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物流合作前景廣闊
2007-3-15 16: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流合作支持兩國經濟發展
中國交通部部長 張春賢
中韓建交后兩國間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2003年中韓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以來,雙邊經貿合作迅猛發展,兩國已成為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同時兩國企業在對方國家的投資也在不斷增長。截至去年底,韓商在中國投資協議金額超過700億美元。
雙方航運主管部門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共同管理兩國之間的海上集裝箱運輸和客貨班輪運輸,為兩國的經貿往來提供可靠安全的運輸保障。兩國經貿合作不斷加強,對兩國的交通物流領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兩國在公路、水路交通和物流方面都建立了合作機制,每年都就共同關心的公路技術、海運、港口和物流等方面問題開展交流活動。
今年8月份,中韓雙方交通主管部門還簽署了《物流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建立了物流合作機制。今后中韓雙方還將加大物流方面的合作、磋商和協調,促成一些共同的措施。為有效支持兩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合作,我認為中韓兩國加強物流領域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中韓兩國在物流行業的合作有著巨大的潛力。兩國交通主管部門應該搭建合作的平臺,共同推進雙方企業、民間組織、協會、科研院所開展交流活動。
中韓日應構建和諧物流網絡
韓國海洋水產部部長 吳巨敦
此次中韓國際物流論壇是與物流相關的專家商討物流合作的論壇。希望通過此次論壇能夠擴大中、韓、日物流方面的合作,東北亞經濟圈發展迅速,在這種經濟增長的要求下,中、韓、日之間構建一個和諧的物流網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各國之間物流市場發展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如果在東北亞經濟圈新的物流市場可以開拓出來,中韓日之間的物流費用將大幅度減少,這可以提高三國的競爭力水平。從長期來看,可以對早日實現東北亞的FTA奠定堅實的基礎,能夠提前實現東北亞經濟共同體。
我想借此機會提議由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提案,這樣不僅在物流領域,在其他各具體的領域也將會進行進一步的討論。然后,中、韓、日三國可以通過共同投資建設物流中心來促進中、韓、日三國的物流協作。我希望能解決物流市場的各個問題,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中、韓、日三國物流市場的水平。
中國交通部部長張春賢能夠參加此次中韓國際物流論壇,就代表本次論壇是一個新的出發點。歐洲的很多專家也參加了論壇,希望此次論壇能夠成為東北亞共同繁榮的起始點。
中韓貿易發展迅猛
韓國經濟新聞社社長 申相民
韓中兩國今年的交易規模與建交第一年相比擴大了12倍,在兩國交流如此頻繁的情況下,韓中兩國新聞界的權威報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韓中國際物流論壇,我感到非常高興。
以韓、中、日為主的東北亞經濟圈成為世界矚目的同時,物流行業的合作成為重要的問題。這次論壇以FTA時代東北亞物流的競爭與合作為主題,討論現代東北亞國際物流市場凸現的經濟體制對于中韓經濟成長的影響問題,對中韓物流合作方案和實際可行性進行分析。由于以中、韓、日為主的東北亞經濟圈正逐漸成為世界物流的中心,中韓間的貿易規模也在急速增長,物流行業的合作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創造開放性市場環境
韓國海洋水產部課長 魚在
中國和韓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每天中韓間的交易額達3億美元,每天有15個中韓間的協作在進行,有1700萬美元的投資在流向中國,有兩萬多家韓國企業在中國。中韓之間有427個航線。對于中韓之間以及所有東北亞地區的物流合作將如何進行有兩點需要介紹:
第一,中國、韓國、日本文化相似,但是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首先語言不同,在物流方面其運營系統也非常不同。從事物流工作的人員,雖然說的是同一個問題,但理解會有所區別。為了在東北亞地區形成強大的物流市場,不僅需要物流方面的合作,創造開放性的物流市場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互相了解對方的物流系統以及制度這是非常關鍵的。為了創造這種開放的物流環境,不僅需要政府部門,還需要企業之間更多的溝通。此次的論壇能夠在實質上形成共同的事業,能夠實際上形成東北亞地區的物流共同市場。希望這一國際物流論壇每年在韓國、日本、中國輪流舉行。
第二是以物流為背景,使亞洲有代表性的物流企業協作進行運營。以集裝箱為標準,30%的物流量在東北亞地區形成,而且今后還會繼續增加,能抓住東北亞物流市場的企業,就等于抓住了世界物流市場。但是到現在為止,沒有代表中韓日三國的全球化的物流公司,所以需要這三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之間以開放性的物流文化為背景,來創造并支援全球化的物流企業。由此,東北亞地區的物流市場才能發展為全世界的物流市場,這三國也通過物流市場取得了巨大的利潤。例如,中國制造出了很多的集裝箱,韓國在IT方面很有優勢,日本有很多優秀的制造企業以及金融系統,如果把這三國的優點整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所以創造世界型的物流企業是非常必要的。
東北亞物流發展應分階段推進
韓國海洋水產開發院院長 李正煥
