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物流信息系統一期工程日前通過驗收。據統計,中海物流公司在IT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費用達4000萬元,其中2003年投入的總費用約為2840萬元。中海物流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負責信息化管理的企管部樂擇明處長。
摸著石頭過河
記者:去年中海集團下屬的物流公司實施了物流信息系統一期工程,并通過了驗收。能否就物流信息化談談您的看法?
樂擇明:總的來說,中海物流信息系統滿足當前業務需要,它包括第三方物流系統(3PL)、集卡管理系統(TMS)、車輛跟蹤系統(GPS)。但是這個系統存在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業務流程的不斷變化。
中海開展的物流業務,一開始是大物流,包括貨代和船代,后來根據業務變化進行調整,主要做項目物流。實際上,中海開展的物流業務是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的。另外,國內市場環境、付款方式等,不像國外公司那么規范,所以,物流信息化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探討。而對軟件開發商來說,很好地把握用戶的需求是問題的關鍵。
因此,目前在市場上還很難找到一套很成功的物流軟件。物流是一個新興產業,大家要把它做好,需要積累一些經驗,同時也可借鑒一些國外的理念或管理辦法。
記者:中海物流信息化一期工程已完成,那么中海接下來在物流信息化方面還有些什么具體規劃?
樂擇明:中海物流信息化工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第二期工程準備做電子商務、多式聯運管理系統等。電子商務能否做好,不僅涉及開發,也和推廣應用、用戶觀念轉變有很大關系。電子商務平臺搭好了,關鍵是如何讓原有的固定客戶使用,同時能吸引新的客戶群不斷加入。但是新客戶怎么進來,老客戶怎么維護等,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我們知道電子商務很好,大家可以信息共享,但具體怎么做仍在摸索。
緊扣實際應用
記者:根據中海集團實施物流信息化的經驗,您認為在項目選型和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樂擇明:實施物流信息化要面向實際、面向應用。物流業務方面,我們在全國有八個片區公司,哪里有業務需求和應用,我們就到哪里開發。比如一期項目中的第三方物流(3PL)就是針對山東物流要做青島海信配送項目進行開發的。
在項目選型和實施過程中,我們把握兩點:第一,產品如果有企業用過,基本認定它是可行的;第二,產品一定要結合實際,滿足當地需要。當然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去完善它,一邊使用,一邊完善和優化,使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記者:在項目建設中,與供應商應該如何合作?
樂擇明:我個人認為,系統的供應商是戰略伙伴,選擇供應商時要按照標準嚴格篩選,一旦選定供應商就要以誠相待。系統供應商要利用中海項目來做大做強,創出品牌;中海也要依靠系統供應商來完善企業信息化建設。大家要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公正的立場上看問題。如果我們將項目資金卡得很緊,供應商失敗了或者沒利潤了,降低服務質量,實際上最大的受害者還是我們,等于我們前期這些工作白干,企業的辛苦付諸東流。所以我跟供應商說過,我們選擇你們,就是希望大家共同把項目做好,大家要建立一種信譽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