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向精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制造商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紛紛采用多樣少量的生產方式,相應地,高頻、少量的配送方式也隨之產生。國內大多數企業都面臨物流成本上升、投資物流現代化能力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等物流問題。面對上述種種因素,今后流通業將向"專業化分工重效率"、"同業或異業合作重互補"、"聚集合作經營重綜效"等三大趨勢發展。因此,如何整合社會資源以提升物流作業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為目前商業自動化目標中最關鍵的話題之一。
共同配送是經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優化出的一種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采用較廣泛、影響面較大的一種先進的物流方式。它對提高物流動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義。
共同配送的作用與實施難點 共同配送理念的實現,從微觀角度而言,企業可以得到以下幾方面的好處:達到配送作業的經濟規模,提高流作業的效率,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不需投入大量資金、設備、土地、人力等,可以省企業的資源;企業可以集中精力經營核算心業務(COREBUSINESS),促進企業的成長與擴散;擴大市場范圍,消除原有封閉性的銷售網絡,共建共存共榮的環境。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實現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處:減少社會車流總量,減少鬧市卸貨妨礙交通的現象,改善交通運輸狀況;通過集中化處理,有效提高車輛的裝載率,節省物流處理空間和人力資源,提升商業物流環境進而改善整體社會生活品質。 總而言之,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金錢、時間等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提高服務),還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并取得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
共同配送是物流配送發展的總體趨勢,當然,共同配送涉及很多具體的細節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困難點。首先,各業種經營的商品不同,有日用百貨、食品、酒類飲料、藥品、服裝乃至廚房用品、衛生潔具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不同的商品特點不同,對配送的要求也不一樣,共同配送存在一定的難度。其次,各企業的規模、商圈、客戶、經營意識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往往很難協調一致。還有費用的分攤、泄露商業機密的擔憂,等等。
政府在推動配送共同化進程中應采取的措施 近年來流通業者紛紛朝水平、垂直、同業、異業等方向整合,有的是渠道共配整合,有的是產品共整合。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讓業者之間建立共識,輔導其建立高效的共同配送體系,以落實商業自動化的整體效應,是現階段推行共同配送的首要任務。在商業自動化即將進入整合階段的關鍵時期,探討現行法律法規,擬訂具體獎勵辦法,推動相關企業向建立共同配送體系的方向努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說來,政府在推動配送共同化進程中應采取的措施如下:加強觀念宣傳及技術輔導。成立共同配送技術輔導專門機構,選取幾個典型企業,建立共同配送示范體系,以點帶面,發揮示范作用。此外加強相關法令的修改與制訂。重新審視并修改現行的有關土地取得的法律法規,在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措施,以降低個企業的土地取得成本;加快物流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一個統一、科學、規范的標準體系。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促進共同配送體系的發展;落實交通法規的執行,以改善交通及停車狀況,并改進道路,人行道的相關規范,加速道路工程的建設。
我國物流配送發展的狀況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管理體制混亂,機構多元化:
原物資部、原商業部、對外經貿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其他各部(煤炭部、林業部等等)均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領導。這種分散的多元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發揮,規模經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設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嚴重。
近年來,隨著連鎖商業的發展,配送中心的建設受到重視,特別是連鎖企業自建配送中心的積極性很高。目前全國有700多家連鎖公司,較大型的連鎖公司已在建設自己的配送中心,一些店鋪數量少、規模不大的小型連鎖企業也的籌建配送中心,以期實現100%的商品由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而一個功能完善的社會化的配送中心的投資相當巨大,配送量過小必然造成負債過多、回收期長,反過來又影響連鎖企業的發展;同時,社會上又有相當數量的倉庫、車輛等設施在閑置,形成了投資上的重復、浪費。據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種類型的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其中又以上海和廣東數量最多。此外,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許多企業在我國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根據掌握的資料,我們的對目前國內物流配送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它們大都跨越了簡單送貨上門的階段,基本上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物流配送,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在經營中存在著種種弊端和問題。令人可喜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認識到這些問題,正從宏觀調控上好轉力引導我國物流配送業朝著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的新型物流配送方向發展, 一些的識的政府官員、企業界、理論界人士也在共同進行著這方面的探討,并已開始實踐。
來源:ALL56
共同配送--物流發展的新趨勢
--------------------------------------------------------------------------------
