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
2007-12-25 14: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商品,糧食流通連接農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糧食物流設施是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山多地少,歷史上糧食一直無法自給,長期依靠省外調入,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三缺糧大省。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海峽西岸經濟發展,人口、工業和城市化用地增加,糧食缺口量及調入量仍將繼續擴大。發展糧食現代物流,加強糧食現代物流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對于實現全省糧食供求平衡,促進糧食產業持續、穩步、協調發展,提高主銷區抗風險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可持續地保障全省糧食安全,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06)16號)和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的統一部署,及省政府關于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有關要求,為指導今后十年全省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制訂本規劃。
規劃期限為2006--2015年。
一、現狀和趨勢
(一)糧食物流設施建設取得的成就
1998年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福建緊緊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充分發揮深水岸線和港口資源優勢、對臺對外貿易優勢、民營經濟優勢和糧食市場空間優勢,堅持糧食綜合供給能力建設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齊頭并進,使我省的糧食物流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初步具備了發展糧食現代物流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1、糧食接卸港以及集疏運網絡逐漸完善。全省擁有3324公里大陸岸線資源,居全國第二。規劃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10.9公里,已經形成以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為主的沿海港口群,2005年全省沿海各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98億噸。目前進行糧食物流接卸中轉的港口較多,主要是廈門港東渡港區、招銀港區、湄洲灣秀嶼港區和泉州石井港區。其中福州港松下港區和廈門港招銀港區分別在建一個7萬噸級和5萬噸級兼靠7萬噸級的糧食專用碼頭,東渡和秀嶼分別有一個可供糧食物流使用的5萬噸級和3.5萬噸級散雜貨碼頭,具備一定的糧食接卸中轉能力。
陸路集疏運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全省各主要城市之間已經形成“四小時交通圈”,高速公路里程達1210公里,建成17個二級以上公路進出省通道和4個鐵路進出省通道,鐵路正線里程達1630公里,為全省糧食調入及港口接卸糧食集疏運提供了有力支撐。據調查和統計分析,目前調入我省的糧食,水路運輸方式約占54.4%,鐵路運輸方式約占45.6%,形成跨省鐵路水路為主、省內公路為主的多樣化糧食調運方式。
2、糧食倉儲設施改善較大。1998年以來,以國債資金為主導,全省建設國家儲備糧庫10個,建成倉容112.66萬噸;以省級投資為主,新擴建省級儲備糧庫10個,有效倉容30.5萬噸。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含中儲糧)糧庫(站)655個,有效倉容427.36萬噸;具有鐵路專用線的庫點13個;有專用碼頭的庫點6個,總噸位1萬噸。經過不斷整合和新建,省內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儲備體系。但由于福建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太多,總體上有效倉容不足、設施落后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
3、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已經形成。糧食批發市場已成為全省傳統糧食物流公共服務運作的主要平臺。目前我省已有大小批發市場20個,吸納聯接糧行米市和經銷商200多家,年糧食批發交易量約340萬噸,占全省糧食年流通總量25%左右。其中具較強交易、批發、集散能力的專業批發市場,有南安官橋、福州、漳州浦口3個,年糧食場內實物交易量分別達80萬噸、80萬噸、50萬噸,已成為全省現實糧食物流鏈上的重要環節和有效載體。
