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婁底新型城市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2008-10-11 2: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國家“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發展階段對推進中部地區崛起做出的重大戰略布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湖南實現富民強省重大戰略目標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婁底地處湖南幾何中心,是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城市,在“長株潭”(“3”)城市群建設中又處于“5”的位置及1小時經濟圈,是對接城市群的“橋頭堡”、融入長株潭的“后花園”、輻射湘西南的“中繼站”、建設核心區的“能源地”,面對這一重大發展戰略和難得歷史發展機遇,如何“把握先機、主動對接、加速融入、有所作為”,是擺在全市各級領導和全市人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婁底地處湖南幾何中心,是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城市,在“長株潭”(“3”)城市群建設中又處于“5”的位置及1小時經濟圈,是對接城市群的“橋頭堡”、融入長株潭的“后花園”、輻射湘西南的“中繼站”、建設核心區的“能源地”,面對這一重大發展戰略和難得歷史發展機遇,如何“把握先機、主動對接、加速融入、有所作為”,是擺在全市各級領導和全市人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以長株潭為核心的城市群建設,離不開中心城市的引領,同時也依靠周邊各區域次中心城市的承接。婁底作為對接城市群的“橋頭堡”,必須把自身的“功能定位”找準
所謂功能定位,就是根據自然地理、區域位置、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產業優勢等方面的綜合情況,明確自身在城市群建設中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找準了自身的功能定位,才能正確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根據婁底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我們已確定了“二一一一一”發展思路(即打造兩個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裝備與先進制造業基地;一個中心:商貿集散與物流配送中心;一個樞紐:重要的交通樞紐;一個中繼站:長株潭大城市群向湘西南乃至云貴川實現產業梯次轉移的中繼站;一個后花園:長株潭城市群居民休閑、渡假的后花園),并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三新”城市的功能定位。
產業驅動的新型工業城市。工業經濟是城市化建設的基礎,強大的工業經濟是城市自身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后勁。在長株潭“3+5”城市群建設中,8城市都有其自身特色和比較優勢。搞好城市群建設必須實現各區域次中心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分工協作、良性互動”。婁底的最大優勢在于礦產資源豐富且開發歷史悠久、能源原材料工業基礎雄厚且門類齊全。婁底已探明的礦產種類達52種,種類之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明顯優勢。煤炭號稱“黑色黃金”,婁底境內的“黑色黃金”儲量十分豐富,探明儲量達11億多噸,品種全、煤質好,擁有“江南煤海”之稱。銻屬世界性的稀有金屬,婁底境內共有銻礦礦點25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2處,銻礦儲量在世界名列第一,譽為“世界銻都”。婁底石灰石分布極廣,儲量大、質量好、品種齊,為全國少見,稱之“石灰石之鄉”。鈦屬質量輕、硬度大、耐高溫的稀有金屬,是發展航空航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當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正飛速發展,國家大飛機項目工程也已正式啟動,文田、爐觀兩鎮境內蘊藏著價值5000億元的鈦礦資源,其開采品位位居全國之首,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必將為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石油天燃氣是緊缺的清潔能源,2001年5月,中南石油局勘探開采的“冷水江一井”綻開了我省第一束石油天然氣火苗,結束了我省無石油天燃氣的歷史,又為婁底乃至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增添了新的動力資源。婁底境內錳、鐵、釩、金、鉛、鋅、鎢、石膏礦等礦種儲量也在省內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這些,都為我市建設產業驅動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全市共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277家,其中擁有能源原材料工業企業1305家,形成了“十大特色產業群”,即以漣鋼、冷鋼為龍頭年產鋼鐵650萬噸以上的冶金產業群;以雙峰、新化海螺為龍頭年產水泥500萬噸以上的建材產業群;以漣邵、金電為龍頭年產煤1500萬噸、發電裝機容量36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產業群;以華達、雙峰農機為龍頭年產值20億元以上的機械制造產業群;以金信、冷堿為龍頭年產值30億元以上的化工產業群,具有婁底特色的優勢產業格局和工業經濟主體框架基本形成,婁底作為全省乃至全國能源材料生產基地