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東川打通出滇入川大通道
2007-8-9 11: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東川,千年彩轎凌空蕩,一片紅土現云南。雄、奇、險、峻的風光承載著千年銅都的悠悠歷史。大奇大美的神韻繪就了萬種無限風情……
東川,自古就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東漢以后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到清代盛
極一時,稱為“京銅”、“云銅”。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我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到目前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鐵、磷、金、鉛礦等,銅金屬儲量335萬噸,占全省儲量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三;東川轎子雪山以“雄、奇、險、峻”被譽為“滇中第一山”。
紅土地以大奇大美的神韻聞名遐邇;小江流域為世界典型暴雨泥石流區,被稱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館”;小江兩岸是昆明市最大的熱帶作物區,素有“天然溫室”之美稱。
東川,是昆明市所轄五區之一,擁有人口30.2萬人,國土面積1858.79平方公里,東鄰會澤,南接尋甸,西連祿勸,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境內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區政府所在地距昆明距離157公里,距四川西昌316公里。
2004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建立東川再就業特區,以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資金、人才、技術和產業項目,構建產業群,充分實現“工業興區”。東川以團結進取,奮力拼搏,開拓創新的勇氣和信心,把東川建成工業結構優化,農業獨具特色,商貿旅游活躍,城市功能完善,具有亞熱帶風光特色的昆明新區。
2007年8月7日,這又是載入東川史冊的一天,出滇入川便捷大通道龍東格公路全線建成試通車,一扇創新圖強的大門就此開啟,“天南銅都”將再現新輝煌……
出滇入川最便捷的大通道——龍東格公路。
出滇入川:死角變樞紐
據龍東格公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曹立飚介紹,龍東格公路縱貫東川南北全境,是目前出滇入川的最便捷通道。龍東格通車后,東川由一個死角變成了交通樞紐,連通了四川,大大加強了東川乃至昆明與四川之間的往來。這標志著目前出滇入川最便捷的通道被打通,駕車從東川到西昌只需要4個小時的時間。換句話說,東川就是昆明到西昌的一個中轉站,兩地之間的空間和時間距離大大縮短,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也會因此而得到增強。東川交通死角的面貌有了改善,頓時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龍東格公路實現了東川至昆明全程油路面通行,加強了東川與昆明之間的聯系。無論是經濟還是其它各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及時傳播、交流,為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搭建了良好平臺。不僅如此,龍東格公路還是目前東川區唯一的一條二級路。
在建設龍東格公路的同時,東川區先后投資了450萬元,將全長96.5公里的龍(潭)東(川)格(勒)公路打造為一條綠色通道。在公路兩旁40米的邊坡上種上鳳凰樹、苦楝樹和雞麻柳等樹苗。預計兩年之后,一條綠色飄帶將沿東川小江河谷向昭通、四川延伸。車行路上,龍東格道路兩旁綠色的樹苗正在茁壯成長,成排的樹苗沿著彎彎曲曲的柏油路一直向遠方延伸,雖然沒有綠樹成蔭的景觀,但給人一種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龍東格暢通昆明北大門
龍東格公路工程是新時期一件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東川歷史以來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最大的路政建設工程。龍東格公路既以“東川天字號工程”深入人心,同時又深受社會各界關注。
蜿蜒于河谷的龍東格公路。
昨日下午3點,新修的龍東格公路舉行了試通車儀式。一條蜿蜒的柏油路時而盤旋在山腰,時而沉到了小江谷底,一路綿延。微風中夾雜著柏油路的味道,沿途的七彩旗隨風擺動,充滿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據東川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德榮介紹,龍東格公路屬省重點經濟干線山嶺重丘區二級公路,南起東川區阿旺鎮龍潭,北至金沙江、小江交匯的拖布卡鎮格勒村,全長96.5公里,總投資10.4648億元,分為龍東、東格兩段,其中龍東公路41公里,投資6.3958億元,東格公路55.5公里,投資4.069億元。龍東公路于2001年全面建設,于2005年12月30日建設完成;東格公路2004年12月開工建設,于2007年6月30日建設完成。先后共有18家施工單位、6家監理單位、3家設計單位進駐東川參與龍東格公路建設,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902萬立方米,大中小橋46座計3529米,345米長的隧道一座,涵洞292道計4770米,防護排水工程89萬立方米,完成直接工程投資9.5億元。龍東格公路縱貫東川南北全境,是目前出滇入川的最便捷通道。比起從水富到宜賓、四川這條路,走龍東格公路到四川要近180公里,而比走攀枝花要近120公里。同時,龍東格公路還是白鶴灘巨型水電站主進場公路的重要路段。
龍東格公路實現了東川至昆明全程油路面通行。
龍東格公路的建成通車有何意義和作用呢?李副區長說:“交通是經濟發展的主動脈,一條公路就是一條隆起的線型經濟帶。龍東格公路的上馬興建是云南公路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又一重大決策,其建成通車是東川交通事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它在完善全省公路網絡,暢通昆明北大門,溝通友鄰,促進川滇交流,加快滇東北各縣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在改善路網通行質量,提升東川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為再就業特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交通運輸保障,實現東川新時期的跨越式發展;在服務國家重點水電開發項目等各方面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相關鏈接