4、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形成亮點。目前全省有較大規模糧油加工企業20家左右,年糧加工能力近500萬噸。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這些加工企業主要從事食用油、面粉、大米、飼料等加工,其中少數幾家大型民營、合資企業具備散糧接卸條件,人糧作業效率高,降低裝卸費用明顯,代表著省內糧食現代物流的一種發展模式。
5、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起步。在全省糧食流通經營管理中,網絡信息技術在一些企業初步得到應用。近些年,在“數字福建”建設中,電子政務系統、省儲備糧信息管理系統、軍糧網絡系統等開通使用,南安官橋、福州等主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及電子商務工程開始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為糧食物流發展打下了應用基礎,但總體上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仍較落后。
(二)面臨的突出問題
1、跨省糧食流通受運力“瓶頸”限制,水路運輸比例偏低。受福建鐵路網運力“瓶頸”限制,同時受專用線和車站貨位倉庫不足的限制,鐵運集中到貨,出貨不及時等問題突出,限制了入閩鐵路糧食運量的進一步提高。目前全省未形成具有突出優勢的糧食接卸專業化碼頭泊位,水運價格及港口接卸收費偏高,“北糧南運”等海上運量難以進一步提高。造成全省糧食運輸通道不暢,成本偏高,影響了銷區訂購合同兌現和市場糧食穩定供應。
2、物流設施未成系統,結構失調,功能缺失。省級和地方糧食倉儲設施“小、散、低”的問題突出,平均每個庫點倉容僅0.6萬噸,其中相當一部分已不適應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要求;倉儲設施布局及倉型結構不合理,沿海銷區倉容不足,圓筒倉型匱乏,平房倉和樓房倉比例分別高達78.9%和18.8%,機械化程度低,不能適應“四散化”作業的需要;糧庫管理體制分割,資源難以有效配置,福建中央儲備糧庫總倉容112.66萬噸,其中26萬噸的淺圓倉和立筒倉也基本儲滿糧食,無法用于中轉,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3、糧食物流節點中轉設施落后、不配套,缺乏應對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盡管目前在閩各級儲備糧庫存數量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但是一些重要港口、鐵路站段和大型儲備糧庫糧食中轉設施不足,糧食快速接卸中轉能力嚴重不足,散糧運輸工具發展落后。在市場異常波動情況下,短期過多的糧食擠占進省鐵路運輸,北糧南運困難,到港、到站又難以接卸,省內儲備糧調動則缺乏配套的發放、加工、運輸設施,影響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和對保證糧食安全作用的發揮。
4、糧食流通仍以傳統的包糧運輸方式為主,成本高,損耗大。全省散糧車皮空缺,僅漳州、廈門兩地各有一家民營汽車公司承運少量集裝箱散糧,少數幾個國家糧庫配置了散糧裝卸車設施。省級以下儲備庫實際存放散糧比重小,包糧存儲費用較大。目前全省包糧流通量占總流通量的85%左右,福建“四散化”流通比例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沿海地區屬于較落后地區之一。
5、糧食物流檢測標準化及信息化程度低。一是沒有運輸信息管理系統、公共信息交換和電子商務平臺;二是缺乏糧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及技術標準;三是主要企業、批發市場未與全國糧食批發市場及交易所信息系統聯網;四是糧食接卸、運輸環節缺少適時檢測控制。目前企業零星、無序的運輸需要不能形成規模化和規律性需求,運輸效率低;企業經營和作業的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和共享,關系糧食供應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建立聯網,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及時、有效、全面地從企業獲取與決策相關的信息。
(三)糧食產需平衡現狀及趨勢
1、糧食總產量減少,自給率持續下降。受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及種植業結構、非農占地增加等影響,全省糧食總產量將繼續呈減少趨勢。近三年福建糧食產量占消費量的比重已低于50%,2005年,全省糧食自給率降至48%左右,商品率在28%左右。
2、糧食消費需求緩慢增長,品種結構漸趨穩定。“十五”期間,全省糧食需求量增長呈明顯放緩態勢。全社會年糧食消費量大致在1400—1500萬噸之間。糧食總產量在700—820萬噸之間,缺口在700--850萬噸之間。同時,省內糧食消費結構變化進入相對穩定期,居民消費“非糧”食物穩步增長。對稻谷產需矛盾有所緩解。目前全省糧食消費品種稻谷約占58%,小麥約占10%,玉米約占16%,大豆、薯類等雜糧約占16%。
3、糧食缺口長期依靠省外調入彌補,凈調入量逐年增加。據有關部門統計,2003年全省凈調人糧食約760萬噸,2004年約804萬噸,2005年約848萬噸。近幾年,福建省已成為繼廣東、浙江之后的第三缺糧大省。據有關研究預測,今后十年,我省年糧食消費量會上升至1600—1800萬噸,需從東北、江淮等國內糧食主產區和國外產地調入,彌補省內日益擴大的糧食缺口。
二、指導思想和堅持原則
(一)指導思想