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新的發展機遇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思路,我們將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優勢產業集群化”的思路,依托漣鋼薄板、煤炭資源、建材等優勢,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支柱產業,實現優勢更優;積極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大力推進現有工業的改造升級和結構轉型,實現優勢互補;加快發展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集中構筑精品鋼材及薄板深加工、煤炭深加工、機械制造業等產業集群,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優勢提升。力爭到2010年,達到年產1000萬噸鋼、1000萬噸水泥、1500萬噸煤炭,發電量180億千瓦時的生產能力,到2015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初步建成湖南省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湘中工業中心,為“3+5”城市群建設提供更有力的能源原材料支撐。
自然和諧的新型園林城市。婁底山水風光秀美,境內山脈縱橫、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數百座,海拔高度均在64~1622m之間,是珍稀動植物理想繁植之地和珍貴野生棲息的樂園。婁底境內林木密布,2007年,森林覆蓋率達45.9%,林木總儲積量達1259萬立方米,猶如綠色錦被覆蓋婁底大地。婁底境內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東部的漣水境內全長85.85公里,沿途納孫水、湄江、測水等1-4級支流89條,控制流域面積3906平方公里;西部的資水區域內流程112公里,納1-4級支流100條,控制流域面積3985平方公里。西部外來水資源豐富,共有133.42億立方米;地下年徑流量平均達21.3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26萬千瓦。區域內各河流水質較好,PH值在正常范圍內,離子總量不高,礦化度中等,非常適合于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之需。婁底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度適中,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無霜期長達280余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達1406㎜,降水總量113.95億立方米,可直接形成地表水資源38.87億立方米;光照時間較長,年平均日照數在1410~1622小時之間;空氣清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分別為0.054毫克/立方米、0.028毫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婁底境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南地區最大的物種基因庫,有香果樹、柏樂樹、銀鵲樹、銀杏、三尖杉、紅豆杉、金錢松等50余種國家級珍貴古樹和珍稀保護樹種,其中,位于新化大熊山古寺的銀杏王,樹冠160m2,樹高28.5m,樹齡1400多年,有“中國銀杏王”之美稱;有云山白蘭、白玉蘭、黃連、膠股蘭等野生植物1000余種;有天麻、竹蓀、香菇等食用藥用真菌20多種;有華南虎、云豹、金貓、豹貓、林麝、黃麂、果子貍、中華小鯢、透明蛇、響尾蛇、白蛇等50余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婁底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近年來,先后挖掘開發了各類旅游景點多達70余處,其中有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紫鵲界秦人梯田和梅山龍宮;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大熊山、龍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波月洞、湄江地質公園;有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故里——新化縣境內的大熊山;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第一鄉間侯府——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和中國最大的私人藏書樓;還有蔡和森紀念館、錫礦山中共第一個企業黨支部、羅盛教故居等紅色旅游基地。因此,婁底憑藉“自然”與“人文”景觀并存、“綠色”與“紅色”旅游資源兼備的優勢,不僅可以打造成為自然和諧的新型園林城市,而且可以打造成“長株潭”人民旅游、渡假、休閑的“后花園”。
交通便捷的新型物流城市。婁底建設新型物流城市,既有現實的基礎條件,也具有可觀的發展前景。從地理位置上講,婁底位于湖南省的中部,東西長約160㎞,南北寬約102㎞,東毗湘潭、衡陽,南接邵陽,西鄰懷化,北倚益陽、長沙,為婁底建設新型的物流城市提供了優越的區位優勢。從現實情況上看,2007年婁底鐵路客運量417萬人,鐵路貨運量3256萬噸;2007年公路客運量10056萬人,公路貨運量6895萬噸;境內已建設六大物資集散市場,新型物流城市已初具規模。從交通上講,已建或在建和規劃中的湘黔鐵路、上瑞高速、婁新高速橫貫東西,洛湛鐵路、二廣高速、太澳高速縱穿南北,這些公路鐵路分別與國道G320、G207線和省道S209、S210、S217、S225、S312、S314交會,在境內形成了三個“十字”型的骨干交通架構,“田”字型的交通網絡,因此,婁底近期是東南地區重要的交通中心,長遠將成為全國的又一重要的交通樞紐。下步,我們爭取建設婁底機場,打造婁底立體交通網絡。從水路上講,婁底境內水網密布,大多具有通航運輸的歷史能力和潛在能力。漣水在歷史上一直是湘中地區的黃金水道。1966年前,從漣源到湘江口231公里干流常年通航。1979年,東山壩電站建成,航運中斷。“七五”時期,湖南省、婁底市政府曾多次力圖實施漣水復航。1985年有關專家在可行性研究論證時提出“漣水復航不僅可行,而且必要”。2005年,省廳委托省航海學會對漣水復航進行專題調研,專家們認為通過采取工程措施后,漣水具備復航(1000噸級航道)條件,并提出了《高起點恢復漣水通航的建議》。如果漣水復航目標實現,婁底物流可經湘江、入長江、歸大海。
