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大的麻煩小有小的靈活 家電連鎖商破題尋招
2007-3-30 21: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期,家電界都在關注一則新聞——經商務部正式批準,全球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美國百思買集團以1.8億美元并購南京五星電器公司和四川五星電器公司。
叫嚷多年的外資進駐中國家電零售市場,終于來臨。
這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國內家電零售市場將更加擁擠,競爭將更加殘酷。
對本土連鎖企業來講,在原有經營方式上尋求新的出路,已經迫在眉睫。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無論是國美、蘇寧、五星等全國性家電連鎖商,還是大中、永樂等區域性連鎖企業,都在醞釀轉型,試圖突破現有的發展模式。但留給他們的回旋時間已經不多,是選擇做大還是做專?是拓展新的消費群體還是將既有客戶進行細分?是引進戰略投資還是自己打拼?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考慮。
大連鎖商的日子未必好過
對于像百思買收購五星電器這樣的新聞,關注最多的肯定是國美、蘇寧、永樂之流,因為對他們來講,外資進入,首當其沖遭到擠壓的,就是一級大城市的家電零售商。百思買不是不知道一級城市的競爭狀況,而是不可能避開潛力巨大的大城市去選擇風險更大的二、三級城市。
從統計數字上看,全國性家電連鎖商似乎很風光。到2006年初,國美在全國的直營店已經達到425家,銷售收入突破了400億元;蘇寧在全國的門店總數也超過300家;永樂有200家,銷售收入達到158億元;大中擁有120家連鎖店,銷售突破100億元。這些大連鎖商們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讓區域性品牌只能望其項背。
然而,表面的風光并不說明他們可以高枕無憂。現實情況是,如果將目光集中在單一區域,大連鎖商未必占據優勢。例如國美,在北京,無論是門店規模還是營業額,都比不過大中;在江蘇,比不過蘇寧、五星;在上海,比不過永樂;在二、三級城市,更是難覓蹤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的咨詢員陸刃波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全國性連鎖商近兩年來有一個很明顯的走勢,那就是拋棄慣有的思路,積極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國美推出高端零售品牌——鵬潤電器,對國內的家電零售市場進行細分,開始尋找高附加值的客戶。蘇寧堅持打造特色服務,優化供應鏈,試圖通過擯棄價格利器,塑造企業文化,以提升競爭力。永樂則在上海漕寶店首推家居家裝專賣店,開始戰略延伸,目的在于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促使這些大連鎖商轉型的內在因素是什么?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因為中國家電連鎖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在毛利潤縮水的情況下,連鎖商們面臨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經濟發展的規律導致優勝劣汰的速度加快,出于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得不作出戰略調整。
區域零售商仍有生存空間
據統計,目前國內家電流通企業有3萬家左右,絕大多數是區域性零售商。
有關專家認為,在大連鎖商不斷壯大的今天,區域性零售企業也還有生存的空間。這些相對小型的家電零售企業,雖然在資本、人才、物流等條件上無法與大連鎖商媲美,但資源集中、品牌認知度高的優勢,是支撐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品牌影響力。全國連鎖商的進入是在區域連鎖發展之后,區域連鎖商在本地的知名度不亞于全國連鎖商。同時,在全國連鎖商布局二、三級市場進度相對緩慢的情況下,區域連鎖商依靠其知名度和網絡優勢,更容易進入當地的二、三級市場。
——資源集中。經歷多年發展,區域連鎖商也形成一套供貨、物流、安裝、維修的體系。同時,利用手上的品牌資源,區域連鎖商努力發展代理批發業務。總的來看,區域連鎖商涉及的地域市場小,投入集中。
事實上,區域品牌的發展速度絲毫不亞于大連鎖商。大中電器北京店的營業額占到整體收入的90%,更是占據北京市場50%的家電零售份額。從單一城市的銷售數據上相比較,象大中電器這樣的區域性家電零售企業還是有和國美、蘇寧一較高下的底氣。
陸刃波認為,伴隨著全國性家電連鎖企業一級市場渠道的迅速發展,廠商矛盾越來越激化,近兩年格力、三星與國美發生的矛盾,則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家電連鎖企業越是集中,制造企業與全國性家電連鎖商談判的話語權就會越弱。由于各個連鎖企業之間本身存在競爭,事實上,培育連鎖企業的多元競爭,更有利于全國家電流通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而區域性家電連鎖業的區域性特點,正好彌補因一級渠道變革而帶來鐵競爭話語權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