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記者:目前您已出版了11部物流著述,主編的《世界物流經典案例》和《中國物流經典案例》曾創下兩個月內再版的記錄。這是國內物流研究首次以案例來說明物流理論。您是怎么迷上“物流”的?
牛魚龍:“物流”這個詞是一個舶來品,中國最早有“物流”的概念是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中國物流網首席主持人王之泰老先生1978年從日本引進的。其實“物流”究竟是什么,到現在仍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但是理論來源于實踐,空談沒有意義。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案例”,國內外成功的物流企業在做什么?怎么賺錢?如何做大做強?于是奔著這個方向做了點實際工作,沒想到效果還不錯。
“物流”本身并不抽象,它是身邊實實在在每天都在發生的東西,從你早上起床出門坐車,買面包做早點,你都是不知不覺地在參與物流的某個環節。而生活物流是與人類最密切相關的、最廣闊豐腴的、最有聲有色的活動。
物流業發展要“以人為本”
記者:在收集和編輯世界和國內經典物流案例過程中,您感覺到國內外物流企業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對比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的經典案例,您覺得深圳物流業現狀如何?物流企業應當如何借鑒其他城市和國家的物流業經驗實現優化管理?
牛魚龍:世界經典物流案例的征集最費周折。資料收集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但大多數國際大型物流集團都相當務實,“踏踏實實地做事,做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情”。它們更多關注事情本身,而非其言論。尤其是物流實例操作很多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可能是企業本身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收集起來相當有難度。好在得到國內外各方好友的幫助,才得以順利集齊1000多個案例并從中精選最典型和有代表性的600個案例進行編輯增刪,去粗取精,最終才有了這本書。
我認為國外成功的物流企業都是要求“專業上要精,技術上要最先進”,在管理上推崇“以人為本”的原則。美國是物流業最發達的國家,在和叢書的美國物流顧問交流時我就說過,“經營物流也是經營情流”。因為物流企業的管理關鍵在于客戶關系的管理,物流企業發展的成敗在于文化和人才。
國內物流企業與國外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對物流業的發展沒有宏觀把握,無做百年品牌的大志,也就沒有容納和培養人才的胸襟。不知人不善用,這在深圳物流行業并非個別現象,不能不說是其悲哀。物流企業要實現優化管理,除了要看這個企業是否把系統當作靈魂來建設和維護好,還要看它的管理、人才、技術等。
目前國內物流企業的人才培養都是“大而全”的。事實上,物流業發展越發達,專業化要求就更高。運輸、配送、倉儲、服務等物流環節的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國內物流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在組合形成需求鏈
記者:剛才您講到國外物流企業“技術上要最先進”,您認為信息系統在國內物流企業的應用現狀如何?與國外企業相比有何差距?
牛魚龍:在國外物流業,不僅企業老總是物流行業的專家,且信息技術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我即將出版的一套書就是關于物流企業應當具備的十一種重要信息技術。
在目前國內“全民物流”的態勢中,以儲運為主的社會化物流公司被認為管理落伍、效率低下,變成了配角。成分復雜的物流業參與者各自環境相差甚遠,盡管已貴為“物流”企業,低價競爭乃至超載仍是他們維持生存的最重要手段。而國內的物流基礎設施極為分散,交通、鐵道、航空、倉儲、外貿、內貿等眾多部門各把一塊,單純的物流企業很難整合這些資源,社會化物流服務公司則大多服務水平低下。對于國外物流企業來說也是一樣,你需求鏈管理做得很完備,卻發現絕大多數的倉庫還是手工記賬,你需要至少三個月時間幫助它們進行信息化,要么就自建倉庫。
就目前情況看,憑借其扎實的需求鏈管理的功底、長期積累的對細節的強大控制能力以及與客戶之間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和國內參差不齊的物流企業相比,國外物流企業具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這些跟隨自己客戶來到國內的物流企業,比如跟隨麥當勞來到中國的全球物流服務提供商夏暉食品服務公司,長處不僅僅表現在其表面上所能看到的IT系統和現代化倉庫,而是凝結在信息系統當中的需求鏈管理能力。例如,麥當勞對夏暉98%準點率和不斷貨兩個要求看似簡單,但怎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物流中心、如何協調社會性物流資源、如何在運輸過程中做到嚴格的質量控制(麥當勞的很多產品都需要嚴格的冷藏運輸),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有極好的需求鏈管理能力。有人說,多次挑戰麥當勞、肯德基的國內連鎖快餐無一勝出,不僅僅是中國快餐管理的失敗,同樣是缺乏需求鏈管理能力的中國物流業的失敗。因此除了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信息系統實現高效的需求鏈管理是國內物流企業的當務之急。
上一篇:中國應推動亞太空運標準
下一篇:稅率下調是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