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秦 璐 博士
《中外物流》記者:目前不少物流企業已經意識到“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一方面強化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努力探討適合于企業自身的現代化運作模式。物流業的現代化遠不能只停留在這些淺層次上,但目前來看,無論是行業內大環境,還是企業內部運作管理上都還存在著不少的消極因素在阻礙物流業的大發展,您認為目前這些因素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秦博士:從行業內大環境秩序方面而言,物流行業在標準的產業和統計分類中并沒有被單獨地劃分出來,物流行業所涉及相關產業很多,如交通運輸(其中又分不同的運輸方式)、倉儲、信息產業等,成為這些產業的交叉領域。各產業已形成各自的運行管理體系,物流行業缺乏權威的管理機構對行業發展進行規范和管理,物流行業的發展還處于無序的狀態,表現為市場集中度低、競爭以價格競爭為主、市場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督管理體制、整個行業誠信度低。例如,前一段時期媒體曝光的河南和四川等地的“貨運蒸發”的行業弊案就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并由此引發了對于行業誠信危機的探討。
從國家宏觀調控方面來看,政府對物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上,形成一哄而上,盲目占用資源的現象,而對物流基礎設施運用的實際效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對全國物流發展和區域物流發展缺乏有效地指導。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有些地方甚至一個城市建設好幾個大型物流中心,地方政府紛紛上馬物流項目而無視本地區城市規模、市場潛力,要政績不管效益的現象嚴重存在。在運輸價格的宏觀調控上也存在較大問題,各種運輸方式間比價不合理,同一運輸方式不同線路間比價不合理等。
從企業內部運作管理來看,與物流相關的企業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一是物流需求企業,另一類是物流企業。從物流需求企業看,企業自營物流和外包物流的形式均存在。自營物流的企業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企業擁有先進的物流系統,如海爾,另一類企業的物流水平很低,運力資源浪費與運力資源不足同時并存(規模的不經濟性)、物流成本很高而物流效率較低、以原始的信息傳遞方式為主。這類企業在我國國有企業中比較普遍。外包物流的企業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選擇規范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作為長期的戰略伙伴,另一類是以物流價格作為選擇外包的主要標準,企業與物流合作伙伴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企業缺乏整體物流規劃,選擇的物流供應商大多具有不規范、規模較小、以零散的公路運輸商為主。這類企業在我國的物流需求企業中占有相當的比例。
目前,我國的物流企業起碼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具有現代物流經營理念和先進技術裝備的企業,這一層次的企業以外資或合資企業為主;二是具有現代物流經營理念,比較規范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但經營規模較第一層次企業小;三是原始的運輸和倉儲企業,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個體經營為主,規模很小、行為不規范。對第二類企業關鍵問題是資金、人才、信息化水平和資源整合能力的缺乏。第三類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生存的需要,大多數談不上企業的戰略規劃,惡性競爭嚴重。
目前大多數物流企業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特點和規律缺乏認識,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物流特性缺乏研究,需要專業性指導。國外物流行業發展水平較高,特點也比較多,但真正符合現實中國國情的特點少。
《中外物流》記者:消極因素的羈絆阻擋不了中國物流業的大發展,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發展中的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根源都是什么?這有利于我們在今后的探索中少走彎路。
秦博士:首先,從經濟、社會變革的影響來看,傳統運輸行業向物流轉化、變革的過程整體上而言還并不完全,行業性變革具有不徹底性。社會上大量低水平不規范物流公司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是適應了低水平物流需求的要求。但社會整體物流需求釋放有限,這個因素正嚴重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而物流需求的釋放則依賴于大多數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的進一步變革。
從經營者的經營觀念層面來看,某些決策者的經營管理理念不合時代節拍,傳統運輸行業對物流服務的理解不夠,偏向于對硬件的發展,忽略以客戶為中心的物流服務觀。對人才價值的理解也不夠,高級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原因主要是具有現代物流管理經驗的物流人才稀少,很多企業缺乏人才生存的土壤。
從生產力影響角度而言,生產力欠發達條件下的物流硬件、軟件素質不高,加之目前對物流領域的界定過于寬泛,把傳統物流中的個別物流環節等同于現代物流。因此,社會上感覺物流門檻很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行業整體硬件素質水平的提升。
《中外物流》記者:認識到根源所在,必須采取相應行之有效的舉措,您認為應該從哪幾方面來考慮?
秦博士:企業自身的運作在行業的整體大發展在固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政策規范的實施往往能帶來行業整體面貌更為有效而直接的革新。從大環境而言,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要加強規范行業競爭秩序。一方面,要從稅收、信貸、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監管。例如,鄭州商業銀行與河南長通物流聯合推出了商通卡,以期在為會員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同時,進一步規范和提升河南省物流業資金流服務水平,這也算是國內物流行業在誠信危機之下,破解“貨運蒸發”難題上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如具體實施確有成效則宜全國推廣。對于物流運輸中心、物流園區等大型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從對數量的追求轉移到對質量的控制上來。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于物流載體的管理和規范。最近,上海市政府就舉行新聞發布會要求全市危險品運輸車輛安裝衛星定位系統,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份都相繼開始實施高速公路運輸車輛計重收費,福建也將在明年開始實施,象這種科學合理的收費管理制度宜在全國范圍內鋪開。而國家相關管理機構則應強化效率,縮短從地區經驗到全國推廣的審批過程,讓有益的經驗、方法盡快在行業內轉化為生產力。當然,這一過程的簡化也有賴于物流行業協會的大力推動。
而企業運作層面,決策層關鍵是要認清企業處在哪一個級別的競爭市場,制定適合企業自身條件的競爭戰略,整合企業資源優勢,強化服務,借鑒或努力研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強安全性的有益經驗或可行性途徑,打造品牌特色。
本文作者: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