(二)國際城市群的發展都經歷了“強核、外溢、布網、整合、耦合”五個階段。“核”不強“圈”就不大,“圈”不大“群”就無從談起。婁底作為輻射湘西南“中繼站”,必須把自身的“內在核質”做強
都市、都市經濟圈是新一輪經濟發展、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而都市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就是一個一個的都市圈相互交叉、重疊、滲透、串在一起的都市經濟帶。婁底作為“3+5”城市群的“5”,是所在地域的經濟中心,同時又是長株潭輻射湘西南乃至云貴川的“中繼站”,同樣要打造自己的“經濟圈”,同樣要強化自身“內在核質”。否則,融入長株潭城市群就沒有資本,帶動區域發展就沒有動力,輻射湘西南就沒有勁道,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就難有作為。目前,我們婁底自身的“內在核質”與兄弟市、州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心城區面積較小(42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不多(35萬),城市化率水平較低(34.2%),地區生產總值不高(449.51億元),三次產業比重不夠協調(19.5/48.3/32.2),環保投入不足(0.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5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零,境內高速公路總里程不長(40余公里),宜居宜業不能兼顧。因此,婁底融入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強化自身“內在核質”的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優質“核心”的主要標志是“科技強、特色鮮、功能全、設施好”。為此,我認為我們婁底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抓住一個戰略支點:這個戰略支點就是婁底的中心城區,目前婁底中心城區這個戰略支點的行政規劃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城區行政規劃,是培育中心城市競爭力的基礎,是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前提,是強化自身“內在核質”的關鍵。婁底自身的“內在核質”不強,最為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心城區行政區劃不合理。一方面,婁底中心城區面積只有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5萬,與中等規模城市標準還有較大差距,既難以發揮城市的集聚功能,也無法發揮中心城區的輻射功能,更難以發揮快速帶動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婁底是全省唯一一個只設一個市轄區的城市,不利于中心城區的“招商引資”,不利于中心城區的“招商引智”,不利于中心城區“三大產業”的發展,不利于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建設和經營,強化自身“內在核質”受到諸多限制。打造好這個“殼”,中心城區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指導思想,積極實施“北擴”、“南移”、“東拓”的基本戰略,在中心城區的行政區劃上,要盡快將漣源市的斗笠山(部分)、渡頭塘,雙峰縣的洪山殿,湘鄉市的棋梓橋、壺天鎮劃入婁底市中心城區。在此基礎上,以市區的樂坪大道為界,將大道以北劃為婁星區,大道以南劃為氐星區,同時將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由政府的派出性機構正式升格為市轄區,形成婁底市轄三區的局面,為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發展打好空間基礎。建議省委、省政府給予支持,并協調解決。
拓展兩條縱橫手臂:就是要打造好以市區為中心的城鎮網絡,既是強化自身“內在核質”的主要手段,也是自身“內在核質”的主要標志。按照未來建設“區域中心城市—衛星城—中心城鎮—農業產業基地+農場”新型城市體系的思路,繼續實施“北擴南移”和“一點、二帶、三軸”的市域空間發展戰略。“南移”就是加大孫水河以南的開發力度,使市區空間沿上瑞高速連接線向南進一步擴展。“北擴”就是加大城北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向北拓展婁底城區縱深。“一點”是指婁底市中心城區,中心城區為婁底市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湖南省綜合性制造業基地、區域性交通樞紐。“二帶”是指婁底——雙峰城鎮帶和婁底——漣源——冷水江——新化城鎮帶。“三軸”是指沿洛湛鐵路、二廣高速、S217、S312省道等交通干線的城鎮,為婁底市域一級三條縱向發展軸線。建議省里將漣源市的斗笠山鎮、安平鎮,婁星區的萬寶鎮,雙峰縣的三塘鋪鎮、走馬街鎮,新化縣的西河鎮、洋溪鎮,冷水江市的毛易鎮全部納入全省重點小城鎮建設規劃中來,以壯大婁底中心城區的競爭力。
實施“三個戰略轉變”,即:在對外交流上,從注重“招商引資”向“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并舉、更加注重“招商引智”轉變;在發展方式上,從注重“做大蛋糕”向“做大蛋糕”與“做優品牌”并舉、更加注重“做優品牌”轉變;在產業結構上,從注重“工業獨大”向“工業獨大”與“農商旅服”并舉、更加注重“農商旅服”轉變。
