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今天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的高速公路通行費比發達國家的還要高。與中國車主的收入比較,這個費率則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建議考慮實施全國范圍的統一收費政策。(《中國新聞網》)
在窮地方卻收著最貴的費用,實在令人費解。世行將此歸結于中國高速公路特有的建設模式,即政府投資比例過小,貸款過大,以至于高速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內貸款和其它形式的舉債,而中央政府僅占投資份額的15%左右。這樣的融資方式,其必然結果是,高速公路的公共性變得無足輕重,營利性則成為主色調。于是乎,作為國家基礎設施的“公路”,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口號之下“理所當然”地變成“私路”,公共資源也在政策默許之下成為某些部門和私人爭相開采的金山。但是在美國,高速公路完全由國家稅收來建設和維護,國民上高速根本就沒有收費還貸一說,西歐諸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維護靠以特許權經營通行稅的形式來支撐,通行稅的征收和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一律由政府統一控制。
“資金饑渴癥”造成的“以路還貸”固然是中國路政的一大積弊,但是,這還不是中國高速公路高收費的惟一原因。
除了“以路還貸”外,中國公路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即“以路養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樣的口號在目前國家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或許還能為老百姓所理解,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收費站根本就是個“無底洞”,它的收費沒有期限、沒有盡頭,不僅“超期服役”,而且發展到“收費不還貸”。去年,《南方日報》就曾披露,廣東省河源市江面收費站的一個貸款建設的路橋項目,一年收費649萬元,卻只還貸31萬元,預計全部還完要756年。剩下的錢哪里去了?大都拿去支付路政管理部門和收費站員工高得離譜的薪水和福利了。
此外,高速公路還要為腐敗支付高額的意外成本。既然高速公路的建設動輒數十億,無疑會被各路貪官視為“搖錢樹”。一直以來,高速公路都是腐敗的“重災區”,大案要案的集中地,根據2004年的一個統計數據,先后有包括河南、江蘇等省在內的13個交通廳長栽在了高速公路上。
最后,公共財政體制滯后所引發的制度成本同樣不容忽視。我國的公共財政體制歷來都是政府大包大攬,公眾和政府形成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比如,哪條路要還貸?還貸比例是多少?要還多久?還貸方式如何?怎么收費?等等,這些本應讓公眾知道的問題,公眾一無所知。缺乏監督,沒有限制,無疑成為縱容“亂收費”和腐敗的最大原因。
要破除這個亂局,從投資主體到經營主體,從融資模式到立法監督,都需要徹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