圍繞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引導作用,通過不斷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創新體制、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提升功能、提高效率,抓住國家“北糧南運”大通道建設的機遇,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將福建作為“北糧南運”及東南沿海糧食進出口的主要接卸口之一,著力建設海峽西岸糧食現代物流中心,為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和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
(二)堅持原則
1、政府規劃,市場運作。經省政府同意,省發展改革委、糧食局編制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并與國家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及各通道建設規劃相銜接,以規劃引導企業投資方向,避免重復建設。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主要通過市場運作,政府鼓勵不同所有制、不同運營方式企業之間的合理競爭,充分發揮多種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國家及省級政府只對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設施項目以及規劃列入的全國性、區域性引導示范項目建設進行扶持。
2、統籌協調,形成系統。要按照糧食物流系統化、規模化的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在糧食的收購、運輸、加工、倉儲、批發、配送等環節及省內外糧食的流入和流出地區之間形成對接,在專用碼頭、專用線、中轉庫、加工廠、裝卸設施、運輸工具等方面實現配套,對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進行銜接,注重糧食物流鏈系統各環節的無縫化連接,形成主要物流通道,降低儲運成本,發揮整體效益。
3、整合資源,壯大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糧食流通設施,特別是糧食批發市場和國家儲備糧庫的中轉儲運設施,通過實施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充分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整合和重組不同所有制和各類經營主體的物流設施、基本功能及業務資源,推進傳統物流企業轉型,打破地區壁壘和行業分割,促進倉儲碼頭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改革,培育、扶持和壯大一批大型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糧食物流骨干企業。
4、突出重點,持續發展。要根據省內外糧食生產的布局和入閩糧食的流量、流向和流入方式,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充分考慮實施項目當期建設的可靠性、中期擴建的連續性和遠期發展的靈活性。規劃第一階段首先配合國家“北糧南運”的通道建設,結合東南沿海糧食進口,對糧食入閩主要通道口和集疏運重要物流節點項目進行重點建設;規劃第二階段解決糧食物流現代化整體推進問題,重點以省內糧食產業聚集區的物流服務設施功能提升和配套完善為主。
5、技術先進,注重效益。要結合福建省情和糧情,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成熟的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的項目和技術。要著眼于減少流通環節,縮短流通時間,降低糧食損耗,統一技術標準,降低流通成本,使規劃項目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建設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建設目標
在規劃期內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和水公鐵交通樞紐,基本建成引糧入閩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糧食物流節點,重點建設若干節點上的糧食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大型糧油配送中心,初步建立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實現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和整個流通環節的無縫化連接,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確保全省糧食安全。到2010年,全省散糧流通比例由現在的15%左右提高到30%,其中水路入閩通道散糧流通比例達到50%,基本實現“北糧南運”海運入閩通道口及東南沿海進口糧食“四散化”目標;到2015年,全省散糧流通比例達到50%以上,其中水路入閩通道散糧流通比例達到80%,初步實現福建跨省區和省內區間的“四散化”、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糧食現代物流體系目標。
(二)主要任務
1、建設跨省和省內主要糧食物流通道。重點建設糧食水路入閩通道、鐵路入閩通道和省內連接重要港區、糧食批發市場的鐵路、公路跨區域疏運通道,形成幾個規模化、大型化、專業化的糧食接卸口碼頭泊位,提高入閩水運份額。