改造“四項基礎設施”,即:加快對婁底老城區進行改造,突出沿河風光生態特色;加快煤氣管道改造,利用婁底緊鄰湘潭的優勢,將“西氣東輸”天然氣項目從湘潭引進婁底,力爭燃氣普及率到2010年覆蓋到中心城區90%以上的居民;加快中心城區道路改造,打造內環核心道、二環快速道、外環高速環環相扣、圈圈互通的中心城區道路總體格局;加快城市自來水網改造,力爭到2010年城市居民集中式使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9%。另外,要建好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力爭到2010年實現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率達80%。為加快婁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同步啟動“3+5”城市群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使婁底在經濟一體化中與長株潭一起實現交通同步、通信同城、電網同城、金融同城和環保一體。
打磨“五大特色品牌”,即:著眼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和區域競爭力,鞏固和拓展“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省衛生文明城市”,努力把婁底中心城區建設成“亮點突出、個性鮮明、環境優美、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山水園林城市和宜居城市。
強化“六項主體功能”,即:在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小街小巷改造建設、城中村改造的同時,加大城北經濟開發區和城南新區開發建設力度,促進城南行政功能區、城北工業發展功能區、城東教科文體休閑渡假功能區、城中商貿功能區、城西倉儲物流功能區建設。
(三)城市群建設離不開強大的工業經濟做基礎,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只依靠第一、三產業發展。婁底作為建設核心區的“能源地”,必須把自身的“工業經濟”做強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內涵,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和重要載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總結和反思傳統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化問題,走一條以新型工業化支撐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2007年婁底市城市化率比全國低10.7個百分點、比全省低8個百分點,在全省僅列第10位,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二產業實力不強、第三產業發育不足,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不強,產業支撐力弱。與2000年比較,婁底城市化率提高9個百分點,很關鍵的因素是,近幾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產業支撐能力不強的局面得到了較大改觀,吸納了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因此,要千方百計增強城市的產業支撐力,把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建立在新型工業化縱深發展的基礎上,使城市發展與產業發展互為依托、協調配合、良性循環。
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就婁底來講,大力發展優勢產業,要提高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品質,重點要依托精品鋼材、有色、機械制造、煤炭、建材等現有產業,走精品化、差異化發展的路子,瞄準“國內外一流、規模居國內同行業前列”這一目標,積極引導和促進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向集群方向發展,推進產業延伸和產業集聚,著力構筑和發展10大產業集群,培育一批上百億的產業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要加大科研投入,促進產學研結合,盡快啟動以婁底科技中心為主體的科技平臺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孵化水平。加快利用先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步伐,提升鋼鐵、煤炭、電力、有色、建材、化工六大支柱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促進技術工藝升級和產業延伸轉型,使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優勢產業,要積極扶持信息、電子、醫藥、精細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逐步改變我市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的狀況。
