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政府首腦為何愛帶企業家到中國串門
2007-8-27 15: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23日,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記者招待會。經過長達近20小時的緊張討論,參加歐盟峰會的27國首腦23日凌晨在布魯塞爾就替代《歐盟憲法條約》的新條約草案達成協議,從而結束了長達2年的歐盟制憲危機。 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 攝
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再赴中國訪問。如果不出意料,她的訪華團里會有不少企業界人士,包括一些大公司的經理人和一大群中小企業主。
商會邀請,企業自愿報名,自費跟團———政府首腦帶著企業家到中國串門,無非是想借政府的招牌替本國企業拉上幾張大訂單,這幾乎形成了德國總理訪華的慣例。
這些年來,上行下效,漸成風氣,連州長們訪華,也都愛照葫蘆畫瓢地帶上一團生意人,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大多數西方的首腦都很清楚,要做大買賣,還是跟手握決策權的中國政府打交道比較方便、可靠。
同樣,他們也清楚,因為長期的計劃經濟的緣故,中國商界信任本國政府,以至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只要看見是政府的代表團,就會對團員中的商人放心。帶上企業隨行,等于是以政府的名義,為企業提供一個信用方面的背書。
在一些不言自明的共識上,默克爾夫人與她的前任施羅德先生之間,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所不同的,大概是陰柔之身卻要顯一些陽剛手段。
施羅德先生一門心思搞經濟,曾被嘲笑為“Deutsche AG”( 德意志股份有限公司) 的總經理,無論出訪他國,還是參加國際會議,都更像個“旅游者”,為此,沒少被人譏刺。
在野的默克爾夫人上臺后,似乎鐵了心要重塑德國形象。與反戰的施羅德不同,默克爾雖然是東德人,卻因為家庭出身、黨派的宗教特性和文化的原因,與美國似乎走得更近一些。
女總理的國際外交戰略簡單而清晰,這便是以文化價值觀為紐帶,緊密團結歐洲各國,并確立跨大西洋伙伴關系。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就其中國策略而言,觀其言論,用以直接對付中國的“三板斧”是:環保、知識產權、人權———當然,所有這些東西都需要借助“雙贏”或“合作”的表述。
默克爾夫人曾被許多人貼上形形色色的標簽,諸如“科爾的小姑娘”,“權力的女物理學家”等等。公正地說,前任施羅德雖然得罪了美國人,以至一直沒能取得繼任者默克爾這樣的國際聲望,但確實也為后者創造了捭闔的空間。
失業率下降,經濟在增長,信奉數字的德國人服了。接著,歐盟輪值主席干得有聲有色,半年的任期,默克爾一如既往地坐在權力的直升機上,以火箭般的速度,奠定了其世界政壇女強人的形象。
歐盟輪值主席的接力棒已經給了南歐的小兄弟葡萄牙。從現在到年底,還有四個月的時間,此后,默克爾將從 G8主席的位置上走下來。在這段時間內,這位德國乃至歐洲以及 G8集團的“一姐”還會拿什么數字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呢?
以環保為例,六月份在東德的海涅根達姆召開的 G8會議,因為布什和普京之間的相互較勁兒,轉移了會議的焦點,默克爾只能失望地獲得了布什的虛應故事的承諾,而會議的大靶子中國,卻樂得借美國這塊大牌子勉強躲過“一劫”。
習慣了征服的默克爾夫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的,她的本來目的,是 CO2減排的量化指標———當然,不是人均的量化,而是百分比的減少。
此番訪華,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有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大勇。
“虎子”是什么?無非是國家利益。
前度丞相今又來,還有一個重大的任務,是修復過于強硬的形象,以爭取十三億人的大市場的好感。要做到這點,默克爾可能會選擇在“人權”這個籌碼上,做出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姿態,但完全的讓步是不可能的。
或許,默克爾夫人認為,自己要先硬起來,才能更有效地讓中國領會其后做出的部分退讓。
至于環保和知識產權,則是默克爾夫人手上的一張不太招人反感的道德與經濟的王牌。很顯然,量化和細化的承諾,是此行的目的———如果實在不行,那么,底線便是爭取幾筆大訂單。
訂單可能涵蓋的領域,看看隨行的企業代表便知,以知名企業為例,有巴斯夫化工、德國證交所、德國郵政、德國工業協會、蒂森克虜伯、戴姆勒—克萊斯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