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兩條路:核心服務或提供完備供應鏈
2007-3-16 15: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為多個行業提供核心運輸服務還是針對個別行業提供完備的供應鏈服務,這兩條路可供中國物流企業選擇
在美國,有些企業庫存周期只有8天,而有些中國企業的庫存周期長達51天,僅運輸成本一項,占銷售額的比例就高達20%-30%。從物流成本構成看,中國物流管理成本占總成本的14%,而美國只有3.8%。
中國制造業的成功,加之巨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中國經濟如虎添翼,飛速發展。如果中國物流業能夠提高效率,那么中國制造企業和銷售環節會實現更快的增長。此外,隨著國際制造企業步入國門,出口導向行業方興未艾,中國市場更加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物流企業從事貨物運輸,以滿足發達市場對物流速度的要求。這一要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在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下,物流服務的最終用戶已經無法再忍受高成本、低水平服務的現狀,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成本更低的物流形式,同時要求物流信息更透明,服務更可靠,運輸速度更快捷。然而,對物流服務外包價值的懷疑,已經延緩了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市場3000億美元的物流總支出中,只有800億美元是外包的。但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物流企業只要能精準界定產品、使用戶相信其所提供服務的價值,就可以贏得用戶的信任。
中國物流業的問題與機會
在國內生產總值強勁增長的推動下,到2010年,中國物流業支出預計將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長,而同期美國的增長預計只有3.7%,日本只有1.6%。到2010年,中國的外包物流支出預計將占到物流總支出的13%,達到1800億美元,成為繼美日之后的第三大市場,并達到美國市場目前水平的一半。
在中國,物流服務終端用戶深受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運輸能力不足和政策性限制之苦,物流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接近美國的2.5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運輸效率不高,運費高昂:中國鐵路運輸存在瓶頸,迫使企業轉向成本更高的公路運輸;過路過橋費用高昂,占物流總成本的20%-30%,而歐盟這方面的成本只有2%-3%。
另一個問題是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IT系統用以跟蹤運輸途中及庫房內的庫存。這導致用戶不得不持有大量庫存,將很多時間和資金用于跟蹤貨物和保證送貨。盡管提高行業服務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中國的物流企業并未能利用好這一機會。
內資物流企業一般具有成本競爭優勢,有些企業還擁有很好的運輸網絡,但總體來說,這些企業仍缺乏復雜的行業知識、完備的信息技術平臺和成熟的服務理念,因此無法滿足客戶日益苛刻的服務需求。外資物流企業一般具備專門的行業知識,卻不具備物流網絡,也不具有成本競爭力。
在滿足客戶需求方面下力氣投資的物流提供商,是可以挖掘到豐厚的贏利機會的,但它們必須現在就迅速行動,在還能獲得先發優勢的情況下及早出手。
此外,目前尚有一個重大機遇:很多國際制造業企業正在著手在華建立供應鏈,物流提供商可以幫助這些制造企業設計供應鏈,從而與之建立緊密的關系。例如,汽車制造企業目前就在大力擴大產能,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強勁需求。這些企業需要得到相關專業能力,以設計其國內及國際供應鏈。一家大型汽車制造商指出,它一直在尋找高質量的物流服務提供商,要求后者不僅能準時提供可靠的取送服務,還要具備深入的汽車行業知識,有能力幫助企業設計供應鏈,以降低成本。可見只要業務模式對頭,物流企業就能夠抓住這樣的機會。
兩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對中國的物流企業來說,有兩個成功的業務模式可供選擇:為多個行業提供核心運輸服務或者針對個別行業提供完備的供應鏈服務。
在發達市場中,核心運輸服務可能已經成為普遍化技能,利潤率比較低,但在中國卻可能利潤可觀。在中國,既具備廣泛和深入的物流網絡、服務水平又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物流企業,實在是少之又少。市場是巨大的——目前,中國國內各行業的物流總支出已達到3000億美元,其中一半是花在運輸上。為了能在競爭中勝出,物流提供商必須能提供足夠吸引人的價值,其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能對最終用戶從單個(或多個)倉庫取貨(或送貨)路線進行重新設計,有能力實現滿載率最大化;能控制全國性的運輸網絡,深入覆蓋所有主要城市;能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包括跟蹤信息服務,有能力保證在途貨物信息透明化。此外,要獲得成功,還需要物流企業具備相應的組織和流程靈活性,能夠靈活處理比如遲到訂單等問題,在訂貨量出現重大變化時也能夠靈活加以調整和應對等。
目前,中國沒有一家物流提供商能讓人信服地提供上述全部服務,國內許多地方性物流企業只有本地網絡——至多是地區性網絡,同時缺乏相應的專業經驗,無法滿足客戶更苛刻的要求。相反,外資企業則一般不具備在中國的運輸網絡或運輸資產,而且由于外資物流企業的成本結構無法與國內競爭,因此它們大多選擇不專注于這項業務。國外與國內物流提供商可以通過并購整合現有的運輸提供商,利用現有資產和提高經營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抓住這一機遇。國外物流企業在走上這條道路時,必須特別注意保留關鍵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以使收購后的過渡能夠順利完成,鞏固與客戶的關系。
第二種業務模式,即提供復雜完備的具體行業供應鏈服務,其吸引力可能很大,因為目前很少有哪家企業能夠做得很好。最突出的是汽車及電子行業,因為這兩個行業客戶的需求十分復雜,而且合同金額都較大,但目前服務水平不到位。化工、零售和快速消費品行業也很有吸引力,但化工制品物流服務更具普遍性技能的性質,而零售與快速消費品行業的合同金額都相對較小,配送更為復雜。
為了能在競爭中勝出,物流提供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深入了解所選行業的專業知識,能按客戶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服務。
◆ 擁有行業專業化IT產品/解決方案,能夠方便地實現與客戶IT系統的整合,如預配置應用、信息接口以及庫存管理等標準化的業務處理流程。
◆ 具備運輸網絡,有能力進行線路規劃,具有貨代能力。
中國市場中具備全部上述能力的企業十分鮮見。國內物流企業一般缺乏深入的專業知識,而國外物流企業通常不具備中國國內運輸網絡。國外物流企業應積極考慮收購國內企業或與其合資,特別是那些愿意與跨國公司共同開發市場的企業。
目前,國外物流企業還有另一種選擇:收購中國企業的整個物流部門。這些企業一般亟待優化自己的物流運作,但又沒有這方面的技能。同時它們也不愿意使用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因為它們已經有了相關資產,不能將其閑置。國外物流服務提供商可以采用企業的現有資產,優化物流運作,提高該企業價值號召力。這種方法有兩個好處:能夠使物流提供商收購所需的運輸和/或倉儲資產(有時還能以低價收購),而這些資產可用于優化對其他客戶的服務,特別是同一行業的其他客戶。
無論選擇哪種模式,在中國市場中一定要擁有一些核心資產。很多國外企業錯誤地將幾乎所有運輸服務外包給當地企業——這絕非上策,因為很難使服務水平保持一致,也難以贏得客戶的信任。要完全掌控運輸服務是絕對重要的,同時這也是最終用戶最為關注的方面。建立這些能力對物流企業大有作用。中國市場還處于物流發展的起步階段,選對業務模式,并很好執行所選模式,將為物流企業帶來可觀利潤。
(作者舒天博是麥肯錫北京分公司董事,郭盛是麥肯錫北京分公司副董事,歐陽杞浚是麥肯錫香港分公司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