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一五”將投400億元 打造長江黃金水道
2007-9-22 16: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期間,重慶將投資410.3億元發展水運,打造“長江黃金水道”。
現狀一:支流航道條件差
策略一:投198億元升級改造航道
在重慶,高等級航道僅占總里程的18.3%,主要支流航道的通航條件仍然很差。目前,長江干線貨運量占總貨運量的80%以上,支流航道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干支聯動效益也未充分體現。隨著三峽水位的逐步抬升,回水變動區不斷發生變化,影響到嘉陵江口、烏江口航道水深,將逐步制約支流航道作用的發揮。
為此,“十一五”期間,重慶將投資198億元用于航道建設。重點完成長江干線重慶段航道整治及航路改革配套設施建設工程,主要有嘉陵江草街、利澤航電樞紐,涪江富金壩航電樞紐,烏江彭水、銀盤、白馬3個水電樞紐的通航設施,嘉陵江草街以下68公里航道治理,烏江白馬以下45公里航道整治,大寧河、小江、梅溪河等三峽庫區主要支流航道整治以及長江小南海、朱楊溪2個水電樞紐的航道設施等項目。
現狀二:港口基礎設施滯后
策略二:投69.9億元提升擴容碼頭
目前,重慶港口仍然存在技術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裝卸工藝落后,作業效率低的現狀。2006年港口貨運泊位平均吞吐能力只有6萬噸,缺少大型化、機械化、專業化的集裝箱、化危品、滾裝碼頭和大宗散貨的港口碼頭;并且港口功能單一,沒有形成與物流、商貿及臨港工業完善的配套設施;低水平普通客運碼頭能力過剩,高檔次旅游客運碼頭能力不足,不能適應三峽旅游發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重慶擬投資69.9億元進行港口建設,新增貨運泊位102個,新增貨運年通過能力8016萬噸。重點推進寸灘二期、萬州江南、長壽重鋼新廠區碼頭、長江三線主要旅游景點的旅游客運碼頭等35個港口項目。
現狀三:船舶運力失衡
策略三:71.6億元打造標準化船舶
目前,重慶船舶運力結構表現不合理。全市共有運輸船舶4200余艘,標準化船舶數量卻不到20%。大型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節能型環保船舶比重較小,滿足新型運輸方式的船舶亟待發展。
為此,重慶“十一五”計劃完成投資71.6億元。淘汰500噸以下,船齡20年以上,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等低的老舊運輸船舶300余艘。到2010年,全市貨運船舶總運力達到500萬載重噸,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200載重噸以上,長江干線跨省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500載重噸以上;船舶標準化運力率達90%以上,客渡船標準率達到100%。
現狀四:船舶污染嚴重
策略四:投4.3億元實現船舶達標排放
在庫區,船舶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航行于重慶水域的船舶每年產生的生活污水約有1800萬噸直排入長江。三峽成庫后,由于水流變緩,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降低,加劇了庫區水污染。據悉,目前只有200艘大型船舶安裝了污水處理裝置。
船舶污染治理方面,重慶將投入4.3億元。全面啟動船舶生活、生產污染等流動污染源治理。新建船舶100%實現達標排放,對現有的老舊船舶通過技術改造,在2010年前全面達標排放;在主城、涪陵、萬州港區布局建設化學品船舶洗艙基地,2010年基本建成船舶污染防控體系。
現狀五:航行安全待保障
策略五:投6.5億元建支持保障系統
庫區蓄水后,給水域的航行帶來了新的困難。其中,重點航區的航行標志因水域的變化,必須加以調整。
在這方面,將投資約6.5億元。重點建設三峽庫區及主要支流嘉陵江、烏江、大寧河等重點航區的航行標志,警示標志、信號標志、船岸通信等助航設施;建成重慶市水上安全管理、監控調度和救助指揮綜合平臺;建成水上應急搜救系統、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航運信息系統和船舶防污染系統。到2010年,實現航運管理電子化,航運服務網絡化。
現狀六:船舶工業發展滯緩
策略六:50億元扶植領頭企業
重慶的船舶制造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始終存在規模小、檔次低的現狀,很少形成大氣候。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是規模化較大的造船企業之一,卻同樣存在著因技能相對落后而失去訂單的現象。
為做大做強船舶工業,重慶將投資約50億元重點扶持骨干船舶工業企業。在主城區-涪陵區-萬州區-忠縣的長江沿岸規劃建設4-5個造船工業基地,增擴建中小型專用船舶船塢,并建設船舶配套工業基地。計劃到2010年,造船工業及其關聯產品實現銷售產值300億元,出口交貨值2億美元以上。形成各類船舶80萬載重噸以上生產能力。
現狀七:市民出行成難題
策略七:10億元暢通庫區交通
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區水位抬高,河面加寬,河汊延伸,溝壑變成河流,淹沒了沿江鄉鎮的部分港口碼頭、公路、橋梁和人行道,影響了庫周人民群眾出行。據2004年的一項統計,重慶庫區8區縣中共有126個鄉鎮、553個村組、44萬人的出行受到影響,人民群眾出行難的地方多達878處。
針對這一實際問題,重慶擬投資10億元加快庫區周邊交通建設。到2010年,新建、改建、改造渡船535艘、渡口1070座,公路3086公里,橋梁444座,基本解決約180個鄉鎮、770個村組、65萬群眾日常農耕生產生活和學生上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