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婁底工業的主體是鋼鐵、電力、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也是婁底的特色產業,要遵循“以優勢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思路,把發展特色工業作為實現“后發趕超”的有效途徑。重點籌劃好市開發區薄板特色產業基地、新化特種陶瓷產業基地、冷水江有色金屬產業基地和耐火材料產業基地、漣源煤炭機械制造產業基地、雙峰農業機械制造產業基地、婁星區新型原材料產業基地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修訂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健全園區體制機制,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園區的要素聚集和產業承載能力,把全市六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聚集生產要素的“洼地”、催生骨干企業的“孵化器”、培育支柱產業的“搖籃”,努力使優勢工業由分散走向集群,放大工業規模效應,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制訂和完善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和措施,鼓勵、支持、引導、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主力軍和財力源。
積極發展要素市場。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的一個基礎條件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對接。“3+5”城市群區域內應本著共享、互通、平等的原則,合理規劃區域范圍內的市場體系架構與空間布局,實現資本、產權、技術、人才、信息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跨區域、無障礙自由流動。近幾年來,婁底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資源依賴較為嚴重,市場競爭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不強,不少企業技術落后、工藝老化、人才匱乏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就必須加快營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的多元市場環境,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特別是積極推進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場的對接。為此,我市將以長株潭為平臺,大量引進、吸收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來加快傳統支柱產業的技術改造,加快發展具備一定基礎的新興產業,引導優勢產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積極推進科技“聯姻”,鼓勵和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使企業研發中心向高校院所延伸,促進科研成果向經濟優勢轉化;大力加強人才引進,構筑區域性人才資源共享平臺,培育區域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依托城際間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實現區域內政務信息、產品供求信息、招商引資信息等信息資源互通共享。
(四)美譽度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城市美譽度不高,必將制約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婁底作為發展中的年輕城市,必須致力提高自身的美譽度
婁底,是一個蘊含著悠久歷史淵源和傳奇神話故事的名字。然而,青春美麗的婁底就象深山中的“瑰寶”,并不為世人所知。一說到婁底別人就要么不知道,要么理解為“樓底”,一些人甚至還說婁底發展不起來就是這個名字取得不好,因為,婁底人是“樓底人”不是“樓上人”。一句話就是我們婁底的美譽度不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婁底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如何進一步提升婁底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我們在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堅持政府主導。堅持政府主導,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用創新的思維來謀劃和運作。只要政策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事,就要大膽去做,大膽去闖。說白了,在提升婁底美譽度上就要敢于“運作”,善于“運作”,不要受傳統思維和習慣做法的束縛。歌星靠“炒作”出名,城市靠“運作”出名。“運作”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一首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把海南三亞的名聲叫到了全世界,一部電影《少林寺》把河南登豐推到了世人目光的前沿,一句“秦皇島上打漁船,一片汪洋不見”的詩句把河北北戴河納入了國人的視野。堅持政府主導,其次要舍得投入。為提升城市的美譽度而投入是一本萬利、一勞永逸的美事,美事何樂而不為。現在我們在為地方樹形象方面投入意識不強,創品牌、出名牌力度不夠,這是影響婁底美譽度提高的關鍵環節。堅持政府主導,第三要演好“二重奏”,唱響“協作曲”。樹地方形象,提高城市美譽度,離不開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部門的通力協作,更需要民眾的熱心參與和積極配合,只有在全市廣大民眾中真正形成“人人都是婁底形象,個個都當婁底名片”的良好氛圍,才能為提高婁底美譽度奠定堅實基礎。堅持政府主導,第四要突出地方特色。婁底有很多可以向外人推介和展示的品牌,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十佳宜居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世界銻都”、“百里煤海”、“蚩尤故里”、“湘軍源地”、“中國武術之鄉”、“中華女杰之鄉”等等。我們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努力推銷和展示我們自己的這些“優質品牌”。這些名片發出去了,婁底的美譽度也就出來了。
