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市場無可限量,國內快遞行業面臨突破
與跨國物流企業的高端業務相比,國內市場雖然層次略低,但是容量仍很巨大。據統計,中國物流總額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2006年社會物流總額超過50億元,預計到2010年全球80%的海運出口市場都集中在中國大陸。摩根士丹利亞太投資研究組在《中國物流報告》中指出,中國每年的物流費用超過2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7萬億元),預期未來10年內這類服務的收入將有20%的增長幅度。
在各個物流種類中,快遞市場增長最快,正以全球市場增長率4倍以上的速度擴張,年增幅達30%,是一個每年規模在200億元以上的市場。由于投資回報率高達70%,吸引了大量企業的進入,以至于快遞企業高度分散,全國有大小快遞企業3萬多家,僅上海就有6000多家。大型快遞公司有中國郵政、民航快遞(CAE)、中鐵快運(CRE)、中外運等,民營大中型快遞公司有大通快遞(EAS)、北京宅急送、上海申通快遞、深圳順豐等。小型民營企業占據了當地一定的市場份額,往往以同城快遞和省內快遞為主要營利方式。跟其他行業一樣,提高集中度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外資物流巨頭的業務重點長期放在高端國際物流業務上,還沒有精力大面積布局國內物流市場,這在時間和空間給了本土物流企業發展的良機。撇開強大的客戶資源優勢,單是既有的網絡資源本土企業就足以和外資巨頭一拼。以中國郵政為例,它的城鄉網點有3萬多個,其密集程度,不是國外競爭對手設立幾十個分公司就能比擬的。除了網絡優勢之外,本土企業的成本優勢也是顯著的。我們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應該成為國內物流企業尋求突破的方向。國內以“物流”命名的企業雖然有73萬多家,但其中只有不到1%是真正的綜合物流企業,其余的大部分是單純的貨運代理、運輸或倉儲經營者,真正一體化的物流運營模式很少,整體水平處于初級階段。
物流裝備行業機會最大
中國物流業發展潛力在于,物流總成本很高,占到GDP的17%,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左右,而亞洲地區平均水平為11%,如果能下降到亞洲國家平均水平,估計每年可以節省物流成本1.45萬億元。效率低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專家估算,我國僅汽車空駛率就高達37%,相當于150萬輛載重汽車來回空跑。一件商品從生產出來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十幾次的搬動、裝卸,因此每年造成的全國物資損耗約在3000億元以上。
技術和裝備升級是降低物流成本的解決方案之一,這對倉儲設備、物流硬件、物流軟件和信息系統形成了巨大需求。物流作業的科技含量不高,很多仍然是低效的人工作業,對叉車、巷道起重機、自動導向車、自動分揀機形成持續需求。為滿足物流國際化,服務形式多樣化和快速反應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以及Internet、條形碼、衛星定位系統及無線電射頻技術也將在物流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包括軟硬件在內的物流裝備業將成為一個抗周期行業而獲得穩步發展。
作者系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新財富》2007年04月號最新文章)
上一篇:物流業理論研究需要創新
下一篇:DHL:差異化“成就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