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管理

各個環節都有問題 誰是食品供應鏈的最后“衛士”

2007-8-16 10: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農田生產—加工—運輸—終端銷售,食品安全問題存在于各個環節。最終面對消費者的是流通行業。現代商業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超市消費——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即使問題出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超市也常常與不合格產品的生產企業共上黑名單,受到誠信的拷問。超市大呼其冤,消費者則認為理所當然。
      
  事實上,在“一個部門管不了、多個部門管不好”的食品安全問題上,不管是否情愿,超市已經被消費者賦予了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那么,超市該如何面對這份沉重的責任呢?又如何承擔這份責任呢?
      
  2日至3日,由商務部聯合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來我省舉辦“農產品市場流通及質量安全培訓班”,講授供應鏈、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相關知識,提供家樂福案例,而這已經是雙方合作在全國范圍內的第十八期培訓班。
      
  專門成立食品安全基金會,舉辦培訓班、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以家樂福為代表的大型超市所做的這些,似乎在昭示著,在這個安全鏈條中,流通企業已經開始配合政府部門,盡一份安全責任。
      
  流通的職責——反向引導生產
      
    問題:從幾年前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腸、毒酒、毒肉等,蔓延到毒茶葉、毒韭菜……到沸沸揚揚的“劣質奶粉”事件,盡管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總體好轉,但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這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尤其嚴重,從農田到餐桌的供應鏈條中,食品安全的管理處于相當復雜的過程,有時一個環節多個部門插手,有時多個環節一個部門監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商局、農業部門、商業部門、衛生監督、質檢部門等等都負有責任。
      
    那么,在這多頭管理、分段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誰最重要?
      
    顯然,各個環節,缺一不可,都相當重要。誰來串起這個安全的鏈條呢?
      
    聲音:在“農產品市場流通及質量安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來自商務部市場建設司的官員陳素紅說道,市場是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關鍵關口,必須提高流通企業“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識,把好食品進貨關和銷售關,真正保證上市食品的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只是注意到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對于產地的質量檢測重視不夠,而食品安全的源頭要求不嚴格,后面的環節再努力也會有漏洞。但我國特有的國情和現狀,使農產品從源頭解決安全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千家萬戶生產,并且產業化、品牌化程度很低的情況,生產環節監管難度非常大。除源頭控制外,還需從市場監管入手,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反向引導生產環節提高食品質量,維護食品安全,最終實現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
      
    因此,對產品品質和品牌有著高標準嚴要求、在消費者心中有著高信任度的超市,在農產品安全消費的問題上,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讓問題農產品由超市銷售給人們。視品牌為生命力的超市理所當然應該遵循這一點。
      
   自有品質體系—— 跟蹤食品全程
      
    聲音:培訓班上,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副秘書長林靖、匯源果汁集團培訓中心主任郭曉紅介紹了家樂福品質體系產品,為食品質量的全程管理提供了一種可借鑒模式。
      
    問題:當前,“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上中下游供應鏈“通體皆可能有傷”。種植、養殖環節的污染:濫用違禁農藥、獸藥、有害添加劑,殘留超標;運輸過程:濫用保鮮劑,保存冷藏溫度不適宜造成的細菌滋生;生產加工:標準不統一,濫用添加劑、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食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說貫穿于食品供應的全過程。而且,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大多出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那么,超市如何負擔得起全程的安全呢?
      
    生鮮超市作為生鮮經營供應鏈末端的銷售環節,其中存在不少來自供應鏈上游的各種問題,如果生鮮商品在進入超市銷售以前已經最大限度的標準化,那么生鮮經營必然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耗和成本浪費。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模式,把農戶生產直接納入超市體系,郭曉紅如是說。
      
    林靖認為,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作為銷售終端的超市,可以主動出擊,向上游擴展和延伸,促進整個供應鏈的發展與提高。
      
    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控,將產品從生產到上貨架每個環節均檔案化管理,這便是家樂福品質體系。逐漸被很多顧客熟悉的“家樂福品質體系”是家樂福的一個自有品牌,是該公司對商品管理的極高標準,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來自受保護環境中的安全食品”。從 1992年的“有機面包”至今,家樂福已在全球簽署了434個品質體系產品。在中國,從1999年開始開發質量體系產品,迄今已經開發了包括豬肉、荔枝、蜜柚、蘋果、香蕉、蘆柑、蔬菜等12個質量體系產品。
      
    林靖介紹,以豬肉為例,肉產品遵循品質體系豬肉技術手冊中所規定的標準安排生產、加工和運輸,并接受家樂福規定的第三方監督機構監督和家樂福質量部門檢查,保持生產透明,同時產品的生產不污染環境。生豬生長過程中甚至不飲用普通的自來水。屠宰之前,還要采取專門措施保證豬肉的口味。屠宰后, 全過程采用0~4度的全冷鏈運輸和存儲,最大程度地保證肉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成分。在豬肉的生產中,從種豬場身份證明、健康證明,各階段肉豬的飼養、檢疫、屠宰、裝卸,每頭肉豬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和一整套可跟蹤的資料。
      
    與此同時,成為家樂福品質體系產品,也就意味著搭上了全球化市場的大船。以蜜柚為例,該品質體系產品來自于福建一小農場主,自2002年簽署合作協議,嚴格按家樂福標準生產,在家樂福全球各大賣場銷售。2003年,出口到法國只有50噸,到2005年出口已達1100噸,而這一年,國內銷售為2000噸。
      
