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船舶選型需適度
2007-12-28 17: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0噸、4000噸、7000噸,長江上游干線航行船舶越來越大,對此,有人叫好,有人擔憂。長江上游干線到底能行多大的船?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長江黃金水道航道條件逐步改善,大噸位船舶越來越多,5000噸級標準船型早已現身長江上游干線航道。記者日前了解到,更大噸位的7000噸級船舶已在長江上游干線營運。面對長江上游干線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業內人士在欣喜之余也產生疑問,長江上游干線航道能否滿足5000噸級以上船舶安全營運的要求?
越大效益越好?
早在2003年7月,交通部就正式啟動了川江及三峽庫區船型標準化工程,公布了《川江及三峽庫區運輸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5000噸級船型成為交通部最晚推出的長江上游最大噸級標準船型。
看到5000噸級船舶帶來的高效益后,船公司把眼光投向了更大船型。記者了解到,長江上游不少船公司已打造并營運7000噸級船舶。船公司算了這樣一筆賬:2500噸級、4300噸級、7200噸級的3種船型以重慶到鎮江航線為例,上下往返為一個航次,其里程為4188公里,平均運價為60元/噸。2500噸級船舶航次耗油為20噸,配員9人,每月支付工資1.8萬元;4300噸級船舶航次耗油為28噸,配員12人,每月支付工資2.2萬元;7200噸級船舶航次耗油為36噸,配員15人,每月支付工資3萬元。經過計算,7200噸級船舶運輸收入為73.2萬元,4300噸級船舶為43.8萬元,而2500噸級船舶只有24萬元。
航道、碼頭、船閘標準已定
超5000噸級船舶的出現,體現了船公司對長江航運未來發展的信心,但業內人士對此產生疑慮——長江上游能否承受5000噸級以上,甚至7000噸級船舶安全航行?
根據長江干線各段的不同特點,交通部提出了“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的長江干線治理思路,并制定了《長江干線航道發展規劃》,即到2020年前,長江干線航道水富至宜賓河段,將由目前的1.8米水深提升到2.7米,全年可通航由1000噸級駁船組成的船隊;城陵磯至武漢河段,提升到3.7米,可通航由3500噸油駁組成的萬噸級船隊和3000噸級海船。由此可見,即使按照2020年發展規劃,長江中上游干線航道也難以滿足超5000噸級船舶航行的要求,更不要說在枯水期,長江航道水深將大打折扣。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長江上游大船靠小碼頭的情況十分普遍,長江上游干線由于岸線等客觀條件限制,甚至沒有可供5000噸級以上船舶停泊的錨地和碼頭。即使是長江上游最大的碼頭重慶港寸灘碼頭,其設計標準也只有3000噸級。
除了航道和碼頭,長江行船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船閘。按照《內河通航標準》,內河船閘閘口水深應為1.6倍船舶吃水,也就是說,三峽船閘閘口水深維持5米左右時,超過3.3米吃水的船舶就不能過了。
經濟效益必須與安全性結合
“船舶尺度、吃水等標準應留出現行標準儲備量。一旦船舶在航道內擱淺,甚至引起滯航,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與大噸位船舶的經濟效益相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12月3日,在長江上游干線船舶大型化座談會上,來自交通部,重慶、湖北兩省市的行業主管部門,航運企業,科研院所等代表就長江上游干線船舶大型化問題進行探討時,長江航道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船公司考慮到單位能耗和人員成本,都希望船舶越大越好,這本無可厚非。但追求經濟效益不能以犧牲安全儲備量為代價,要處理好效益最大化和安全值之間的關系。沒有安全,也就沒有效益。”交通部水運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于這些觀點,長航集團、民生輪船有限公司等航運企業也表示了贊同和理解。
采訪中記者感到,船舶大型化是長江航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大型化的標準應進行科學界定,不考慮航道、船閘等因素,盲目發展大型化船舶可能引起一系列問題。因此,業內不少專家呼吁,應結合長江上中下游不同航道特點進行經濟成本預算,確定合理的船舶噸位,船舶“尺度”要與航道尺度、船閘、橋梁等相匹配,促進長江水運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