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一舉跌破了7.70關口,達到人民幣7.6951元對1美元。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匯價已經不緊不慢地闖過8.1、8.0、7.9、7.8等重重關口。相比2005年匯改前人民幣8.2765元兌換1美元而言,人民幣兌美元已凈升值0.5814元,升值幅度約為7%。
東方證券宏觀經濟研究員寧冬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近期強勢直接受到美元2月以來連續急速下挫影響。無論從影響匯率的長期因素――經濟增長還是從短期因素――利率的角度看,美元的劣勢凸顯,這使處于高速經濟增長和偏緊貨幣政策環境中的人民幣匯率在較長時期得到直接的支撐。另外,沉寂了四五年的資本市場以較高的回報率也正在吸引海外資金的流入。
人民幣升值仍在“高歌進行曲”,但卻沒有引起陷于“溫水煮青蛙”境地的出口企業的足夠警惕。
“現在我們沒有什么辦法”,當記者撥通上海電機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電話時,電話那頭傳來業務總監孟兆榮無可奈何的聲音,“只能被動地等待”。他說:“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負面影響肯定很大的。一方面外方不愿意接受漲價,另一方面成本也在上升。”據了解,該企業還沒有主動地參與人民幣衍生品來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
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許多銀行都提供遠期結售匯,企業可以通過這些衍生品鎖定成本和收益。
寧冬莉表示,人民幣升值對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很大,這些企業的技術革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行業可以通過整合,國家也可以對某些行業提供支持,從整體上應對人民幣升值。
寧冬莉認為,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可能不及一些投資銀行預測的7%,因為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還無法自由兌換,人民幣的升值進程仍然具有可控性,因此升值應該會控制在對經濟產生積極作用,但不至于強烈沖擊出口的有限幅度之內。
另據報道,央行將把銀行法定外幣存款準備金率由4%上調至5%。該政策將從5月15日起生效,目前這份央行文件已下發給各商業銀行。一家外資做市商銀行交易員稱,這一舉措有助于限制銀行的外幣貸款發放,此前這些貸款往往被兌換成人民幣并投資于股市,由于此類資金規模不大,央行新政策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將會有限。
我國于2005年7月21日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次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調高了2%,并施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走出了緩慢升值的行情,并屢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