張狀況也得到了一定緩解。同時也使承德市西出口通行能力提高了四倍。
3、改善農民兄弟的出行條件,拉動農村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地方道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共完成通村公路瀝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71公里,使得區內農村公路網絡得到了改善,通行能力和通達深度有了顯著提高,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對拉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4、填補了行業空白,推動交通運輸業發展。
“十五”期間,在我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指引下,在原啤酒廠車隊院內組建了二類駕校一所。滿足了我區運輸市場對駕駛員的需求,滿足了人們的再就業需求及出行需求,為發展我區交通運輸業可持續發展培養了專業人才。在十里報務街組建了一家A級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實現對所有道路運輸車輛的技術監管,保證汽車安全行駛,充分發揮運輸車輛的性能,降低運輸成本,對車輛實行擇優選配。通過汽車維護檢測降低運輸成本,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和限制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同時提高了管理部門對運輸市場的監控水平。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和駕校的建立填補了我區交通行業空白,同時也完善了我區交通運輸管理職能。
5、投放運力,規范出租客運市場管理。
為緩解我區客運市場運力緊張,解決出租客運市場“黑車”運營問題,在區政府、承德市城市客運管理處和承德市拍賣行的共同努力下,
成功組織了兩次出租汽車經營權競拍工作,共投放運力116個。經營權競拍給經營者創造了公平、公正、公開的良好競爭環境和氛圍,同時使我區的國有資產轉讓上升到了一個正規、法制的軌道上來,為我區客運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6、開通客運班線,滿足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
針對群眾提出的出行難問題,通過多方協調努力,以雙塔山為中心開通了雙塔山至偏橋子、雙塔山至大廟北梁、雙塔山至紅旗小營三條客運班線。對營運車輛的車況及運價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既方便了群眾出行,又要保證了運輸安全。
三、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五”期的建設,我區交通基礎設施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同全區“十一五”經濟和發展總體目標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路網尚不健全,城區交通壓力過大。
區內現有主要公路都是穿城區而過,沒有避開城區的外環公路,各種大型車輛穿城而過,既影響著公路通行能力,又污染了城市環境,也給行車和行人帶來極大的不安全因素。
2、路網的技術等級偏低。
連通外界的兩條主要通道承圍支線和偏獅線均為三級公路。隨著區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工礦企業猛增及南菜北畜項目的實施,這些低等級公路已遠遠不能滿足交通運輸的需要。
3、與外界道路銜接不配套、不順暢。
目前區內與外界連通的道路只有幾條干線公路技術等級較高,其余的大部分還是等外路甚至斷頭路,嚴重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同外界的交流。
4、路網通達深度不夠。
隨著這幾年農村公路的逐步改造,區內行政村基本實現了通油路或水泥路,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但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和地形、地貌的影響,我區的行政村均由幾個自然村組成,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所以,今后幾年仍要加快農村公路改造,提高農村路網的通達深度,以更好的方便群眾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5、運輸市場場站建設不足,客流、物流不暢。
區內缺少運輸場站、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造成客流、物流不順暢,也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四、“十一五”期間的建設計劃
(一)建設原則和總體思路
1、我區“十一五”公路交通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服務全區經濟建設、發揮交通帶動戰略的原則;
(2)充分發揮我區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的原則;
(3)通過局部建設發揮整體路網功能的原則;
(4)近期和遠期、重點與一般相結合的原則。
2、我區“十一五”公路交通建設的總體思路為:通過五年努力,提高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加快地方道路建設,逐步建成“十通、一環、兩貫穿”公路網總體框架,形成連通外界、溝通鄉村、輻射周邊地區的較為發達的交通網絡。建設發達、快捷、安全、環保的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交通運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公共服務的能力、依法規范道路運輸市場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交通支撐,創造和諧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二)建設重點
十一五綜合交通建設的重點和目標是“十通、一環、兩貫穿”。
1、“十通”
①(a)改造偏獅線單塔子至獅子園段,開通雙灤區與市中心區北環的通道。
②(b)建設大元寶山經磨盤山、碾子溝至牛圈子溝段,打通雙灤與市中心區南環的通道。
③(c)建設大貴口經長北溝、平房至牛圈子溝段,打通一條偏橋子鎮至市中心區的捷徑。
④(d)建設二道溝門至大廟段,開通雙灤與灤平縣和承德縣資源聯系途徑。
⑤(e)改建小大線小營梁至小三岔口段,開通雙灤與灤平縣資源聯系途徑。
⑥(f)改建宮灤線宮后至三道河段,打通灤河與灤平的通道。
⑦(g)建設大王線大龍廟至灤平王營子路段,開辟一條灤河北岸至灤平的通道。
⑧(h)建設中營子至灤平瓦房路段,打開承圍支線通往灤平的大門。
⑨(i)完善灤河大橋增幅工程,使中心大街與京承高速公路及112線正式貫通。
⑩(j)改建灤河大街、十里服務街,使我區城市道路更加完善貫通。
2、“一環”
①(k)改造承圍支線大龍廟至大三岔口段,形成我區北外環,減輕城區交通壓力,擴大我區向北的城區面積。
②(l)建成東山頭至八里莊路段,形成我區南外環,減輕城區交通壓力,方便承鋼、灤電公路運輸要求,擴大我區向南的城區面積。
3、兩“貫穿”
①(m)改造承圍支線大三岔口至北梁段,滿足沿線工礦企業和北畜工程公路運輸要求。
②(n)改造偏獅線偏橋子至雙塔山段,滿足南菜工程運輸要求。
[m、n兩項工程的實施,形成貫穿我區南北的綠色通道,同時實現我區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均為二級以上。]
③(o)建設宮后至達連坑段灤河北路,與112線遙相呼應,形成貫穿我區東西的灤河北岸觀光大道。
4、運輸市場建設
①(p)建立承德雙灤汽車客運站,依托112國道及京承高速雙灤出口,利用地處承鋼、灤電工業區的區位優勢,綜合開發集客流、物流、商業等多種經營于一處,逐漸形成輻射京、津、唐及其他省市的長途客運市場,既做為雙灤區的客運樞紐,又可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②(q)建立各鄉鎮簡易站、配套多功能候車亭、招呼牌等客運設施,加快發展農村客運。
③(r)組建物流有限公司,形成雙灤區物流龍頭,利用區內重工業、工礦企業不斷增多的優勢,帶動相關經濟發展。
④(s)組建雙灤區小型貨車聯合車隊,為區內餐飲業、各種批發超市等商品行業提供運輸,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⑤(t)協調組建雙灤客運實體,方便群眾出行要求,填補區內客運空白。
⑥(u)培育發展出租車市場,到十一五期末,全區擁有出租車運力500輛,其中中高檔車達到35%以上。
⑦(v)建立營運車輛調度指揮中心,提升營運車輛科技含量,進一步促進行業管理,保障車輛運輸安全,提高車輛營運效益,更有效服務于社會。
(三)雙灤公路交通“十一五”建設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區主干道公路全部達到二級公路以上標準,與鄰縣區連接的主要通道全部達到三級公路以上標準,鄉級以上公路密度將達到58.54%。屆時,以主干道公路為依托的“十通、一環、兩貫穿”的公路主骨架將初步形成,鄉村公路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路網狀況將大為改善,通行能力顯著提高,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健全,行業管理職能進一步完善,推進全區“十一五”經濟和發展總體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