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面積 我國棉花生產再上新臺階
2007-9-29 11: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28日下午,在發改委召開的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就《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促進我國棉花生產再上新臺階》一題做了報告。
一、要認真做好棉花生產后期管理和采摘工作。
今年的棉花生產是在去年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展開的。農業部配合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棉花生產創造了好的環境。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推廣實用栽培技術,克服了前期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棉花長勢良好,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目前已進入棉花生長后期,這段時間是決定棉花產量的關鍵時間,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一是加強田間管理,二是加強病蟲害防治,三是指導農民搞好棉花采摘,四是抓好棉種的收購和加工。
二、切實抓好良種補貼項目的落實。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棉花良種補貼,按照每畝補貼15元的標準,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93個縣(市、場)落實補貼面積3300多萬畝。棉花良種推廣補貼政策抓住了棉花生產的關鍵要素,項目區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初步解決了品種多亂雜問題,改善了種子市場環境,降低了棉農購種成本,調動了農民種棉積極性,實現了“一補多效”。
今年的棉花良種補貼工作已接近尾聲,項目區農業部門要認真做好總結工作。一是召開有農民代表、供種企業、鄉鎮農技人員參加的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認真總結項目實施的經驗和成效;二是匯總、核實項目補貼面積、良種供應情況,檢查中標企業種子供應和補貼資金落實到位情況;三是查找項目實施中的問題和不足。同時,要及早動手,做好明年棉花良種補貼項目的各項準備工作。著重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科學確定補貼品種。補貼品種的確定應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不搞強行推和強迫命令。二是嚴格規范招標程序。供種企業必須通過省級統一招標確定。三是要及時撥付補貼資金。各地要嚴格按照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確定的補貼資金結算程序,及時、足額撥付補貼資金,嚴禁截留、擠占、挪用、拖欠補貼資金。四是要切實加強項目監管。要完善政策監管機制,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履行相應責任和義務,確保責任落實到位。
三、及早謀劃明年的棉花生產。
明年棉花生產的指導思想是:保持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優化布局,強化科技,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提高優質專用棉花比重,穩定增加棉農收入,促進我國棉花競爭力的提升。具體目標是: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8300萬畝左右,力爭總產700萬噸(按目前統計口徑)。為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今年我部在總結2003-2007年《棉花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正在組織編制2008-2015年的《棉花優勢區域布局規劃》,計劃年底發布實施。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新一輪的棉花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引導棉花生產布局調整,進一步擴大優勢區域棉花種植規模。
二是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治。近年來,部分棉花主產區二代棉鈴蟲落卵量大幅增加,棉盲蝽、棉薊馬、煙粉虱等次要害蟲危害加重,特別是今年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枯黃萎病大面積發生,已經對棉花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有關科研部門要加強棉花抗蟲、抗病品種選育和防治技術的研究,農業部門要及早制定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應急預案,提高防治水平,努力降低病蟲危害損失。
三是抓好關鍵技術推廣。保障我國棉花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走集約式發展道路,有效途徑是增加棉花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單產水平。為此,各地要抓好重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長江流域棉區要重點推廣抗蟲雜交棉及其配套技術,核心是堅持選用一代雜交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同時,加快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等輕簡節本技術的研究和示范。黃河流域棉區要重點推廣轉基因抗蟲棉及其高產高效配套技術,因地制宜擴大抗蟲雜交棉種植面積,核心是提高種子純度,加強肥水管理,防止棉花早衰。西北內陸棉區要重點推廣高密度栽培、膜下滴灌及全程機械化技術,核心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四是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今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標志,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機制,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創辦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我國棉花產業化經營。要依托棉農合作社促進產銷銜接,與加工企業和紡織企業開展訂單生產,擴大專用品種的種植規模,實現優質優價。農業部門的良種棉加工廠是根據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要求,更新設施、革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完善服務功能,在推進棉花產業化進程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