2、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在主要糧食批發市場的中轉集散地、糧食加工產業聚集區、主要糧食物流通道接卸口及進出口港口等關鍵節點,增建或改造糧食快速中轉倉容和裝卸設施,促進形成聚集度高、供應能力強的糧食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糧油配送中心等,建成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
3、發展散糧運輸方式。以水路、公路聯運為突破口,發展散糧多式聯運,完善港口、鐵路、骨干中轉儲備糧庫、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的相關接卸配套設施,逐步推廣散糧集裝箱、散糧汽車、散糧船舶運輸方式。在主要物流集疏運通道和區域性物流節點上實現無縫化的糧食運輸方式。
4、建立省級糧食應急調控體系。選擇重要的糧食物流節點建設項目,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培育專業糧食物流或第三方物流企業,并以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為依托,沿主要進出省糧食物流通道,建立從糧食主產區到沿海主銷區的暢通、快速、高效糧食物流供應鏈,以提高緊急狀態下全省應對糧食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
5、提高糧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糧食物流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糧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建立省級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與全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聯網,實現糧食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糧食物流設施的網絡和系統效益。
6、推廣和應用國家糧食物流標準體系。跟蹤國家糧食物流標準體系,加快糧食物流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實現糧食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交換、品質檢測、商品編碼、市場交易的標準化。
四、總體布局
(一)全省糧食流量分布
全省糧食物流的流量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商品糧的市場流通,二是各級儲備糧的收儲和輪換,三是糧食的進口。根據對近幾年來全省糧食流量、流向情況統計,目前全省年糧食總流通量約為1560萬噸,其中跨省(含進口及部分轉省外,下同)糧食流通量約1100萬噸,省內流通量約460萬噸。預計到2010年,全省年糧食總流通量約為1800萬噸,其中跨省流通量約為1300萬噸,省內流通量約為500萬噸;預計到2015年,全省年糧食總流通量約為2000萬噸,其中跨省流通量約為1400萬噸,省內流通量約為600萬噸。根據2005年全省糧食流通的現狀及今后省內外糧食‘生產和消費的變化,今后省內糧食流通的地區分布格局為:
1、糧食流入區將擴大流入量。2005年凈流入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有福州、泉州、廈門、漳州等四個設區市,是全省的糧食主要流入區;凈流入量在60—100萬噸之間的有莆田、龍巖兩個設區市;凈流入量在50萬噸以內的為寧德市。其中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五個沿海設區市的流入量約占全省流入總量的80%以上,是全省主要的糧食消費、加工和中轉集散區。同年經我省中轉和市場輻射出省糧食約200萬噸,其中漳州、廈門、泉州、龍巖中轉輻射至粵東、江西和金門等地糧食總量為140萬噸左右。
2、糧食流量基本平衡區。2005年凈流入量和流出量在50萬噸以下,主要是南平、三明二個設區市,屬全省糧食生產量相對較多山區,也是今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余地較大的地區。目前兩市仍有生產的少量稻谷流向沿海地區和周邊省區,但需調入部分的小麥和玉米。
(二)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及流量
1、糧食入閩物流通道及流量
(1)水路入閩物通道及流量東北三省及內蒙東部地區的糧食、長江中下游的稻谷和小麥、進口的大豆和小麥經沿海各港口流入全省。通過優化全省沿海港口泊位布局以及疏港運輸,在廈門港(含漳州招銀港區和廈門東渡港區,下同)、福州松下港區(含康宏碼頭和元洪碼頭,下同)和泉州石井港區相對集中接卸,經疏港公路或鐵路疏運,實現與國家各糧食流出物流通道對接。2005年全省水路流入量為622萬噸,近三年年均流入量約為495萬噸,約占全省流入量的54%。預計到2015年,爭取水路流入比例占全省流入量的65%左右,流入量增加到780--910萬噸。其中水路通道口福州松下港區中轉360萬噸,廈門港中轉240--360萬噸,泉州石井作業區中轉180—190萬噸。水路運輸方式主要有兩種:
1)海運。進口的大豆和小麥經海運運入;東北三省及內蒙東部地區糧食通過鐵水聯運運入。2)江海聯運。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和安徽南部地區等省區輸出的稻谷和小麥經江海聯運運入。