搭建旅游平臺。被稱之為“無煙工業”的旅游業是兼有生態、人文保護特點的綠色環保產業,不僅是一個城市展示對外形象、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的窗口產業和形象產業,更是“兩型社會”建設中最具發展潛力、最有發展空間的產業之一。我們婁底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水風光秀美奇特,各類旅游景點多達70余處,名山、名水、名洞、名田、名人俱全,“自然”與“人文”景觀并存、“綠色”與“紅色”旅游兼備;區位上通南達北、連東接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我市不斷交匯,具有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喜人前景。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把婁底獨有的山水風光、地方文化和環境形象推介出去,無疑是提高婁底知名度、美譽度的十分可行且有效的捷徑。為此,我們要以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抓住人們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這個趨勢,在下大力打造婁底獨具特色的湘中旅游板塊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與長株潭“3+5”城市群對接,站在城市群區域整體的角度來審視和配置旅游資源,共同策劃和推廣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推動區域無障礙旅游,真正實現“線路互通、資源共享、市場互動、效益共增”,推動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旅游產業的檔次和水平,把婁底“泛長株潭城市群居民旅游觀光、渡假休閑的后花園,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這個牌子打出去,把婁底的美譽度叫響。
盤活文化資源。黨的十七大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實踐也充分證明,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城市個性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軟件與靈魂,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品位的城市,一個沒有品位的城市是沒什么美譽度可言的。作為“湖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的“梅山文化”,是我們婁底的地域文化,這一地域文化的精髓就是“不怕苦和死,敢為天下先,做事霸得蠻”。這一文化精髓既可歌可泣,又可圈可點,可寫可書。一大“人文始祖”: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出生在新化縣的大熊山,在新化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帶領我們的先民刀耕火種,傳承歷史,播撒文明,留下了“點山化龍”和“趕熊入山”的遠古傳說,“蚩尤屋場”、春姬(蚩尤妻)坳等遠古遺跡。一山“秦人梯田”:新化境內的紫鵲界梯田集云南元陽梯田的博大、廣西龍勝梯田的靈秀、菲律賓巴納韋梯田的偉岸、越南沙壩梯田的飄逸于一體,是先秦時期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瑤、侗、漢等多民族山地漁獵文化交融揉合的歷史遺存,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偉大杰作。一座“藥王寶殿”:坐落在漣源龍山岳坪峰頂部的“藥王殿”,相傳為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所,兩書問世后,倍受世人矚目,飄揚過海、廣為流傳。“藥王殿”始建于唐,殿內現存孫氏實用藥方和歷代積累的祖傳秘方1240個,慕名上山求醫者絡繹不絕。一位“蓋世神童”:宋代婁底境內的“神童”賀德英,7歲能呤詩做對,12歲能代父訴對官司,14歲高中殿試狀元,宋帝理宗稱之為“神童”并親賜其金花錦銹,留下了“京闕人家驚地動,湖南童子破天荒”的千古佳話,婁底市名的由來與其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一代“中興名相”: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譽之為名相,謗之是奸臣”,是繼孔子、孟子、荀子之后,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修身、持家、為官,治國、治軍、治學”的思想,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一個“紅色家族”:以中國共產黨創建人和最早期卓越領導之一的蔡和森為代表的蔡氏家族,一家出了四個中央委員(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出了三位中國“百年十大杰出女性”(蔡氏母親葛健豪、蔡氏兒媳向警予、蔡氏女兒蔡暢),這樣的一個紅色家族在中共黨史上十分罕見。一名“國際戰士”:出生在新化的羅盛教,與毛岸英同志并列為志愿軍兩個最有名的英烈,毛澤東為其題詞“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朝鮮勞動黨中央總書記金日成為其題詞“羅盛教烈士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共存!”,世界上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都為一位普通戰士題詞,在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絕無僅有。一群“世界奇洞”:以冷水江的波月洞、漣源的藏君洞、新化的梅山龍宮為代表的婁底溶洞堪稱“世界奇觀”,特別是梅山龍宮洞內的“六大景觀”世界絕無僅有,其開發水平被稱之為“湖南第一、國內一流、世界先進”。“游遍天下奇洞,梅山龍宮堪稱一絕”。
