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萬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和28個內河主要港口布局的逐步形成,2010年我國內河航道通過能力將比2005年提高約40%,2020年將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主要資源地與消耗地通過水運的有效聯接以及主要江河的干支直達和江海直達運輸。
根據6月26日發布的《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簡稱《規劃》),在1.9萬公里高等級航道網中,現有的和規劃建設為可通航千噸級船舶的三級及以上航道約1.43萬公里,少數航道受條件限制為可通航500噸級船舶的四級航道。內河主要港口包括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較大、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廣的瀘州港等28個港口。
《規劃》布局的內河高等級航道、主要港口遍及20個省(區、市),連接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56個,占全國的25%,連接了國家一類口岸27個,占全國的29%,可進一步促進沿江、沿河產業密集區的形成,推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有效引導和促進運輸船舶大型化、標準化,實現內河水運的產業升級和現代化;充分發揮內河水運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優勢,并與其他運輸方式共同構筑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
據悉,“九五”以來,我國內河航道與港口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歷史原因,內河航道與港口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內河三級及以上航道總里程為868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