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水運現代化建設 推動安徽跨越式發
2007-8-23 15: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河流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動脈,是孕育和傳承歷史文明的搖籃。安徽擁有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歷史上,水運也是行人載物、通商興埠的主要形式,當年的徽商就是沿新安江順流而下,不僅把徽州豐富的物產銷往全國,也把徽商精神傳播到各地,形成了著名的新安江貿易干線,在中國商業文明和水運發展史上留下重要印記。 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水運事業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進交通結構調整、轉變運輸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水運越來越成為整個運輸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和重視。安徽水運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全省通航河流有124條,航道總里程6504公里,占全國的4.8%,居全國第七位;港口總吞吐能力達2億噸,集裝箱運輸量16萬標箱,運力總量1350萬載重噸,均居全國內河航運靠前位次;航運體系通達全省81%的市縣,航運網上抵云貴川豫,下可通江達海,特別是長江、淮河航運已逐步發展為重要的集散綜合樞紐,不僅已成為沿江、沿淮地區大運量企業運輸的重要方式,也對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省水運事業發展正處在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明確提出,要把中部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其中就包括水運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在長江黃金水道開發、內河航道治理、流域污染治理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促進政策和措施,為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契機。面對這些機遇,我們將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以全局的眼光規劃水運建設,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升通航運輸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強化水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承載水平。從我省實際情況看,目前水運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岸線資源利用率不高,深水岸線開發不足,干支流銜接不暢,水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低,水運建設與產業布局和其它運輸方式的互動關系有待改善。我們必須加快水運事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調整布局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改善設施條件,著力建設干支聯網、港站完善、船舶先進、暢通高效、安全環保的航運體系。“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投入120億元,新建和改造航道里程55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億噸,運輸船舶標準化率達到70%以上,內河航運的運載能力將得到明顯提升。
工作推進中,我們要按照建設大水運,發展大交通,構筑大產業的總體思路,重點在“三個統籌”上下功夫。一是統籌水運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全面加快內河航運與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的對接,實現交通網絡化,進一步發揮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比如,我們提出的沿江聯運樞紐建設,下一步要把推進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城際客運鐵路、長江黃金水道開發統籌考慮,注重整體銜接,構筑一體化的快速交通運輸網。二是統籌水運與產業布局,把開發水運資源與建設若干產業帶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式發展。重點是發揮內河岸線資源優勢,與建設沿江、沿淮產業帶有機結合,規劃建設以長江、淮河為主軸,以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現代物流等為重點,若干集聚度高、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三是統籌水運和流域經濟發展,依托內河水運優勢,在促進流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提出開發兩流域,推進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建設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水運適度開發與水資源保護的關系,使水運開發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促進水運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相信,通過五到十年的努力,我省一定能夠全面提升內河航運的整體素質、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基本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航運體系,為推動安徽跨越發展、加快崛起進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