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賈新光(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
記者:汽車是一種高檔消費品,應該具有較強的地域化特征,因為國內地區差距非常明顯。這種地域化特征是否會對整車物流產生影響?
賈新光: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實際上是新月型和孤島型的混合:從大連到廣東的沿海地區形似新月,大城市較多,外加內陸的幾個孤島。北京、江浙一帶,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均GDP已達全國平均值3倍以上。2002年全國商品車總產量193.7萬輛,這些地區消化了將近70%。
物流沒有地域問題,商品經濟不存在地域問題。由于市場相對集中,特別是東部交通比較發達,整車物流運作起來相對容易。倘若是分散到西部,根據國內物流企業現狀將很難做。所以地域目前不是影響我國整車物流發展的因素。
記者:那么制約整車物流發展的,究竟是哪些因素?
賈新光:目前國內大多數汽車生產廠家都建有自己的物流網,短期內很難將整車物流完全外包給專門的物流服務商。這其實偏離了物流精神的本質。在國產轎車普遍降價的趨勢下,壓縮成本成了“第三利潤源”,但這是指通過物流技術把運輸成本壓下來,而不是通過物流來賺錢。整車物流這部分若想降低成本,一定要依靠第三方物流。表面上物流商提供服務的價格可能比廠家自己解決要貴,但從整體上來看是節約成本的。
國外廠家如日本豐田,早在60年代做國內市場時就已意識到這一點,80年代豐田每年出口的6、7百萬輛轎車,全部是由第三方物流代理。這樣一來,廠家在物流方面可以節省大量投資,通過物流公司對信息的管理,也避免了廠家在運輸方面的迂回問題。物流外包將是使生產廠家和物流商雙贏的舉動,當然這需要個過程。但廠家若不盡早轉變觀念,中國的物流企業將很難發展。
記者:觀念的轉變可能明天才能實現,但物流企業卻必須在今天活下去。當務之急是什么?
賈新光:在我看來,還是糾偏。中國物流發展一開始就有偏差,各地政府都在積極建立樞紐,恰恰是物流發展最關鍵的軟件建設卻被忽略了。我孩子的小學有一次組織春游,在公交公司租了車,孩子們眼巴巴等了一個上午車也沒來,最后打電話去問,才知道中間傳遞的派車單被司機弄丟了。同樣道理,由于信息系統不完善,許多物流公司無法承擔起廠家交付的物流任務;而廠家因為沒有把握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服務,自然也不愿意將物流外包。這樣的惡性循環,必然阻礙整車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和“物流公司”是兩個概念。真正的物流公司甚至不需要擁有自己的運輸車,而是依靠掌握的客戶資源、強大的信息網絡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對小企業進行車輛調配,從而達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目前我們離這一步差得太遠,還只是關注幾個點,對網絡沒有形成概念,對物流的信息、配送等方面也沒有重視起來。短期內能否在這方面有很大提高,我并不樂觀。
記者:你所說的信息和軟件建設,必須在一個很大的業務網絡上運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但目前國內大多數整車物流公司好像還并不具有這種規模。
賈新光:所以目前整個行業還無法走入正軌,因為缺少有實力的。實際上,物流是大公司與大公司之間的生意,但目前中國整車物流市場還沒有哪家企業有這樣的能力,短期內誰也無法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外國公司要插手了!在國外的運輸車市場,也存在數以萬計的小散戶,多數都掛在專門做網絡的物流服務商旗下,接受統一調配,雙方都有利可圖。
中國幅員遼闊、市場巨大,未來的發展趨勢也許是三分天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誰能占領網絡,誰將最終占領市場。整車物流企業今后的發展,仍然是尋求與大公司之間的合作。國內企業現在無論資金實力還是管理水平都無法與外資企業抗衡,如果不能盡快聯合起來,最終將被外資公司占據整個網絡。到那時,國內中小物流企業將首先面臨能否生存的問題,國外企業占據高端運輸市場之后,國內企業能做的可能只有拉沙土之類的小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