(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群建設的總綱。婁底要建成長株潭的“后花園”,必須把制約自身發展的瓶頸性問題破解好
一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互聯互通問題。這里講互聯互通指的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其中主要指水、電、氣、路四個方面,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交通網絡建設。地處湘中腹地的婁底,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滬混鐵路、上瑞高速、320國道橫亙東西,洛湛鐵路、二廣高速(在建)和207國道穿越南北。從東西走向的滬昆鐵路和上瑞高速公路、320國道三條交通要道看,婁底是我省東西走向的一條重要經濟運輸通道和旅游通道,是長株潭城市群向湘西南輻射的重要接力點。婁底雖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但綜合交通承載能力較差,成為制約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設的第一大“瓶頸”。目前,婁底對外只有東邊(長株潭)出口暢通,西至懷化、南抵衡陽、北到益陽都沒有高速公路,境內高速公路僅42公里,只占全省2.47%,高速公路網絡建設滯后。鐵路長年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婁底車站貨運能力僅800萬噸,但2007年實際承擔運量達1476.7萬噸;冷水江東站貨運能力為200萬噸,實際完成運量793.8萬噸;婁底東站規模不大、建設滯后,鐵路貨運通暢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婁底發展需要。資水通航能力下降,漣水全程斷航,分布在資水、漣水流域的漣鋼、冷鋼、錫礦山、漣邵集團、湖南海螺水泥、雙峰海螺水泥等大中型企業,急需漣水早日復航,提高資水通航能力。“要想富、先修路,路不通、地不興”。婁底解決交通網絡這一問題,遠期要往南修建直達衡陽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往北修建直達益陽的高速公路;規劃籌建婁底機場,開辟至婁底機場的汽車專用通道。近期要統籌好洛湛鐵路婁邵既有線改造、婁底火車站和冷水江火車站的擴能改造,建成安化至邵陽,婁底至新化,益陽經婁底至衡陽,新化至懷化的高速公路。當前,要盡快疏浚資水,復航漣水,融入全省水路主干網絡,實現水路對接。力爭通過10-15年,把婁底打造成一個橫貫南北、縱連東西的立體快捷交通要道。
二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協調管理問題。與全國先進城市比,婁底的城市管理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面臨許多的新問題和新要求。婁底融入“3+5”城市群建設,必須把城市管理這篇文章做好。在城市管理的這篇文章上,目前,我們存在的問題是:對新型城市化認識不高,停留在原有的城鎮化戰略思維上,對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認識沒有完全到位,對”3+5”城市群戰略對我市的影響考慮不足,對如何融入這一戰略籌劃不到位,缺乏權威的統一的全市應對策略。宜居宜業兼顧不好,沒有將充分的創業機會和就業環境、便捷舒適的交通與碧水藍天的生態系統,公共安全能力與社會保障服務一并有機推進,工業化水平不高,城鎮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不強。2007年我市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00多萬人,其中婁底各級各類城鎮本身消化吸納30多萬人,農業產業化建設體系未完全形成,第二產業支撐不力,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統籌不夠,城市中心功能不夠強,競爭力、擴張力、對農村的拉力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薄弱,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嚴重滯后;城市反哺農村,以城帶鄉乏力。制度政策支持不夠,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和管理體制,將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截然分開,仍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婁底作為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產量、鋼鐵產量分別占全省的40%和60%,境內大小三線軍工、機械企業較多,為全省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但在政策支持扶持方面力度較小,國家老工業基地支持政策和能源原材料產業政策均未享受。所有這些,要求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用新的理念,切實加強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創新管理方式。要跳出僅僅依靠地方財政獨資建設的圈子,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拓寬融資渠道,走多元化建設之路,有效解決資金這個制約城市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比如,發揮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的主體作用,創新融資機制,實現城市建設投資的良性循環;成立舊城改造公司,開發建設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負責實施老城區內整體改造;成立市城郊安置房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承擔農村征遷安置房建設工作,有力地推進農村征地拆遷工作。加強城鄉綜合執法、社區物業管理和數字城管等載體建設,促進城市管理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法治型轉變,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執行能力。
