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信息化的喜與憂
2007-7-31 10: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國鋼鐵行業在企業管理信息化方面已有20年歷史,新世紀開局后,以寶鋼和武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先后吹響了企業管理信息化的號角。截至目前,在信息化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有衡陽鋼管、上海益昌薄板、江陰興澄特鋼、湘潭鋼鐵以及天津鋼管、韶關鋼鐵、通化鋼鐵等企業。這些企業信息化的投資強度大,從0.3億~2億元不等,年經濟效益在1000萬~6000萬元之間,投資回收期3~5年,投入產出比高。我國鋼產量排名前10位的生產廠家達100%,7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中有46家已上或正在上全廠級的企業信息化的項目,約占2/3。
新時期鋼鐵企業管理信息化帶有明顯的特點,可歸結為6點可喜之處和6大不足。
步入正軌之六喜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在企業管理信息化方面蓬勃發展,顯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提升競爭力的目標明確。大多數的信息化項目目標明確,緊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核心業務,抓住關鍵業務,信息化與流程管理科學化有機結合,通過信息化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經在聯合鋼鐵企業、特鋼企業和鋼管企業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鋼鐵企業中產生了成功的范例。
效益顯著。企業決策者和經營者,針對鋼鐵行業的特點和本企業的實際確定任務采用技術,在縮短交貨期、提高準時交貨率、加速資金回收、壓縮庫存、降低采購成本、減少用戶質量異議等方面取得了實打實的效益。
投資增大、周期縮短。較之上世紀,目前的項目投資強度有數量級的增大,建設周期縮短,而且投資也能在3~5年間收回。
規范實施漸入佳境。建設程序、管理咨詢、技術咨詢、總體規劃、可行性研究、基本設計、開發實施、直至工程監理都逐步規范。流程重組、機構改革、管理規范、公用編碼、全員培訓等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擺在了應有的位置。企業內外合作,國內外合作,管理與技術合作,以至公開招標,延請獨立專家顧問等措施也逐步引入。
技術涉及面趨廣。舉凡生產制造、采購銷售、計劃統計、成本核算、預算管理、人力資源、維修改新、計量化驗、質量監控、資金監控、庫存監控均在應用 之 列 。ERP、BPR、SCM、PDM、OA,知識工程,數據挖掘,商業智能,決策支持等先進思想及技術均據需要而采用。互聯網技術,內網技術,寬帶技術,千兆主干網、局域網、多媒體技術、C/S結構,B/S結構,網絡管理、網絡安全數據中心技術也都根據實際需要而引入。
衍生技術企業。形成了一批既有IT技術實力又懂鋼鐵信息化技術咨詢商、供應商和開發商,特別是從我國鋼鐵企業自動化工程部門衍生出來的技術企業顯示出了勃勃生機,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是應用者,明天是制造商。
欠缺問題之六憂
把握企業自身特點有所欠缺信息化促進工業現代化的機制,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而且與本企業的實際密切相關。
企業要搞符合自身特點的信息化。這應該是基本的認識。但是,能全面把握這一點的企業并不占多數。不深入研究行業機理,不分析企業實際,什么時髦往什么上靠,卻大有人干。許多企業信息化項目的目標不明確。或者抄襲別人的目標,或者照搬教科書上的目標,或者拿某些廠商的產品宣傳作目標,似是而非,規劃中就種下了失敗的種子。有的企業,甚至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不敢直面量化效益。許多企業信息化工程規劃中,不敢或不愿提出量化的效益目標,講效益停留在泛泛而談或定性而論上,為工程建設留下嚴重的隱患。沒有量化效益的項目,往往是因為項目提出者對企業的裝備、工藝、人員、管理現狀缺乏具體調查研究,把握不住解決本行業本企業的信息化的關鍵技術,沒有能力提出量化的效益目標以及為達到的目標應該完成的項目任務。
一把手工程還不夠。企業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管理水平、人員素質、內外環境和信息技術。參與規劃設計和實施的骨干人員最好是復合型專家、精通信息技術、熟悉行業業務。這種系統工程的主人當然是業務骨干,包括企業各級經營管理精英,由于系統投資強度大,開發的工程比較抽象,系統建設中涉及流程重組、機構變化、骨干人員角色轉換等等棘手難題,需要企業決策層統一認識下大決心,人們往往用“一把手工程”來強調這一點。但一把手工程既不是一把手批條子的工程,也不是一把手包打天下的工程,它實際上是全員參與的工程。在這方面,人們的片面認識有許多。有些領導認為它是一項技術改造,只要交給IT專家就可以了。也有些IT技術人員認為只要一把手掛帥就可以萬事大吉,把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簡化為 “一把手+IT技術人員”的工程。
倉促上馬造成投資浪費。一些企業不重視整體規劃,倉促立項,隨意上馬。典型的例子是,不調查企業實際需要,時髦技術滿漢全席;不調查信息類型、流量、處理量、存儲量,事務類型及數量,來一個 “先修路再買車”,著急建企業主干網。盲目建設,勢必會擴大不必要的投資,或造成重復投資。
忽視軟件投資及保護。不少企業不注意保護過去20年企業在信息中的投資,或僅僅關注硬件網絡的投資,而忽視軟件和數據的資源,在革除信息孤島弊病的時候,把 “島”上的信息和軟件也丟了,犯了把臟水和孩子一塊潑出去的錯誤。還有些企業忽視不同廠商提供的信息化產品之間的技術壁壘風險,被人把燙山芋悄悄塞在自己手上。
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大多數企業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意識,不注意總結本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技術開發中獨立解決的問題,不重視把應用技術轉化為市場產品,沒有把握發展自己信息產品和產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