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比發達國家高出了10個百分點左右。為降低這一比率,山東通過搭建專業化的國際交易平臺,整合運力資源,加快信息交換和實物流轉速度,使企業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促進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從過去的一次性進貨年初用到年尾,到現在的隨用隨買,濰坊市蘭天紡織公司一年的倉儲費用就減少了數百萬元。讓他們實現這一轉變的就是山東在青島保稅區建起的棉花國際交易中心。作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基地之一,山東每年都要從國際市場采購100多萬噸的棉花,但由于沒有即時交易平臺,加大了企業交易成本。為此,2005年,青島保稅區依托臨港和政策優勢建設了華東地區第一家網上棉花交易平臺,同時還與世界知名棉花公司建立合作代理關系,現在,企業只需輕點鼠標即可在網上實現跨國交易。濰坊蘭天紡織公司采購部主任馬林:“原來我們需要的棉花原料,得提前一個多月和國外接洽訂貨,品質也沒法保證。現在我們大概三五天就能拿到貨,品質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現代化的交易方式和通關出港的快速便捷使這個平臺迅速集聚了人氣,現在已經有453家企業成為交易中心的會員,2006年,在保稅區倉儲中心和物流分撥中心交易的棉花達到25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1.5倍。
青島保稅區市場辦公室主任王建強:“原來單個的中小企業,因為采購的棉花量相對較少,國際上的棉花巨頭有時候連談都不和你談,更沒辦法去壓價,現在我們這個市場把所有的企業聯合起來,這樣就具備了和國際上大的供貨商討價還價的能力。”
據粗略估算,1噸進口棉由此就可以減少采購成本和物流費用200多元,一年下來整個棉花交易市場可以為企業省下將近5000萬元的成本。按照這一模式,青島保稅區又連續建立起了首家以美元掛牌交易的國際橡膠交易市場和國內唯一一家礦產礦權交易市場。
青島保稅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王懷岳:“下一步,我們還將再建設象紙漿、大豆、鋼材等一批專業化的國際交易平臺,繼續放大保稅區的政策帶動效應,最終目標是能夠影響國際市場價格的形成,取得國際定價權,讓更多的國內企業受益。”
圍繞著國際化交易平臺建設,山東還對24處沿海港口進行了全面整合,在全省大小67個物流園區的周圍,建設了490多個等級貨運站。區港的聯動發展和港口資源的優化調整,使全省貨物流轉的速度大幅提升。據測算,山東進出口企業僅海上運輸時間就比過去節省10天以上,平均節約海運成本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