三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規劃問題。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和先導。我們要用國際視角重審城市建設規劃,把城市發展定位與目標放到長株潭、乃至全國大背景下去比照、審視,修編婁底新型城市建設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以及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考慮整體區塊堅持“保山保水”、空間組織形成“依山親水”、建筑布局“顯山露水”,編制出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定位準,科學性強、前瞻性好、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規劃,有效發揮規劃宏觀調控作用。加快形成以市域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縣市區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相應的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等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城市化規劃體系,加強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并以此為契機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項工作延伸到鄉鎮和村莊,促進城鄉聯動發展。要充分利用婁底山青水秀、生態環境好、省級森林模范城市、全國十大宜居城市等優勢,把婁底規劃建設成為有特色、有個性的新型城市。
四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統籌問題。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要把城市工作的考核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任期目標的重要內容;制訂、完善、出臺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建設的系列配套文件政策與措施;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各自職責和任務,分解落實城市工作的目標責任。要盡快推出城鄉一體的系列改革舉措,打破城鄉分治的管理模式,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空間發展的局面,協調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實行城鄉無差別的勞動用工制度,保證城鄉勞動者同工同酬;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引導農民有序地向城鎮轉移;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要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對接,如城市道路,管網、供水、供電等設施向農村延伸,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及其它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五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保護問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以“兩型”社會為核心內涵的長株潭“3+5”城市群建設,首先應確立建設生態城市的理念,立足“兩型”抓“兩新”,抓好“兩型”促“兩新”。婁底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城市和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在生態保護問題上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要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方針,加大對既有污染的整治。重點是治理漣水、資水兩大水系的污染源,修復因開采資源造成的地表植被和地質破壞。在嚴格落實企業節能減排指標的同時,在全社會深入持久興起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資源運動,逐步形成人人注重節能降耗,個個崇尚變廢為寶的良好社會風氣。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第三產業,并把發展城郊生態農業與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結合起來,加速淘汰污染嚴重的加工制造企業。在經濟發展方式上,注重“三駕馬車”一起拉動,注重“三次產業”聯動,注重內涵擴大再生產,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內在推動作用。在城鄉建設特別是在城區建設上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整體區塊上做到“保山保水”,空間組織做到“依山傍水”,建筑布局上做到“顯水露水”,盡量少動原木原土,保持原有山水地貌和人文景觀,重塑秀美河山,努力把婁底進一步建設為鄉村型城市和城市型鄉村,實現宜居環境與宜業環境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