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案例:家樂福事件
2007-3-12 17:0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家樂福在本土化上頗費一番功夫,選址、進貨等方面都考慮到中國人的需求。2004年夏天,家樂福卻很不適應周圍的環境。
6月中旬,不能承受收費之重。洽洽、阿明、正林等11家知名炒貨品牌組成“炒貨聯盟”,通過炒貨行業協會在上海與家樂福對峙。很快,造紙業推波助瀾,將家樂福置于尷尬境地。然后,家樂福低價攪局,惹惱春蘭空調,后者揚言要給家樂福以5萬元重罰。
如果是想草船借箭,家樂福心滿意足。眾多矛盾瞬間爆發,家樂福與供貨商在“通路費”問題上狹路相逢,在市場和利潤上進行博弈。
家樂福并沒有采取積極行動,它“一如既往地在維護自己高高在上的尊嚴”。此情此景下,這未免太不合時宜。其實,在傳統上,家樂福就輕視政府公關,忽視和傳媒的關系。
家樂福一味強調,“應該用事實說話,大家可以來家樂福看看,我們的貨架是滿的”。態度生硬,一再推卸責任,并開始挑“敵方”的毛病。一時,國內數百家媒體對家樂福一致“聲討”。
其實,即便從自身利益出發,家樂福的態度也應當有所緩和。這家全球第二大的零售集團已在全國二十幾個大城市開設近60家分店,成為在華銷售額最高的外資零售企業。據此,有人告誡地說,天堂向左,家樂福向右。
進入2005年以來,跨國公司麻煩不斷。涉及亨氏、麥當勞、肯德基、寶潔SK-Ⅱ等等國際大品牌。其中,有些反應令人大跌眼鏡,亨氏一開始竭力隱瞞真相,被揭露后被動地回收產品。寶潔則將事件定性為“惡意炒作”與“動機不純”,并反擊消費者的投訴。
專家認為,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問題構成危機事件,而對危機事件管理不當、導致對企業或品牌造成傷害,已經成為阻礙跨國企業在中國繼續迅猛發展的絆腳石。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