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育寧縱論中國港口和海運物流發展前景
2007-5-15 1: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月13日,為期3天的第十一屆亞洲碼頭運營商2007年度會議(TOC 2007 Asia)在香港灣仔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招商局集團總裁、招商局國際董事會主席傅育寧博士作為特邀嘉賓,當天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發展中國港口和海運物流基礎設施》的精彩演講,引起參會者的廣泛關注。
世界航運發展看亞洲,亞洲發展看中國,該次會議以“中國因素”為重要主題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航運界巨子云集香港,從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討業界關心的問題。
傅育寧博士在演講中著重分析了集裝箱碼頭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他指出,2006年,中國內地的總吞吐量是56億噸,而交通部的設計吞吐能力僅為40億噸,意味著中國的港口在以高于設計能力25%以上運作著。總體而言,碼頭設施還是稀缺,碼頭能力很快就被不斷增長的需求所超越,尤其在長三角地區這種供求失衡的情況較為明顯。
傅育寧博士認為,如果我們要擴充港口的生產能力,首先需要制訂嚴謹的發展計劃。他對目前中國某些地區不顧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爭相推出宏偉的港口發展計劃的現狀表示關注,并強調新碼頭的興建應發揮私人投資者,如港口營運商和航運公司,以及政府部門等相關單位之間的制衡作用。
由于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穩步增長以及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促進了國內貨流、多式聯運驅動下的二級港口和物流中心的發展;而航運操作一體化也導致新的海運中心應運而生;IT技術使得碼頭運作融入更廣泛的海運物流運作系統成為可能。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中國作為世界港口和海事海運業的重要地位將得以繼續保持。傅育寧博士預計,中國內地集裝箱吞吐量2005-2010年之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為15%,2010年的集裝箱吞吐量將達1.5億標準箱,貨物吞吐量將達75億噸。
中國內地在世界集裝箱吞吐量的比重已經逐步得到提升,從1998年低于8%,2001年的11%,到2006年超過20%,估計在2010年前將超過 33%。然而,中國內地在貨物和集裝箱分發和配送方面的服務卻遠遠落后于碼頭自身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只能說還處于初級階段。傅育寧博士認為,隨著多式聯運方式的進一步擴散,以及集裝箱運輸進一步內陸化,將引發新一輪拓展內陸物流中心系統的需求的產生,如集裝箱倉庫、海運物流園區、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
最后,傅育寧博士強調,目前制約中國海運繼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既不是碼頭設施,也不是航運網絡,而是內陸海運物流體系不夠發達,主要受到了基礎設施性能及其操作能力兩大因素的制約。招商局國際未來將致力于取得政府的支持,并與商業伙伴精誠合作,促進碼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及其操作能力的提升,為公司港口業務的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