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出現了加速發展的勢頭,并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尤其是在資源配置范圍、產業組織方式和競爭格局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從而使全球范圍內采購模式和供應鏈整合方式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的形成、發展以及它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什么影響?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微博士在“全球采購戰略與供應鏈競爭國際大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
王微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直接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合理配置,也成為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的直接動因。這是因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各國經濟發展從過去依賴本國的能力、知識、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國內商品市場和消費者偏好,轉向了依賴資源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的模式也因此轉為采取開放型競爭戰略和比較優勢戰略,使得資源的配置方式超越了一個國家的地理邊界,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資源,以追求最佳的、合理的配置效果。從而使得生產和經營活動組織從過去單一的在一個國家內部的組織安排、以國內企業為主進行的分工合作,轉向了全球的組織安排和國際協作,跨國公司和國際企業利用它們的全球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投資、開發、生產、采購和銷售的最優化,并且形成了以這些企業為核心和先導,把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形成以供應鏈管理為基礎的分工合理、運作有序、管理嚴密的企業網絡。
全球化的競爭要求企業提高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強化了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專業化,也加速了供應鏈整合的進程。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企業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增大的市場風險,不僅需要提高競爭能力,更要保持靈活性和高效性,因此,國際上許多企業采取了將企業資源和能力向核心業務和戰略性資源方面集中,以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而在非核心業務和非戰略性、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業務方面則采用更高效率和專業化的外部資源發展模式,從而需要與更多的企業形成分工合作、緊密聯系、共贏共存的聯系,成為供應鏈整合的微觀基礎。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供應鏈整合和全球采購提供了條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原來分散的各個生產、經營環節能夠相互連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在生產者、流通者、物流等眾多生產性服務企業、消費者之間實現信息的共享,使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物流企業都能夠按照市場的要求提供產品和服務,并能夠協調一致地進行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在歐美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供應鏈整合和全球采購的一個核心技術。
以供應鏈管理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與運作方式的支持。隨著企業市場邊界、組織邊界的拓展,企業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方式也在發生著許多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系統思想為基礎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及其運作方式的形成和發展,為全球范圍內的采購和供應鏈整合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王微指出,隨著全球采購戰略的實施和供應鏈整合的快速推進,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即實現了從單體競爭向企業網絡或供應鏈之間競爭的轉變,競爭的范圍從局限于國內市場轉向了區域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各國政府,都需要對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發展趨勢給予高度的關注。
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的主要運作模式
供應鏈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和運營方式,是指由客戶(或消費者)的需求開始,經過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生產、批發、零售等環節,到最后把產品送到最終用戶的各項制造和商業活動所形成的網鏈結構。
王微認為,在以供應鏈為基礎的運作模式下,每一件產品的價值都是由整個供應鏈共同創造的,每一件產品的競爭力實際上體現了整條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整體競爭能力。相對于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來增加效益的做法,供應鏈提供的是一種新的思考方法和發展途徑,它使企業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理念、再造業務流程、理順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關系來提升效益、增強競爭力。
從供應鏈整合的國際經驗來看,全球采購與供應鏈的整合與形成的途徑是多樣化的,主要包括以制造企業為核心的全球采購與供應鏈體系,以大型零售集團為核心的全球采購與供應鏈體系,以大型貿易企業、專業化的國際采購組織或經紀人為核心的全球采購與供應鏈體系和以第三方服務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整合四種形式。
全球采購正在向中國市場走來
對于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有人認為離中國市場和企業好像還是非常遙遠的。對此王微有不同的看法,王微認為,近一兩年來,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的活動在我國市場上表現得越來越頻繁。
