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
2008-10-21 11:1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價、股市、樓市,這些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經濟運行基本面的主要指標在2008年幾乎同時陷入了“迷惘”之中,這讓習慣了在高增長的經濟環境中打理自己財富的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產生了嚴重的“不適感”。
而且,過去許多關于經濟的慣性思維現在也都面臨著重大挑戰:很多人發現CPI不斷走高后,我們一直奉行的生活準則失效了;很多企業發現曾經為他們帶來巨大財富的“生意經”不靈了;甚至在這個國家執行的許多經濟政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被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所籠罩的人們,都和這個國家一起,在努力 “校正”自己的方向感--尋找經濟持續發展的路線和答案。但結果正如那句著名的歌詞:“是誰出的題這么的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對這個問題的追尋注定是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的主題。
同樣,對這個問題的追尋或尋找也是中國企業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所要共同面對的主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在完成了30年的快速成長之后,面臨著新的問題:土地、成本、勞力、區域和政策優勢的逐步減弱,資源的透支……凡此種種,再次要求中國企業轉換成長模式,迫使中國企業必須實現從“體制改革”向“專業能力提升”的轉型。那么,中國企業是否還要在一味追求規模上下工夫?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在哪里?中國企業將走向何方?對此中國企業該做些什么樣的改變?華南理工大學陳春花教授基于自身對于中國企業現實的研究和觀察,在《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給出了一份答案,即由現實切入、通過具體案例解讀抽象管理學概念的表達方式,透過對中國企業的成長背景和現實環境的分析,前瞻性地提出了以“價值型企業”為核心概念的“持續成長”方向。
陳教授從全新成長模式--價值型企業模型展開,描述價值型企業在戰略、執行和文化三個重要領域的基本內涵,以及成為價值型企業的路徑。同時,她指出:“過去30年中學到的經驗教訓不一定能應用于未來的30年。”并通過“寫在價值誕生”、“價值戰略”、如何完成 “價值實現”、如何實現“價值持續”四部分的透徹論述,明確提出“在即將到來的未來,中國企業如何成長為價值型企業,如何獲取商業價值最大——不管你的企業業績如何,你都可以讓你的企業成為價值型企業。”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競爭對手更加強大,無法持續成長就意味著無法生存。所謂“價值型企業”的“持續成長”是指企業在競爭中呈現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趨勢,并且這種發展趨勢不因企業內部調整和外部市場環境的變遷而消失;企業不僅在當前環境條件下能夠尋求并擁有競爭優勢,而且在未來可預期的內外環境下,根據企業特征(資源、知識、能力、制度、文化、學習模式等),在動態學習和動態能力基礎上,沿著優勢路徑,合理開發和利用企業核心能力,使企業在這一可預見的未來也具有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持續發展和成長。
因此可以說,本書探討的主題實際上只有一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利用本國市場去獲取商業價值的最大化。當然,中國企業要獲取商業價值的最大化、要“持續成長”,最大的挑戰就是競爭環境的全球化。中國企業所具有的優勢是全球共享的,我們所有的勞動力、龐大消費市場的優勢,國外的企業也同樣可以具有。區域差異化的優勢已經失去。而面對的問題同樣是全球性的,比如不確定因素——包括自然災害、經濟危機、能源危機等,不確定性將成為常態,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一個“變化”的環境。
事實上,無論是“成為價值型企業”還是“持續成長”,都是關系到企業的壽命問題,都必須做到“量”的成長和“質”的成長相協調,企業才真正的“基業常青”。《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也這樣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要“持續成長”,不僅要“做大”,而且要“做強”,即把企業的外延規模擴大和內涵素質提高緊密結合起來,以“求強”帶“做大”,以“做大”促“求強”。同時,必須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并能夠跟隨環境的變化對核心能力加以動態管理,實現核心競爭優勢的自我超越,在企業成長所必需的核心能力要素得到充足儲備、甚至超前增長的條件下,通過價值創造,實現企業可持續成長和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潘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