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新一輪企業信息化浪潮,國內企業信息化專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國青教授日前談了他的看法。
明確信息化要解決哪個層面的管理問題;針對管理的哪個范圍;如何解決引進信息技術與企業的對接問題。這三個層面如果考慮好了,失敗的幾率就很小。
前幾年國內一些知名企業上ERP、CRM風風火火,大張旗鼓,但風暴過去之后,一些企業的信息化革命卻以失敗告終。經過幾年探索,現在有一些失敗的企業又開始提出“第二次ERP革命”。就新一輪企業信息化浪潮,國內企業信息化專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國青教授日前談了他的看法。
《財經時報》:前幾年中國企業上ERP等信息化項目比較熱情,但敗案也較多,你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訓?
陳國青:ERP作為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成功與失敗都是正常的,在國外也都有案例可循。國內企業前幾年ERP失敗的因素有幾方面:
首先,僅從技術或某些角度來考慮,沒有和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上完ERP后,企業目標沒有得到改善,領導層不滿意,企業總體效果也不好;另一個原因就是ERP是一種計算機系統,但同時又反映一種管理模式,這個模式和企業內部的模式之間的匹配是決定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和企業的流程模式對不上,就可能發生很多沖突,導致失敗。因此,一般來講,我們不贊成由純IT部門來提出一個項目,而應該和企業的目標、企業的發展模式結合起來。
《財經時報》:你能否簡要分析一下國內從最早引入信息化概念到現在,企業信息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么特點?
陳國青: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主要是辦公自動化,各個企業、辦公室都要有PC;第二階段是2000年前后,企業主要實施上網工程;現在企業講信息化,已經認識到企業信息化要和企業的發展真正結合起來。
企業真正開始實施信息化一般有一個大致模式和進程,可分四個階段:初始階段是技術引入階段,主要是將信息技術和企業業務結合;第二個階段,信息技術引用增長非常快,或者叫做蔓延、擴散階段;第三個階段,企業希望將文檔、一些信息化的資源標準化、集成化,實現有效控制;第四階段是集成階段,就是把很多信息化項目進行整體資源整合。
我們最近對中國企業調查發現,有的企業是沿著比較規范的模式,有的企業是起伏式的、跳躍式的,這反映出中國企業的信息化過程比較初始,而且缺乏長遠規劃,如果有長遠規劃就會過渡得比較平穩。
《財經時報》: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經常要遭遇的一個問題就是水土不服。比如一些企業花大價錢請到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服務公司,但其一流的產品和概念在國內企業往往難以具體操作和執行,對此你如何評價?企業如何才能制訂比較合理的信息化戰略?
陳國青:國外一些比較先進的信息化產品經過多年發展相對比較成熟,但存在一個與中國企業相適應的問題,包括我們一些民族企業提供的產品,也存在怎樣適應企業的問題。這主要取決于企業在引入信息化的過程中能否明確自己的目標,對此,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要明確信息化要解決哪個層面的管理問題,是解決業務層面、分析層面還是決策層面的管理問題,針對不同層面的問題要實施不同層面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如果搞不清這個問題,企業的信息化引進就可能錯位。
第二,要明確信息化是針對管理的哪個范圍,是生產過程還是整個企業整體資源,或者是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范圍不同就決定要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支撐在這個范圍下面的業務。
第三,要明確引進信息技術與企業的對接問題。企業內部有很多自己的約束,有一些傳統、習慣和固有的業務方式,這些都要對接。這三個層面如果考慮好了,我想會比較少的失敗。
《財經時報》:國內信息化服務廠商如用友、金蝶,這兩年發展迅猛,一些傳統的PC企業也開始涉足此領域,你認為同國外企業相比,國內的信息化服務廠商主要存在哪些不足?發展前景如何?
陳國青:國外信息化服務廠商由于是比較成熟的企業,因此產品目前做得比較大,主要服務于一些大中型企業或項目,現在也開始做一些小型企業或項目。國外企業總體來講技術比較成熟,只是在和國內企業接軌方面還有待調整和完善。
國內的信息化服務廠商起步比較晚,主要是服務于中小規模的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產品本身的技術需要提高;二是要和國內企業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結合,同國際接軌。
國內的信息化服務廠商非常了解中國的情況,有自己的渠道,像金碟、用友從財務軟件起家,本身就有非常好的財務基礎,而財務又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如果在技術實施與企業固有的管理方式方面更好地結合,仍然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民族企業在這方面有比較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