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未來物價漲幅有望回落
2007-9-26 15: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未來物價將出現由高到低的變化,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將低于上年;居民消費物價漲幅在4%左右。
盡管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較快,但作為物價先行指標的工業品出廠價格卻呈回落態勢,這表明目前物價上漲主要受漲幅較高的食品類價格影響,而非食品類價格漲幅回落,表明我國經濟總供求關系比較協調,并成為下半年物價走勢逐漸回落的重要基礎。
非食品類價格漲幅回落
首先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進入今年以來,PPI呈回落態勢,7月份PPI同比增速已從1月的3.3%回落至2.4%,8月份雖在7月份基礎上反彈了0.2個百分點,但整體仍呈回落態勢。
PPI漲幅回落,主要受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漲幅回落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中包括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生活資料價格指數兩部分。今年以來,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漲幅回落,并帶動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回落;但生活資料價格指數受食品價格上漲推動上漲,帶動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提高。兩者相抵,總體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是回落的。
再來看居民消費價格(CPI)。眾所周知,今年以來CPI漲幅不斷推高,8月份CPI數據已從1月份的2.2%漲至6.5%,1~8月CPI同比增長3.9%。
CPI漲幅提高,主要受食品價格漲幅提高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包括工業消費品、服務的價格指數,也包括食品價格指數。今年以來,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指數漲幅很低,不到1%;而食品價格指數則漲幅很高,成為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的主要因素。
以上情況表明,今年以來非食品價格漲幅回落,食品價格漲幅提高,并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提高,也影響到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變化。
總供求關系比較協調
物價水平漲落短期內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而供給增長潛力巨大和需求增長受到一定控制,是當前非食品價格漲幅回落的基本原因。
新一輪經濟增長建之于短缺經濟普遍消除之后。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達到了相當規模,支持生產能力擴大的諸要素均條件較好,資金和勞動力供給充裕;應用型技術的供給條件也在改善、能源、原材料、運輸等基礎產業的供求緊張狀況也基本緩解。
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表明,我國擴大生產能力、增加供給的潛力巨大,只要國內外市場有需求,就會產生相應的供給增長。
另一方面,需求增長受到的控制越來越多。2003年以來,中央嚴把土地和資金兩道閘門,提高市場準入標準等多項措施,以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2006年以來,又通過降低出口退稅、加征出口關稅等措施,控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加工型)出品出口增長等,控制貿易摩擦嚴重的產品出口增長,穩定出口,穩定外部需求。總體看,內需和外需增長受到的控制增加,增長的穩定性提高。
供給增長潛力巨大,而需求增長正在受到控制。由此可知,我國經濟總供求關系總體趨于協調,供不應求和通脹的可能不僅沒有增加,而且未來可能出現局部的供大于求和產能過剩問題。
食品價格上漲是短期現象
而對CPI上漲產生較大影響的食品價格上漲,并非我國農業生產出了問題,更不是人民吃飯的基礎出了問題。2004~2006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加,今年夏糧產量又同比增長1.3%,糧食供給的基礎是好的。
食品價格上漲,短期原因有四:一是2006年世界糧食減產,加上美國等產糧大國將玉米用于生產生物質能源;二是針對國內糧食市場供求變化,國家糧食庫存投放不夠及時;三是國內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較快增長;四是疫情疫病和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而從長期看,則反映了經濟發展的一般特點。各國經濟發展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價格都呈現逐步提高態勢。這是市場對工農、城鄉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然調整,也是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必然反映。在收入較快增長背景下,這一變化對城鎮大多數家庭生活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經過采取措施,糧食價格已經大體穩定,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肉禽制品、雞蛋等價格上漲。其原因主要是短期的,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從5月份開始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嚴格控制生物質能源加工能力的發展,穩定飼料糧價格;加大疫情疫病防控力度,幫助農民建立養豬、養雞等方面的保險,對養豬、養雞戶給以一定的補貼等等。在政府的幫助和市場價格上漲的刺激下,肉禽產品、雞蛋等生產規模明顯擴大。當然,由于這些產品的生產有一個自然周期,供給增長要滯后一段時間。但預計9月份,至遲到10月份,相關供給會明顯增加。因此,食品價格較快上漲的態勢至遲保持到10月份,之后其漲幅將開始回落,居民消費價格的漲幅,工業品出廠價格的漲幅等隨著也都會開始回落。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未來物價將出現由高到低的變化,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幅將低于上年;居民消費物價漲幅在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