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主持人宋則 作為中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的主持人,宋則對物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
盡管物流在各個行業中的曝光率越來越高,但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還是物流供需兩端的企業,對物流的看法卻大相徑庭。一些人把物流視為“空中樓閣”,堅信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談物流尚早。一些人則把物流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在過度投資中迷失了自我。
對此,宋則說:“物流需要一個全面的、客觀的、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我們承接這項課題研究的初衷!
受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的委托,中國社科院于2001年成立了以宋則為組長、原國家經貿委市場貿易局局長黃海為副組長的中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今年5月,該課題組公布了包括11個系統、50個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
宋則認為,這套新的“尺碼”標準有助于從各個角度、側面和層次來測定和表達中國流通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并且可以為最終篩選、設置更少量、更具代表性的核心指標提供參考。
目前,在中國的經濟領域,以產權改革、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主要內容的流通現代化進程已經全面啟動,中國進入了憑借流通創新來全面提升國民經濟運行速度、質量、效率和綜合競爭力的新階段。而建立分析框架,篩選出評價指標,以便測評中國流通現代化的狀態、程度和水平,找準同國外的差距并進行跟蹤監測,是加速這個進程的必要前提條件。
宋則說:“這是一項難度很大、富于挑戰性和令人興奮的科學探索,但它對宏觀決策和微觀咨詢都具有重要價值!
“由于物流所產生的效益的不直觀性,導致企業以及整個社會對于物流的忽視。”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有關“物流是企業第三大利潤源泉”的理論已經傳入中國,但迄今為止,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流通企業仍然停留在自辦倉儲、自辦運輸的階段,對此宋則痛心地表示:“目前,國內企業因為庫存周轉不利導致的資金積壓和浪費達到上萬億元。國際公認的庫存商品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經驗比例,正常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1%,發展中國家不應超過5%。而在中國,1996年,不計存量的新增庫存占到GDP6.8%。如果加上歷年累積的存量,2000年可統計到超過3萬億元的工業庫存,占到GDP的37.5%。”
這些根據新的“尺碼”標準計算出來的數據,不僅深刻闡明了中國物流的自身定位,也為確定物流業的未來方向提供了權威性的決策參考。
“要改善庫存居高不下的狀況,必須從提高物流現代化水平入手加以解決!彼蝿t用了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要讓物流的每個中間環節像‘候車大廳’,而不是‘招待所’。讓貨物可以在倉儲、運輸、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的過程中,順暢流轉。減少了中間環節的耽擱,必然減少了流通成本!
眾所周知,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流通效率的重要標準。資料顯示,美國和日本庫存費用的降低,就是導致其物流總成本占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也對它們的國家整體競爭力起到了提升作用。
評價指標的結果還顯示,要從根本環節上解決物流環節的問題,第三方物流是必然的選擇。對于現在很多企業仍然自營物流的現象,宋則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方市場沒有建立起來。“當第三方物流的成本可以低于自營物流時,那就是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時候。第三方物流就是整合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資源優化。讓物流就像人在‘候車大廳’一樣,短暫停留,合理配置,減少耽擱。”
作為針對整個流通業的“尺碼”標準,該指標體系的功效并不僅限于對庫存的評價,根據宋則的介紹,以全社會流動資本周轉速度、全社會流通費用率和全社會產品庫存率為核心的流通效率評價指標的研究與建立,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整個流通過程的效率變化和整個流通行業的發展進程,進而可以準確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使國民經濟從靜態化、慢節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動態化、快節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轉變過程中,實現相對精確化、數量化、可監控。
除此之外,該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建立,還能夠全面有效地反映全社會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場運行狀況及整個流通過程的全貌,通過對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的跟蹤、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納入國民經濟運行質量體系,為政府宏觀調控和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服務,為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提供依據。
宋則表示,目前的研究還只是指標體系框架的初步探索,還不可能將重點放在物流等領域的全面測評上。在積累了足夠多的、可供中外比較的數據資源后,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主管機構和專業協會的廣泛介入和參與下,這個體系有望發揮出更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