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理念改造物流企業——訪中國誠通集團董事長馬正武
2007-4-29 15: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倉儲、運輸企業更像一個“保管員”或者“搬運工”,只是簡單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保管和運輸各種物資。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物流企業服務的對象是市場中的客戶,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服務商,所以,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必須按照現代物流的理念來改造我們的企業,這種改造既包括業務流程的再造,也包括人員組織結構的調整、員工的培訓以及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還要重新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營銷體系。這些年來,中國誠通集團一直致力于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這種轉變主要是服務功能的完善和服務意識的轉變。為此,本報記者就如何用現代理念改造我們的物流企業,采訪了中國誠通集團董事長馬正武先生。
記者:企業信息化建設是近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您如何看待信息化對物流企業發展的影響?
馬正武: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可見,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國策。對于一個現代企業來說,信息化是提升管理的核心環節,企業只有實現了信息化,才能使企業信息和資源透明與共享,才能使企業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融合成一個系統,使企業更靈敏的反應市場,更快速的適應市場,最后贏得市場,否則肯定會被淘汰。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是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尤其是在當今IT經濟時代,企業生產過程的虛擬化在不斷加劇,客戶需求瞬息萬變,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這就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信息化是物流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企業信息化既有成功的經驗但也不乏失敗的例子,您是如何看待IT黑洞的?
馬正武:所謂IT黑洞是指企業投巨資購買了大型軟件和設備,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但沒有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感覺就像把錢丟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所以,我認為企業的信息化決不能搞成花瓶化,信息化的關鍵是解決實際問題,信息化建設要以適用為原則,要能真正地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而且,軟件的選擇要力求簡單化、“傻瓜化”,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管理的難度,提高企業管理活動的效率。很多企業在實施信息化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甚至導致失敗,歸根結底是企業的決策者并不十分清晰地了解企業的問題所在,而是盲目地上了一套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
作為物流企業來說,搞企業信息化建設可能面臨更多的問題,首先,信息化的基礎是標準化,而現在物流業非標的東西太多,這無疑為我們實施信息化設置了新的難題。其次物流業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還沒有建立,而且物流企業服務對象的信息化程度也不高。因此我們的信息化建設也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以適用為原則,來逐步、有計劃地推進我們的企業信息化建設。
當然,以適用為原則,并不是要遷就原有的不合理的業務流程,簡單的將信息技術套用在老的業務流程上,將原有的業務流程“自動化”,而是要在企業管理變革的基礎上,在業務流程再造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而采用的適用原則。
記者:現在國內的物流需求市場還在初創階段,但在未來幾年內,一定會進入產業成熟期,物流服務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同時,物流服務對象也在不斷進步,個性化、綜合性服務勢必成為必然,誠通集團在這一方面有什么設想和舉措?
馬正武:誠通屬于大型國有第三方物流企業,我們的成長過程很具有代表性。我們由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倉儲、運輸企業逐步向為客戶提供現代物流管理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業務形式由原來的僅對產成品的搬搬運運逐步轉變為貫穿產業鏈全程的物流管理,這種業務形式的變化勢必擴大了服務內容。如金融服務就是一種,我們現在可以應客戶的要求為客戶進行倉單抵押。我們也能夠為客戶提供物流全過程的咨詢,以及物流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都將成為我們為物流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內的第三方物流市場還在初創期,物流服務的普遍現象是技術含量不高,行業壁壘相當的低,物流綜合服務能力受各方面的限制,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上,在這種業態環境下,先發優勢將會是十分明顯的,率先進入物流高端服務領域的企業,把物流增值服務的內涵看得更為透徹的企業必將在未來的競爭環境中占據先機,將成為主導中國物流業的行業巨頭。
記者:加入WTO后,中國市場也將對外資物流企業全面開放,國內的企業經常把外資企業的進入比喻為“狼來了”,可見入世后,市場上的競爭對于許多企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您認為,這種競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最終會穩定在一種什么樣的格局上?
馬正武:我認為,外資的進入會對國內的物流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并不能說明國內的物流企業毫無競爭力,加入WTO后,一方面全球許多知名企業都會進入中國市場,勢必會把相當一部分生產性設施轉移到中國國內,從這個角度說,這些會擴大國內的物流需求市場,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國外的物流服務商也將伴隨著這種轉移,而一同進入國內物流市場,同時國內本身的物流需求市場的不斷擴大,也在吸引著外資物流企業的進入,但這些外資物流服務提供商進入中國,只能把他的資金、管理技術、從業經驗等等帶來,而不能把國外的種種硬件設施也“一并搬來”,正是由于物流業的這種“屬地”的性質,使得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可能會更多地選擇與國內物流企業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許多行業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這樣看,外資物流企業雄厚的資本、完善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與國內物流企業的本土資源以及對本土物流市場的熟知互為補充,以合資、合作、戰略聯盟等等各種形式來共享國內物流的巨大市場。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外資的進入,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物流市場的成熟。他們的先進管理技術和業務運作形式都會為我們國內的物流企業樹立一個典范,引導著我們的物流市場、物流企業走向成熟。
記者:未來的幾年,是現代物流業由初創走向成熟的關鍵,現在這種市場格局的變化已經初露端倪,您對未來幾年物流業的發展有什么看法?
馬正武:現代物流業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技術形式的代表,其本質的要求是高資本投入、高技術含量,同時物流新技術的采用成為很多企業獲取利潤的源泉,而且,物流技術改變了很多原有的業態形式,催生了例如大型連鎖的倉儲超市、大賣場等等的出現,放大了這些企業的獲利能力。正因為如此,國內才會出現物流熱的現象,出現了眾多的物流企業,這是一個業態在初創期,各種企業追求高額利潤的必然現象。隨著競爭的加劇,物流企業之間的分化、整合也必將成為業態進入成熟期的首發現象,具有一定優勢的物流企業將通過各種形式整合其核心競爭力,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效益的大型物流企業,這種以物流巨頭為業內主導,各種中小物流企業并存的格局將成為物流業的相對穩態。各種物流新技術、物流服務的新品種紛紛出現,并率先被大型的物流企業所采用,全社會的物流需求市場將被做大,社會化物流市場將最終形成,使物流服務的提供商和物流的服務對象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