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全方位推進新跨越
2008-10-13 14: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衡量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應該認真審視當地的投資環境。今年5至7月,贛州市相繼榮膺粵商、浙商和深港企業最佳投資城市。在紛紛看好贛州未來發展的同時,不少人在探究:贛州如何從一個老區農業市成長為工業主導型經濟發展城市,期間經歷了怎樣的艱辛?走出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縱深推進十大體系 實現體制機制新跨越
體制機制差距是形成贛州與沿海發達地區差距的癥結所在。從2004年開始,贛州下大力氣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規、金融服務、信息網絡、人力資源、物流服務、貿易服務、產權交易、口岸服務、技術標準和社會保障等十大體系。
建設十大體系是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系統工程。為此,贛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縱深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先是組團到沿海發達城市考察、學習、掛職鍛煉,接著從文件制定和承載十大體系的物質建設入手,推進十大體系進工業園區、進市場、進社區,至今已出臺了10個主體文件和93個配套文件,廢止了83個不合時宜的政策文件;確立十大體系重點項目174個,完成投資近20億元,迅速縮短了與沿海發達地區的體制機制差距。
如今,投資商在贛州所享受到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服務,使其投資成本大為降低。贛州貨物每次通關耗時由過去的數小時、手續費幾百元縮減到如今的8分鐘和2元錢,進出口企業物流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一個年用電量300萬千瓦時、用工1000人、貨柜1200個的企業,在贛州運營成本比珠三角地區平均每年低500萬元左右。
壯大優勢產業集群 實現產業層次新跨越
經濟的追趕,關鍵在于產業層級的跨越。作為一個發展中地區,極易發生與發達地區經濟同質同構的產業競爭,因此,贛州著力實行錯位競爭。
贛州是稀土王國和世界鎢都,發展鎢、稀土和氟鹽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具有絕對優勢。贛州市引進戰略投資者和重點技術裝備,發展鎢、稀土和氟鹽化工高端產業,加快向應用產品等產業鏈終端延伸。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贛州市礦山綜合回采率提高4個百分點,節約礦產資源20多億元;在原礦開采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鎢、稀土、氟鹽化工產值卻分別增長了6倍、9.3倍、4.7倍,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3%,其中鎢、稀土工業產值已超230億元;中化、華星集團等一大批大企業落戶贛州,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4個,改寫了贛州沒有10億元投資規模企業的歷史。
尤為可喜的是本土民營企業的茁壯成長。崇義章源鎢制品有限公司不斷發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吸引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南大學、贛南科學院在企業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鎢業研究所,在全球率先實現納米級鎢粉和碳化鎢粉的生產。如今,公司年銷售額超10億元、稅收超億元,對欠發達地區走出新型工業化之路具有引領作用。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實現承載能力新跨越
降低企業投資成本,交通、電力是重要因素。贛州市通過市場運作,集中力量實施了一批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財政出資不多的情況下,新建了贛粵閩湘邊際最大最先進的民用機場,組建了全國首家地市級航空分公司,可快速通達全國50多個重要城市。贛州的高速公路也快速拓展到近300公里,2010年可達700公里。交通的改善大大縮短了與珠三角地區的空間距離,企業運輸成本逐年下降。
同時,贛州科學規劃建設了16個省級工業園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和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香港工業園,提高企業上下關聯度,避免了重復建設,用工、用地、用電等需求相對能得到滿足,企業擁有舒適的生產、發展環境。有數字表明,入駐贛州各縣(市)工業園的企業七成以上增加了投資,擴大了生產規模。
引進科技與人才 實現創新能力新跨越
要想實現追趕與跨越,歸根結底靠技術創新和智力支撐。
贛州市全力推動企業作為引進人才與技術的主體。該市依托鎢、稀土等產業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廣泛開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該市努力打造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創新平臺,建立江西省民營企業首個博士后工作站。依靠科技創新,贛州市鎢、稀土實現了由資源開采、初級冶煉為主向生產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升級。不少企業研發的新產品已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有的售價高達每噸100多萬元,比原礦高出10倍以上。中國五礦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大型企業相繼落戶贛州,崇義章源、江西耀升工貿等本土企業迅速成長為行業龍頭。
贛州市還面向基層和鄉鎮吸引人才充實新鮮血液,增強干部隊伍活力,已面向全國高校選拔了1000名優秀大學生到鄉鎮工作。選拔生的到來激發了當地鄉鎮干部學習的欲望,互相學習、相互趕超的浪潮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