【 打印本稿 】 【 進入論壇 】 【 關閉本窗 】 (2007-02-16)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向精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制造商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紛紛采用多樣少量的生產方式,相應地,高頻、少量的配送方式也隨之產生。國內大多數企業都面臨物流成本上升、投資物流現代化能力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等物流問題。面對上述種種因素,今后流通業將向"專業化分工重效率"、"同業或異業合作重互補"、"聚集合作經營重綜效"等三大趨勢發展。因此,如何整合社會資源以提升物流作業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為目前商業自動化目標中最關鍵的話題之一。
共同配送是經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優化出的一種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采用較廣泛、影響面較大的一種先進的物流方式。它對提高物流動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義。
共同配送的作用與實施難點 共同配送理念的實現,從微觀角度而言,企業可以得到以下幾方面的好處:達到配送作業的經濟規模,提高流作業的效率,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不需投入大量資金、設備、土地、人力等,可以省企業的資源;企業可以集中精力經營核算心業務(COREBUSINESS),促進企業的成長與擴散;擴大市場范圍,消除原有封閉性的銷售網絡,共建共存共榮的環境。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實現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處:減少社會車流總量,減少鬧市卸貨妨礙交通的現象,改善交通運輸狀況;通過集中化處理,有效提高車輛的裝載率,節省物流處理空間和人力資源,提升商業物流環境進而改善整體社會生活品質。 總而言之,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金錢、時間等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提高服務),還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并取得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
共同配送是物流配送發展的總體趨勢,當然,共同配送涉及很多具體的細節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困難點。首先,各業種經營的商品不同,有日用百貨、食品、酒類飲料、藥品、服裝乃至廚房用品、衛生潔具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不同的商品特點不同,對配送的要求也不一樣,共同配送存在一定的難度。其次,各企業的規模、商圈、客戶、經營意識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往往很難協調一致。還有費用的分攤、泄露商業機密的擔憂,等等。
政府在推動配送共同化進程中應采取的措施 近年來流通業者紛紛朝水平、垂直、同業、異業等方向整合,有的是渠道共配整合,有的是產品共整合。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讓業者之間建立共識,輔導其建立高效的共同配送體系,以落實商業自動化的整體效應,是現階段推行共同配送的首要任務。在商業自動化即將進入整合階段的關鍵時期,探討現行法律法規,擬訂具體獎勵辦法,推動相關企業向建立共同配送體系的方向努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說來,政府在推動配送共同化進程中應采取的措施如下:加強觀念宣傳及技術輔導。成立共同配送技術輔導專門機構,選取幾個典型企業,建立共同配送示范體系,以點帶面,發揮示范作用。此外加強相關法令的修改與制訂。重新審視并修改現行的有關土地取得的法律法規,在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措施,以降低個企業的土地取得成本;加快物流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一個統一、科學、規范的標準體系。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促進共同配送體系的發展;落實交通法規的執行,以改善交通及停車狀況,并改進道路,人行道的相關規范,加速道路工程的建設。
我國物流配送發展的狀況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管理體制混亂,機構多元化:
原物資部、原商業部、對外經貿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其他各部(煤炭部、林業部等等)均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領導。這種分散的多元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發揮,規模經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設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嚴重。
近年來,隨著連鎖商業的發展,配送中心的建設受到重視,特別是連鎖企業自建配送中心的積極性很高。目前全國有700多家連鎖公司,較大型的連鎖公司已在建設自己的配送中心,一些店鋪數量少、規模不大的小型連鎖企業也的籌建配送中心,以期實現100%的商品由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而一個功能完善的社會化的配送中心的投資相當巨大,配送量過小必然造成負債過多、回收期長,反過來又影響連鎖企業的發展;同時,社會上又有相當數量的倉庫、車輛等設施在閑置,形成了投資上的重復、浪費。據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種類型的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其中又以上海和廣東數量最多。此外,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許多企業在我國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根據掌握的資料,我們的對目前國內物流配送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它們大都跨越了簡單送貨上門的階段,基本上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物流配送,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在經營中存在著種種弊端和問題。令人可喜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認識到這些問題,正從宏觀調控上好轉力引導我國物流配送業朝著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的新型物流配送方向發展, 一些的識的政府官員、企業界、理論界人士也在共同進行著這方面的探討,并已開始實踐。
上一篇:EMS:借信息化再崛起
下一篇:配貨詐騙犯罪的現狀及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