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經濟領域的這些難題,促進經濟向“又好又快”方向發
展?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必須解決好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消費不足、投資增長快”,二是“內需增長慢、外貿有依賴”,三是“公共物品價格上漲要比百姓收入增長快”。
加緊啟動消費需求,控制投資增長過快
全國政協委員陳清泰帶來一組數據:我國居民消費率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6年的約37%,而資本形成總額由2000年的36.4%提升到2005年的43.4%。
陳清泰說,剛剛過去的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仍處于24%的高位;前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9.9%,而消費僅為35.7%,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51.1%,為歷史最低水平。
他認為,消費增長持續落后于GDP增長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消費需求增長慢于生產能力的提高,導致消費品生產能力過剩,并間接傳導到原材料、基礎產業方面,導致普遍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偏冷。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說,就消費自身而言,是結構性不足,主要是農村地區消費不足、低收入階層消費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彭釗說,中國有2億多的農民從事第二產業,而他們的月工資是平均800元,并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沒有明顯增長,這大大影響了這一群體消費潛力的釋放。
全國人大代表厲無畏建議,中央應繼續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包括控制產能過剩和高消耗、污染重行業的發展,提高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準入標準等,并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包括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改善消費環境等。
加快推動內需增長,防止外貿過分依賴
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指出,70%的外貿依存度,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是非常危險的。外貿順差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產能過剩而內需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據他分析,國內消費增長遲緩,內需不足帶來的產能過剩目前尚未完全爆發,是因為被我們高速增長的出口消化了,過度依賴外貿,會帶來經濟增長不穩定的風險。此外,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外貿順差進一步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吳敬璉指出,到去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已超過1萬億美元,這使得國家形成了大量的外匯占款,導致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直接影響了宏觀調控的發揮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紀寶成說,對外部需求依賴過多,也不利于協調與他國的貿易關系。其危害表現為:一方面在國際談判中議價能力比較弱,受制于人;同時受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比較大。另一方面導致國內資源廉價外流,比如將土地價格壓低,將工人的工資水平壓低等。
林毅夫指出,在產品相對過剩時代,消費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
公共物品漲價過快,政府服務有待改進
“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價格近年來瘋漲,房屋、醫療、教育等物品和服務的漲幅超過了老百姓的工資漲幅,老百姓本身錢就少,由于沒有社會保障,就更舍不得花錢。”全國政協委員靳輝明說,“我國居民儲蓄量一直上漲,就是因為人們只能自己給自己保障,不敢消費。”
世界銀行調查顯示,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均GDP接近并超過1000美元以后,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應占到GDP的5%。然而建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5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2.98%和3.07%。
全國政協委員靳輝明說,基礎設施投資欠賬與近年來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不協調,住房、教育、醫療等屬于社會發展領域的公共資源相對短缺,廣大居民將為此付出越來越高的代價。
全國人大代表楊才壽說,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堅持擴大內需方針,重點擴大消費需求。我認為,除了提高農民工和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還應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調控房屋、醫療、教育作為公共物品部分的價格上漲幅度,緩解百姓的后顧之憂。
還有的代表、委員指出,當前阻礙消費的機制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與消費增長緩慢有關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投資不足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并有望成為今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