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宜紅:1953年生,碩士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物資管理工程系,博士畢業于日本國立公眾衛生研究院廢棄物工學部,現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
記者:2008年奧運會世界矚目,除了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奧運場館建設形成了上千億元資金的商機,同樣蘊藏商機的還有奧運物流。根據你多年從事物流行業的研究,你認為奧運物流的規模和商機究竟有多大?
汝宜紅:奧運物流是指所有涉及奧運會舉辦的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之間的實體流動過程,具體包括運輸、存儲、包裝、裝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等基本的物流活動。從時間范圍和地域范圍的角度,奧運物流可分為賽前物流、賽中物流和賽后物流以及賽區物流、主辦城市物流、主辦國家物流和國際物流。與2008年奧運會相關的物流需求總量大約為433億元人民幣左右,有可能是物流需求量最大的一屆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匯集來自200多個參賽國和地區的運動員、官員、記者和觀眾上百萬人,使用器材超過120萬件。奧運期間,北京市內的32個比賽場館需要搭建的臨時看臺、出入口以及制證中心、信息中心、電視轉播中心、新聞發布中心、交通指揮中心等各類機構的物流需求就相當可觀。另外,在比賽正式開始前200多個參賽代表團有超過100多萬件自備比賽器材的運送存儲和賽后的運輸。在參賽人員的行李安置上,僅是運動員和裁判員就有近2萬人、8萬件行李需要準確運送,形成了對奧運物流的巨大市場需求。
奧運會直接相關的物流支出成本預計417.2億元,另外,與奧運會間接相關的物流需求如餐飲、零售行業、旅游行業,其規模約為4.9億元人民幣;與奧運直接相關的廢棄物物流規模還可帶來10.8億元的商業機會。
記者:在如此巨大的商機面前,北京物流業的現狀如何,能承擔這個重任嗎?
汝宜紅:奧運物流需求有四大特征:時間階段性,一般可分為建立、再供給和回收;空間集中性,奧運會舉辦期間,奧運比賽場館、奧運村、新聞中心等場所呈集中分布,在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期間,運動員、觀眾、記者以及場館設備、新聞器材等在空間上會更加集中;需求不確定性,一般奧運會舉行期間,40%的倉庫空間用來儲存所有的比賽器材,余下60%的空間用來儲存未知的物品,這要求物流管理者必須不斷重新設計倉庫物品的擺放以適應新的存儲需求;安全性要求高,奧運會賽事物流中的比賽器材、新聞器材、生活資料等幾乎都是關鍵物品,要求高度的安全性。由于奧運會的特殊性,對物流系統的要求十分高,而北京物流系統目前主要還是以粗放式經營為主要增長方式,物流系統發展尚存在若干問題,與奧運會對物流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
記者:這些差距具體表現是什么?
汝宜紅:首先,低水平的物流基礎設施與奧運物流對效率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如北京地區物流系統構筑不合理,鐵路貨站、環城鐵路圈更接近于城市,而環城的公路主要樞紐在鐵路圈之外。由這些公路樞紐對城市貨物進行集散運輸,都要越過鐵路圈,形成了連續不斷的不合理運輸,這樣無法滿足奧運會對物流速度的要求。
其次,現有的物流結點數量和規模不能滿足奧運物流的特殊需求。北京市目前各種公路貨站、貨場、裝卸點有6000余個,途中鐵道貨站有將近80個,鐵道專用線連接的工廠貨站、貨場、倉庫有幾百個,處于散、小、亂的局面,絕大部分規模過小。由于城市的擴展,原來規劃的集中倉庫區域功能的根本改變,新的規劃又沒有正式啟動,物流結點處于無序建設的局面,不能從根本上滿足奧運賽事對物流結點的要求。
最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能滿足奧運物流的要求,目前北京市物流系統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偏低:一是企業內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都還比較落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換平臺。
記者:那如何保證奧運物流的成功完成?
汝宜紅:應在借鑒前幾屆奧運會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對奧運物流系統進行規劃,盡快形成奧運物流系統組織體系,同時及早建立奧運物流信息平臺與監控系統,為實現北京2008年奧運會前后高效、快捷、安全、準確、網絡化的物流服務目標提供指導,以保障奧運會的正常、順利進行。政府要為物流企業建造好“兩個平臺”以促進綜合物流服務體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如交通、倉儲、信息系統等硬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快軟平臺的建設。
記者:面對奧運物流這個誘人的大市場,我國企業怎樣才能有所作為?
汝宜紅:美國、英國、德國物流企業早已開始滲入中國市場,這些國際化的物流公司利用其先進物流設施設備、豐富物流運作經驗和國際網絡支持,將奧運物流作為他們全面展示高水準的物流理念和運作模式的一個戰略平臺。
在此背景之下,不斷發展壯大的國內物流企業要想參與奧運物流,關鍵還在于提高綜合實力和打造核心競爭力。一是加強面向奧運的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廢棄物運輸方面的專用設施,面向奧運的專用設施等等。二是物流企業需要健全組織管理制度并重點培養一批面向奧運的物流人才。三是國內的物流企業要汲取國外物流企業的經驗,借奧運這個機會來打造中國的物流名牌。
作者: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