    從農田到餐桌,實現了多贏局面,超市因提供穩定質優的產品贏得信賴,農業小生產搭上了全球化市場,消費者得到了食品安全。
      
   今年1月商務部出臺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規定,市場應與入市經銷商簽訂食品安全保證協議,并鼓勵市場與食品生產基地、食品加工廠“場地掛鉤”、“場廠掛鉤”,建立直供關系。這一項規定,無疑也在倡導著這一模式。
      
    背景:可追溯系統的產生起因于1996年英國瘋牛病引發的恐慌,另兩起食品安全事件——丹麥的豬肉沙門氏菌污染事件和蘇格蘭大腸桿菌事件(導致21人死亡)也使得歐盟消費者對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缺乏信心,但這些食品安全危機同時也促進了可追溯系統的建立。
      
    聲音:培訓班上,無論是來自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還是高校食品安全研究的專家,都將實現可追溯機制,視為保證供應鏈全程安全的一種有效方法。
      
  可追溯機制——將“身世”一追到底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歷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據此概念,可追溯管理或其系統的建立、數據收集應包涵整個食物生產鏈的全過程,從原材料的產地信息、到產品的加工過程、直到終端用戶的各個環節。畜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準確而詳細的有關產品的信息。
      
    可追溯是確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目前,許多國家的政府機構和消費者都要求建立食品供應鏈的可追溯機制,并且許多國家已開始制定相關的法律,以法規的形式將可追溯納入食品物流體系中。在歐美的許多國家,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已被禁止進入市場。
      
    目前,在家樂福賣場內可追溯商品身上都貼有一種標簽,上面標明可追溯碼,在終端信息系統上一掃,便可以看到這種商品,在哪里生產、從哪里運來、誰加工過、甚至可以看出來商品來自哪個大棚,從哪個海域捕撈而來。
      
    林靖介紹,在歐洲國家從2005年起就已經要求強制執行食品可追溯體系了,而目前在中國全面強制執行該體系還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告訴記者,追溯系統的最重要功能是在整個供應鏈內,充當了溝通和提供信息的角色。企業通過信息的追溯,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起因,從而阻止問題的再次發生。在有必要對產品進行撤回或召回時,通過這個系統找到已發售的產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和無辜環節的聲譽。而在國內,由于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尚未建立,供應鏈內出現問題的迅速查找與處理根本無法實現。
      
    中國農業大學胡小松教授認為,農產品可追溯體系是一套非常有效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路徑,通過條碼能追溯到產品的生產班組、時間、流程。中國近年才引進這一概念,一些礦泉水、方便面大企業正在推廣。但農產品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一是農業企業對此意識淡漠;二是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規模化不大,農戶、小作坊太多,根本就無從管理。他認為,歐洲之所以能建成該體系,得益于農產品企業的大規模化,而中國農業的零散、分散特點不利于該體系建立。在我國,一種理想化的模式是讓一家大型農產品企業收購集中單一農戶產品,并對其進行檢驗、貼標。 
      
    安全“衛士”—— 超市的商機
      
  現象:國際發達國家的經驗是,通過大型連鎖超市銷售農產品,減少了流通環節和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據專家統計,發達國家7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連鎖超市進入到消費者手中,而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卻不足30%。
      
    另據調查,市民在哪些地方購買食品(多選),有高達97%選擇超市,有85%的人對超市食品比較信任。
     
    聲音: 兩組數據顯示,超市被視為安全“衛士”,不單是責任,還可能是商機。郭曉紅認為,對供應商來說,通過生產優質安全的食品,可獲得長期的商業合同,高附加值的產品銷售,持續增加的盈利和市場份額,促進企業的發展,有更好的投資回報,因為消費者更愿意為安全多付錢,對零售商來說,通過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食品,帶來更多的客流,帶來更多的收入。
      
    家樂福于2004年建立了公益性的家樂福(中國)食品安全基金會,專門從事推動中國的食品安全事業。林靖告訴記者,作為全球性的零售企業,成立食品安全基金會,中國是唯一的。這也是根據目前國內食品安全現狀而成立的。她說,與法國等其他市場比,在中國的門店承擔了更重的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比如,目前進入家樂福的產品都要經過8道關卡才能順利登上貨架。
      
    首先,供應商必須經歷“現場審核”、“證照檢查”、“產品檢測”3個層面的審核;其次,家樂福專業人員在食品質量和衛生方面做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對商品進行隨機抽查。
      
    最后,家樂福聘請外部第三方公司以“神秘顧客”等身份到店監測食品安全,定期反饋給家樂福進行修正。而在法國的家樂福門店,就無需專門的食品質量和安全人員。
      
    她也承認,對食品安全問題,超市企業也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從市場競爭角度講,一旦食品出現安全問題,對超市尤其是有著良好品牌形象的超市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食品安全關乎著消費者的生命安全,也關系到超市的經營安全。
      
   而郭曉紅的觀點則是,食品安全是機遇而不是障礙,食品安全是農產品的增值標準或利潤點。從家樂福等大型超市在國內的發展,從消費者對超市的信任度等等反饋的信息,都在印證著,安全意識也是贏得商機的保障。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