龍東格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對東川、昆明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對昭通巧家縣來說,同樣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據巧家縣副縣長陳順德介紹,巧家縣內的巧蒙路是龍東格公路的延長線,58公里的長度同樣是出滇入川便捷通道的一段。對巧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非常有意義。道路通車后,從巧家到昆明只需要3個小時半的時間,拉近了兩地之間的距離。而且,龍東格道路通車后,巧家人到昆明的客車費用每年都能民節約上百萬。
30萬人的希望之路
龍東格公路的建成通車,飽含著東川30萬人民的殷切期盼。龍東格公路建設期間,龍東格公路的全體建設管理者們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戰嚴寒,斗酷暑,沐風雨,披星月,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干勁,為龍東格公路建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建設環境艱苦等困難,終于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修通了這條希望之路。
龍東格公路試通車剪彩儀式。
“龍東格是一條30萬人的希望之路,是東川發展的希望之路。它打開了滇東北的死角,促進了東川基礎設施的完善,成為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加大了昆明的物流量......”這是東川再就業特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東川區經貿局局長楊國強最大的感受。他說:“龍東格通車后促進了金沙江下游經濟圈的構建,滇東北角的資源也隨著路通而集合在一起,整個經濟圈有了交通依托,促進了云南、昆明的下一步發展。同時也涵蓋了巧家、四川區域經濟的積極作用。
而對于東川來說,路通為工業發展夯實了基礎,至昆明道路的大大改善奠定了快捷通道的基礎,也為東川工業向四川覆蓋創造了條件,這對東川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路通還極大地改善了東川的投資環境,以前昆明到東川要4個小時,現在龍東路通車后,只需要2個多小時,時間、空間的距離都縮短了,投資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善,促進了招商引資。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東川區委區政府順勢而謀,對再就業特區進行了高水平的規劃,把特區由概念變成藍圖。根據規劃,東川再就業特區產業主要由“一軸四片”組成。“一軸”指的就是東川境內的主干道龍東格公路。“四片”指的是綠茂四方地組團、碧谷組團、對門山組團和臘利組團。這些產業組團將充分發揮東川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的優勢,實現東川產業結構的轉型,促進全區經濟發展。龍東格公路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依托這條道路為軸線,促進四個片區的發展,同時輻射到全區。因此,龍東格公路成了東川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軸,帶動全區經濟進入快車道。
龍東格公路的開通將有力地推動東川工業的發展。
楊國強告訴記者,路通打破了老百姓閉塞的信息通道,東川到昆明出行更加方便,信息的交流也更快更好。百姓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好的改變。百姓因農業、老工業發展困難而造成的心理壓力也得到了釋放,和外界的聯系加強,個人的感覺也很振奮。因此,路通使人們而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建設東川的力量。在旅游方面,龍東格公路的通車促進了東川的紅土地、泥石流等旅游資源即景區的進一步開放,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更多的人將會來到熱區領略轎子山的美麗、紅土地的壯觀……
百姓有了致富路
道路通,經濟興。新時期“誠信和諧,負重提速,創新圖強”的東川特區精神,激勵著東川人以龍東格公路竣工通車為契機,站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突破,不斷以改善、提升東川交通出行環境,造福東川人民為出發點,促進東川的大發展。
無疑,龍東格公路的建成通車給沿路乃至整個東川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農業發展機遇。當然,最受益的就是老百姓。“以前瓜果蔬菜收獲了要運到東川城里去賣,常常因為下雨,山路塌方過不去,蔬菜都爛在了田間地頭。唯一的辦法就是人背馬駝,但常常又是背到城里卻錯過了買菜的最好時間,老百姓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龍東格路通了就好多了,我們的大棚蔬菜、瓜果也不愁銷路。四川的老板經常都是開車到地頭收購。我們村幾乎100多戶人家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車,進城更是方便。”灑海村大坪子的村民劉祥米談起龍東格公路心中總是萬分的喜悅,沿途村民們內心也都感同身受。格勒村委會主任魏成祥說:“龍東格公路的修通使小江邊的老百姓生活無論是從物資還是精神上都有了提高,以前由于道路不同,小江村民都不知道如何致富,辛苦種出的東西都賣不了,生活水平很低,人均收入每年只有700元,現在增加到了近1200元。格勒是龍東格公路的終點站,兩省(云南省、四川省)三縣(會東縣、會澤縣、巧家縣)一區(東川區)的交界處。道路一通,格勒的一二三產業都有發展,村民從昆明螺螄灣進貨到格勒賣,由于路通運輸成本降低,也相對便宜很多,同時百姓種植的西瓜、蔬菜運輸距離縮短,容易保鮮,成本又低,信息交流快,老百姓得實惠顯而易見。”
據東川農業局副局長阮貞榮介紹,東川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山高坡陡,屬于立體型氣候,土地面積很少有上千畝連成片的情況,所以沒有發展大規模農業的條件。而海拔在1600米以下到695米范圍的熱區面積有10萬畝,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注重發展熱區特色農業。龍東格公路基本上就是沿小江河谷熱區帶而修建,附近受益的有6個鎮,包括39個村,361個合作社,80000農業人口。目前,龍東格公路沿線村寨在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小江河谷熱區冬季農業開發,其步子越來越大,成效也越來越顯著。2007年小江河谷熱區冬早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45000畝,面積比去年增加4403畝,總產值達11429萬元,比去年增加了3228萬元,沿線村寨人均增收1088元。龍東格公路的修建,為小江河谷熱區的發展、農戶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加快東川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