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咋成了慢遞
2008-10-20 9: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生活節奏加快和新型消費方式的不斷涌現,人們越來越多地跟快遞打交道,其監管體制急需完善。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網上訂了一套化妝品,通過網上銀行支付貨款后,由快遞公司負責當天送貨。結果,貨品過了3天才到。更糟糕的是,簽收之后才發現,包裹內竟然是保健品。幾經交涉,快遞公司認為自己無過錯。貨品錯誤是因為接到的貨品就是保健品,而那位朋友又拿不出在網上訂貨的書面憑證,且已經簽收,只能自認倒霉。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新型消費方式的不斷出現,人們越來越多地跟快遞打交道。無論是寄遞物品、信件,還是網上購物、電話購物,最后一個環節都是快遞服務,而這個環節也最容易引起糾紛、出現問題,比如送貨不及時、貨品與訂單不符、貨品損壞、丟失等等。筆者就曾經因為快遞公司遞送機票延時而耽誤了行程,不僅沒能按時參加會議,還帶來酒店預訂費被扣等一系列后續麻煩。最后只拿到快遞費雙倍即20元的賠償。
盡管7月12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已經出臺并實行,明確了由郵政部門監管快遞企業及相關的處罰規定,10月份起快遞合同示范文本也開始征求意見,但是快遞服務糾紛并沒有明顯減少。據北京、上海等地消協的統計,快遞服務糾紛投訴仍在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所暴露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思考。
目前,快遞業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不少快遞企業都是微利經營,服務質量難有保證。以同城快遞一件貨品收取10元為例,其投遞過程中發生的人工費、交通費、管理費、通訊費等,常常超過顧客支付的遞送費,盈利確實有困難,不合規經營的情況便屢屢出現,不少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拼湊或者轉手業務給其他公司等,于是常常出現不能按時送貨甚至貨品丟失的情況。由于服務質量差,顧客又不愿意多支付費用,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有關部門的監管執法尚不到位,服務缺失。比如,消費者在寄遞物品之前,想在監管部門的網站上查一查哪些快遞企業有過被處罰的記錄,避免出現服務質量問題,卻找不到這樣的信息。如果監管部門能用公告企業信用紅黑榜的形式,蕩濁揚清,完善信用監管體系,不僅可以提升監管效能,也極大地方便了百姓。
再有,應該盡快完善監管體制。目前,郵政部門作為監管方,本身還承擔著信函、公文等遞送業務的法定職能。監管與被監管存在利益和競爭關系,能否中立地、超脫地、具有公信力地執法,很難說清楚。
當然,消費者也要增強識別風險的意識,慎選快遞公司。比如選擇在市場上口碑比較好的公司,一些重要的書稿、憑據、法律文件等保留復印件,簽收之前一定要先驗貨等,做好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