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民族品牌哪里去了?

2007-8-28 10: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老品牌在合資中消失 新品牌在競爭中崛起 
    當國家形象成為中國崛起的焦點話題時,品牌的意義就顯得格外突出。美國一家民調公司的調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國的國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斷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國和美國領先,分別為38.5%、36%和34.3%,而中國的品牌對國家形象的影響仍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中國的“老字號”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新品牌脫穎而出。中國民族品牌的消亡與新生在經歷著一個艱難的演變過程,它也在重新構筑著中國的國家形象。 
    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個上海家庭曾經的“品牌生活” 
    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東,住進了一片樓區,聽說記者想請他談一談對老國內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輕嘆了一聲:“老國貨品牌,現在家里都看不到了。”他取出一本老相冊,從黑白照片開始回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黃浦江那邊他生活了多年的弄堂里的一間小屋。36年前,他在那里結婚的時候,備好的是經典的“老三件”:一對上海牌手表、一輛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車、一輛鳳凰牌的紫紅色女款自行車,縫紉機則是“蝴蝶牌”的。王先生說,這些上海貨都是當時國內最響的牌子,質量沒話說。那個年代上海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哪家結婚都要想方設法買全。像這樣的老國內名牌,王先生還隨口數出了很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華,護膚最常用的是美加凈,后來有電視了,最有名的黑白電視品牌是“飛躍”和“金星”,西裝的老品牌是“培羅蒙”,有很長一段時間,“長城”、“大地”風雨衣風靡全國……現在想起來,王先生對這些老品牌還是贊不絕口———永久、鳳凰自行車好騎、經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幾十年照樣很準,培羅蒙西裝筆挺、瀟灑,還有美加凈、白玉幾十年不變的淡雅、清新讓人留戀。 
    但是,這些東西現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幾乎都消失了。王先生說,現在的人買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檔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歐、西鐵城;洗滌、護膚品,商店里擺的幾乎都是外國牌子;服裝就更是了,子女們談論西裝不是法國、意大利的牌子,就是英國的牌子,其實那些很多也是在中國做的,跟他們說“長城”、“大地”風雨衣,他們說商場里看不到,再好也不會比“倫敦霧”更好,可“倫敦霧”什么價錢啊?不是4位數就是5位數!有意思的是,在國內市場銷聲匿跡了的老品牌,在國外依舊有人使用。大約一個月前,本報記者在埃及開羅的一個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縫店,想縫補開了線的褲子。沒想到的是,店主杜維卡使用的竟然是中國產的蝴蝶牌縫紉機。“這臺縫紉機已經跟我20多年了,當初是從一個做生意的親戚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現在還是寶貝呢”,杜維卡興奮地告訴記者。記者不禁感到疑惑了,這些口碑、質量都很好的國產名牌,現在到哪里去了呢? 
    跨國企業借合資吞掉老品牌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國產貨,老百姓都會搶著去買。”回憶起當年國產品牌的盛景,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感慨萬千。談到國產品牌因何馳騁時,李建明認為,一方面是當時的國產品牌質量確實過硬,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中國市場沒有完全開放,對外國企業和品牌的進入有許多限制和約束,給民族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可是,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些國內名牌的生產企業突然面對無比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手又都是國際巨頭,巨大的壓力下,有些企業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國公司的合資或兼并。有一組數據極為觸目驚心:90%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使用的是外國投資方的商標;目前我國八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國的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并;四大年產量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被外企吃掉了3個;國外品牌在化妝品市場占75%。 
    跨國企業想進入中國,通常會選擇與中國的本土名牌合資,大眾、寶潔等品牌都是這樣進入中國的。用品牌專家李光斗的話說,跨國公司對中國品牌的策略歷來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對于價值較大的中國品牌,外商一般不會買斷其所有權,而是以較少的資金買斷其使用權。合資后,外商一般會利用自己的控股決策權,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檔產品上,或干脆將中方品牌棄之不用,同時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資后若幾年不用,就會被消費者逐漸淡忘。而中國企業出于缺乏資金、管理經驗和技術的現實狀況,渴望從與外企的合資和合作中獲得發展。但是在合資過程中,大部分中國企業卻沒有保護品牌的意識,再加上不熟悉游戲規則,在合作協議中埋下種種隱患,從而導致自主品牌的流失。當年在電視上廣告鋪天蓋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國前兩位的洗滌用品名牌,出于想發展壯大的初衷,它與德國漢高集團合資。結果沒想到,漢高逐漸在經營權上占據主導地位,并以“活力28”品牌萎縮為由,將其擱置起來。到現在,“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場。有過同樣遭遇的還有熊貓洗衣粉和美加凈等品牌。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只顧眼前利益,合資過程中要么將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價賤賣。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與韓國三星公司合資時,竟未對“香雪海”品牌進行價值評估,而即使保守估計,當時的“香雪海”品牌價值也在一個億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程度大大提高,在多方面放松了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外國資本便趁機獨攬大權。于是,“合資變獨資”的案例就頻繁發生。寶潔公司從198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步步主導了中國日化消費品市場,并在2004年與合作16年的中方伙伴分道揚鑣,實現了獨資。樂凱膠卷、揚子冰箱等,也是這樣銷聲匿跡的。 
    還有一點不能不說的就是某些國民的崇洋媚外心理,令外國品牌屢屢得以攻占中國市場。20多年過去了,很多中國消費者卻依然像改革開放初期一樣,格外迷戀“舶來品”。走進北京任意一家家庭裝修裝飾市場,你都會看到從地板到家具,很多國產品牌都標榜自己使用的是德國技術或德國板材,似乎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而在中國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貼牌生產”現象,其實也是出于滿足國人這種心理的需要。像“耐克”、“阿迪達斯”、“戴爾”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國品牌中國造。 
    缺乏品牌的“制造大國” 
    “制造大國、品牌小國”,這就是中國品牌格局的現狀。美國《商業周刊》每年都會評選“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但中國品牌的身影從未在這里出現過。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美國以247席幾乎占據了其中的一半,而我國卻僅僅有12個入選。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的地位。 
    不久前,一位美國記者發表了一篇轟動全世界的文章《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講述了一個美國家庭因為拒絕使用中國商品,而經歷的種種不適。令人尷尬的是,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國商品中———10美元一雙的童鞋、圣誕樹上的彩燈、洋娃娃玩具、攪拌器甚至捕鼠器等等———難覓中國名牌。雖然很多外國人都發現難以離開“中國制造”,但他們也明白“絕大多數‘中國制造’并非中國名牌”。就拿中國的出口創匯大戶服裝業來說吧。全球每3件出口服裝中就有一件是中國制造,這就是“8億條褲子能換一架飛機”。可是,如果你到歐美國家轉一圈,卻很難找到一件中國名牌服裝。占據全球市場份額30%的中國領帶,利潤不及世界的5%;產量占全球80%的中國手表,平均出口價格為1.3美元,而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價格卻高達329美元。正如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對記者說的,中國有著發達國家的貿易額,卻有著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品牌決定了中國只是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 
    如何保護中國品牌 
    品牌不僅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沒有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談國家的經濟實力。日本一位著名人士說過:“日本人的左臉是松下電器,右臉是豐田汽車。”如何保護我們的民族品牌?李建明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必須高人一籌。他舉例說,國企廣西柳工集團在與跨國公司合作時,在關鍵技術和海外營銷領域一直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民營通信企業華為公司為了在技術領域保持領先,每年的研發投入都是全國企業中最多的。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我們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來,一些還走向了世界,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而像聯想、海爾這些成功走向國際的中國品牌,代表的就是中國品牌的明天。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