首先,大型跨國公司和國際采購組織的采購網絡及供應鏈正在加速向中國市場延伸。目前在中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許多跨國公司如通用、大眾、西門子、沃爾瑪、家樂福等,都在中國設立了國際采購部門或辦事處(IPO),也有一些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企業也在中國設置了采購機構,如美國大型零售企業Homedepot在中國成立了兩個專事采購的辦事處。由于中國具有較好的制造業基礎和產業配套能力,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實施全球采購的過程中,也在向中國企業引入供應鏈的理念,以更好地與中國企業開展長期合作,希望從中國市場獲得合理、便宜并且優質的商品和資源。例如德國大眾,它是第一個向中國企業,特別是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引入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概念的國際企業。
其次,跨國公司和國際采購組織在中國市場的采購活動日趨頻繁和活躍。如沃爾瑪在深圳的采購中心,2001年在中國市場采購并進入其全球銷售網絡的商品數額達到了100億美元。雖然比較其全球的采購額而言,這個份額微乎其微,但它卻表明了一種趨勢。再如西門子通訊,其在2001年的全球采購額而20億歐元,而從中國市場采購的通訊零配件就達到了5億歐元,占其全球采購市場份額的25%。家樂福去年在中國的采購額也達到了3億美元。此外,很多國際專業化的采購組織和經紀人近年來也紛紛到訪中國,在一些國際性的展覽上經常可以看到這些采購經紀人或國際采購團與很多的國內企業進行接觸,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機會,并將中國企業納入他們的全球采購網絡。由此可見,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全球采購網絡正在向中國市場延伸,其日益頻繁和活躍的采購活動實際上已經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出口的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正在成為國際采購中心。目前,全球采購網絡和跨國公司的采購組織在我國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紛紛設立了采購基地。比如說在上海、天津、深圳、北京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跨國公司采購中心或者區域采購總部。上述城市也希望利用這種全球采購發展的機會來拓展商品出口的新途徑,為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因此,有些城市,如上海、天津等,也提出要努力把城市或某一個地區打造為全球采購中心的發展目標。
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整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王微認為,全球采購的迅速發展以及供應鏈整合在中國的快速推進,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許多積極的影響。
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對中國企業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這種國際采購活動和供應鏈整合無疑為中國企業,特別是那些過去以內銷為主的多數國內企業提供了一個開拓國際市場、并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帶動企業產品出口的機遇。第二,中國企業在參與全球采購和融入跨國公司或國際企業供應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建立起穩定的供銷關系,而且能夠按照國際市場的規則來進行生產、提供產品。這可以使我們的企業能直接和更快地了解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則和需求,促進企業加快自身產品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創新,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和競爭能力。第三,中國企業目前面臨著“走出去”的發展挑戰,需要學習和盡快適應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方式,使企業能夠在與國際對手競爭的過程中建立起全球化的生產網絡、采購網絡乃至供應鏈體系,真正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從宏觀層面來看,全球采購與供應鏈整合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首先,全球采購進入中國市場以后,能對中國出口規模的擴大和出口結構的升級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擴大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非常關鍵的領域。因此,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整合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渠道和貿易方式,將為中國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出口結構更多的是依賴初級產品和資源性產品,而對于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競爭能力的制造業產品,依靠傳統的貿易公司和企業自營出口開拓市場,不僅難度較大,而且很難進入到國際市場的主流領域。因此,利用這種跨國的采購活動和全球范圍內的供應鏈整合可以使有競爭能力的中國制造業產品進入到國際市場,從而真正推動中國有附加價值和有競爭能力的產品出口,進而推動我國出口結構的升級。
其次,更為重要和更為積極的意義在于其對中國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經濟結構都處在一個新的調整過程,新的國際分工格局正在形成。這就使得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既要從自身經濟發展要求出發進行主動的調整,也需要在國際分工新格局的形成過程中早作選擇。因此,國內企業通過與國際企業合作并納入全球采購網絡和供應鏈體系,可能會盡快贏得一些有利的競爭地位,并進而占據全球性市場,從而使得我國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既能夠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也能夠適應全球市場發展的要求,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廣泛的市場發展空間。
最后,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整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和維持中國的競爭性市場結構。因為,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整合向中國市場的延伸,實際上是給中國企業,特別是過去一直在國內市場進行經營和競爭的企業帶來直接的國際競爭。那么,這種國際競爭將迫使國內企業采取符合國際市場規則的、更加規范的競爭手段來尋求企業的發展,逐步走出以惡性價格競爭、依靠政府維持地區性或行業性的壟斷而獲得市場優勢的低層次的競爭怪圈,使我國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水平得到提高,真正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王微同時也強調指出,全球采購和供應鏈整合活動進入中國,也對中國企業和經濟政策、貿易制度提出了許多挑戰。例如,企業的產品種類、質量與標準能否滿足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和國際市場的要求?企業如何了解和適應國際采購的規則和方法?國內相關服務行業和基礎設施是否能夠適應國際采購中心運作的要求?經濟體制和貿易政策中還存在著哪些不利于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內容等等。這些方面也正是當前需要企業、政府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