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交通60年偉大巨變
2007-8-7 13: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春秋六十載 北疆越千年
——記內蒙古自治區交通60年偉大巨變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交通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交通設施非常落后,駱駝隊、羊皮筏、勒勒車是主要運輸手段。全區能勉強通車的公路僅有十幾條,全長1974公里,且大多數是在驛道和草原自然路的基礎上,由日偽、舊政權為軍事目的修筑的砂石路或土路,質量低劣、沒有路面、缺橋少涵,且歷經戰事,失修失養、互不連接,路況和營運設施極差,運輸能力極底。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在各族群眾的積極努力下,內蒙古公路交通先后掀起了幾次建設高潮。特別是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內蒙古公路交通投資和建設規模實現歷史性突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為三個顯著的變化。一是交通基礎設施顯著提高。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12.9萬公里,是自治區成立初的65.3倍。七次黨代會以來,全區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028億元,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近1/10,是自治區成立到“九五”末52年的5.4倍,投資年均增幅近30%。二是路網結構顯著改善。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1255公里。橫貫自治區的東西公路大通道基本建成,北京至呼市至包頭至臨河至烏海至阿拉善、包頭至東勝至西安、二連浩特至河口國道主干線白音查干至集寧至豐鎮至大同高速公路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高等級公路達到1.27萬公里,是“九五”末的3.1倍,是“八五”末的10.4倍。三是縣鄉公路等級得到結構性提升。農村牧區公路達到10.8萬公里,鄉(鎮、蘇木)和村(嘎查)通油路率分別達到77%、26.8%。分別比“九五”末提高40.11個百分點,比“八五”末提高58.31個百分點。內蒙古的心絞痛強力支撐了新邊疆、新口岸、新經濟、新社會的崛起和向北開放的熱潮。
公路交通運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自治區成立時,全區僅有86輛破爛不堪的“萬國”牌汽車,從業人員不到200人,營業里程只有1021公里,其中汽車客運班線的營業里程只有256公里。公路運輸主要靠人畜力承擔。經過60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行60條優惠政策,道路運輸能力迅猛增加,運輸生產空前繁榮。到2006年底,全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30.34 萬輛,其中營運車輛達到25.9萬輛,運輸經營戶達到20萬戶,運輸從業人員54萬人。全區公路運輸站場達到472個,營運線路達到5350條。公路運輸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增強。道路運輸四項指標占自治區綜合運輸體系比重90%、62%、70%和22%。全區道路運輸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4.68%,增量對自治區的貢獻率達4.1%,拉動自治區GDP增長0.7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交通行業管理、科技教育和行業文明建設都取得顯著成果。內蒙古交通60年的發展史,是無數交通干部職工用忠誠、青春和熱血譜寫的奉獻之歌。到2006年底,全行業文明單位建成率達到95%。交通部評價“內蒙古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交通發展之路,在西部省區和全國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