包括韓、中、日三國的亞洲貿易圈和歐盟、北美貿易圈成為世界三大經濟圈,東北亞三國區域內交易比重從1990年的11%增長到2003年的24%,投資比例也從3%增加到12%。為了東北亞市場的成長,確保中、韓、日三國的利益,應該保證人和貨物的自由流動,在這種情況下,中、韓、日三國的物流協作是必要的。
但東北亞物流發展面臨六個方面的障礙因素。首先,東北亞三國重視域外的物流,而比較忽視域內的物流,這樣導致域內物流體系的發展比較遲緩。第二是物流基礎設施不足,這個雖然在各個國家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東北亞地區的基礎設施還不足。還有過度開發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第三是物流標準化水準差異比較大,這是域內物流效率比較低下以及企業物流成本比較高的原因。第四是東北亞物流體系比較缺乏,其原因是三國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缺乏,其內陸運輸網是間斷的。第五是市場開放不足。第六是信息使用不足,市場的人力資源比較缺乏。
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他們制定相關政策解決存在的問題。歐盟推進運輸政策,對于域內物流市場的障礙因素,積極地進行解決,其物流市場的成長是令人矚目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把各成員國的物流協作作為重要的項目推進,這對物流市場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東北亞物流市場的構建應該分階段地進行,但是最主要的是應該消除阻礙物流協作的因素,政策目標主要是海運共同市場的形成,航空運輸網的構建等。
通過物流協作規范港口建設
中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 劉大成
應該看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優先選擇,在東北亞區域中,特別是中韓兩國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目前起到了核心的推動作用。這源于中韓兩國對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需求。作為中國,東北亞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地區。2004年,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內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4.4%,東北亞各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韓國政府和企業更是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期望通過東北亞的合作,重點促進基礎設施的擴充和國際物流體系的改善,吸引中國企業的進入,實現物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區域內的貿易性資源流動是東北亞區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由東北亞19.3%的內貿額比例可以看出:巨大的貿易額增長潛力依賴于區域內物流業的合作和協調,區域內物流的發展與物流成本的控制則依賴于國際化的區域物流中心。基于物流中心組鏈的協同物流體系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將成為真正的“第三利潤源”,中、韓、日地緣優勢可以通過物流系統的協調得以實現。
在東北亞地區,中、日、韓環繞渤海、黃海,其間貿易性資源流動85%的貨運量要通過港口來實現,因此港口科學有序的規劃與建設管理將成為東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動因。與此同時,由于各港口出現的同質化(如上海、釜山、東京等港口),使得國家間各港口、國家內部各港口的重復建設與競爭也日趨激烈。只有通過物流業的有效合作,尤其是國際物流中心的建設,來保證港口的良性發展。
建立統一機制是必要的
日本日通綜合研究所專務 鹽田英成
在日本公司中,物流業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日本公司來說,希望獲得的服務能夠更加廉價和迅捷,更具可靠性和準時,并且還要有連貫性和多樣性。這樣一種高質量的服務是日本公司希望得到的,所以這對日本的物流公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能夠成為一個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特別是在國際交通領域,他們希望得到更出色的服務。
但國際物流服務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來自歐洲和美國的主要航線對于港口的需求在下降;第二是港口的使用費非常高;第三是集裝箱在港口的滯留時間在增長;第四是出港和進港的手續非常復雜;第五是在進行硬件的維護方面有一些能力不足,比如說對于集裝箱的終端和物流基地都有所欠缺。最后一個問題是缺乏一種先進的和多樣的物流化服務。在調查問卷中顯示了一些日本物流業的數據,日本在東亞和北美的港口需求在下降,從1988年的89%降到2004年的49%。另外在日本處理集裝箱的費用要比韓國的釜山港和其他的港口高,同時集裝箱的滯港時間日本比新加坡港和美國的港口都要長,等等。最近這種情況得到了改善,因為我們引入了一個單一窗口的機制來改善物流服務。
對于中日韓三國在物流方面的合作,以及國際交通方面的合作,應該注意五個方面問題。第一是國際港口的職能,第二是物流基地的建立和維護,第三是信息體系的建立,第四是建立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數據庫,第五是物流業雇員的培訓。
在各國之間建立這樣一種統一的物流基地和物流網絡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目前在這方面已經建立了聯合研究的有關機構,但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