(2)鐵路主要入閩通道及流量黃淮海地區的小麥、長江中下游的稻谷和少量東北地區的糧食經鷹廈(外福)線、贛龍漳廈或向莆鐵路干線直達全省各銷區重點鐵路站段及中轉儲備庫。2005年流入量約為398萬噸,近三年年均流入量約為390萬噸,約占全省流入量的46%。考慮國家鼓勵發展水上運輸,糧食鐵水運價不合理的狀況面臨調整等因素,預計到2015年,鐵路通道流入比例將下降到全省流入量的35%左右,但流入量將增加到490萬噸左右。其中:
1)鷹廈(外福)線入閩通道流入量為250--350萬噸。
2)贛龍漳廈或向莆鐵路線入閩通道流入量240—140萬噸。
2、糧食省內主要集疏運物流通道及流量
目前省內流通量約460萬噸(扣除跨省流通量,下同),主要靠公路完成,鐵路運輸只有約30萬噸。隨著鐵路“構筑快速通道,完善區域路網,改造既有線路,配套港口支線”總體構想的實施,省內區段鐵路運輸比例會有所提高。預計到2015年,省內流通量將增加到約600萬噸。公、鐵運輸流量分別如下:
(1)公路集疏運物流通道網絡
預計到2010年,福建將基本建成“兩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和國、省干線及疏港公路網。公路集疏運仍將是銜接各物流通道上的港口碼頭、鐵路站段與糧食需求方的主要運輸平衡方式。預計到2015年,省內公路流通量約為500萬噸。
(2)鐵路集疏運物流通道
預計到2012年左右,福建將基本建成“兩縱三橫”鐵路網及連接各重要港區的疏港鐵路網。預計到2015年,省內鐵路流通量可達100萬噸。省內形成以滬深沿海鐵路福建段、鷹廈(外福)線、贛龍漳廈線和向莆線為主的重要鐵路集疏運物流通道。
(三)主要糧食物流節點及其空間架構
在糧食主要集散地、加工聚集區和交通樞紐,依托現有或即將建設的糧食中轉庫、儲備庫、港口庫、糧食碼頭、批發市場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糧油加工營銷企業,按照區域產業分工和布局優化的原則,建設國際性和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形成糧食物流基地。
1、重點建設培育臨港國際性糧食物流中心
國際性糧食物流中心是連接全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和國際糧食市場的重要樞紐和關鍵節點。節點布局項目要注重連續性和成長性,以形成通道口水公鐵路散糧無縫化連接運輸模式,承擔“北糧南運”和東南沿海糧食進出口的水路入閩及跨省接卸口任務,將成為東南沿誨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糧食現代物流增長極,在提高全省糧食流通效率和調控市場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具體的選擇建設標準是:(1)具備可供裝卸5萬噸級兼靠10萬噸級運糧船舶的專用碼頭泊位;(2)沿海的港口庫、糧食碼頭的年中轉量在200萬噸以上;(3)糧食中轉庫、儲備庫的年中轉量在30萬噸以上;(4)批發市場年交易量在100萬噸以上;(5)糧食加工配道年加工配送量在200萬噸以上。
據此重點建設福州松下港區和廈門港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培育、形成國際性的糧食物流中心,使之成為福建糧食物流體系的龍頭,全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中重要的節點。這兩個節點可承擔“北糧南運”和東南沿海糧食進口的水路入閩任務,到2015年,其糧食流入量分別占全省糧食流入量的18%和28%左右。
2、有重點分步驟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
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的影響范圍可大大突破其行政區劃,是全省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中的樞紐和重要節點。區域性中心的節點項目建設,要注意發揮現有糧食流通設施的潛力,有重點、分步驟地對現有糧食流通設施資源進行整合,建設好有關糧食物流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線路,不斷挖掘節點在區域糧食流通中的新增長點,大力推進糧食“四散”化作業,發展水、公、鐵多式聯運,實現與臨海國際性節點及省內外有關糧食產銷節點的互補對接,形成糧食物流供應鏈,提高全省應對糧食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具體的選擇建設標準是:(1)糧食中轉庫、儲備庫的年中轉量在20萬噸以上;(2)沿海的港口庫、糧食碼頭的年中轉量在150萬噸以上;(3)批發市場年交易量在50萬噸以上;(4)糧食加工配送企業年加工配送量在100萬噸以上。培育、建設的區域性節點項目包括:泉州石井港區糧食中轉庫及專業化碼頭、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福州糧食批發市場、龍巖閩西糧油飼料城、三明荊西糧食物流集散地、邵武市、寧化縣和長汀縣省際邊界糧食集散地等。
3、空間發展框架
以港口散糧中轉設施(包含庫、泊位)建設啟動,以省內外糧食運輸通道為銜接紐帶,以發展水路和公路散糧運輸為突破口,選擇具備水路、公路和鐵路中轉區位優勢及糧食加工產業密集區,重點建設國際性和區域性節點,重構福州、泉州、廈門三個糧食物流集散地,形成“一區二線三港四場”節點網絡。
“一區”是指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沿海糧食流入地區,該區域的糧食流入量占全省糧食流入量80%以上,是全省發展糧食現代物流的重點地區。“二線”是指鷹廈(外福)線和贛龍漳廈或向莆鐵路干線,是鐵路主要入閩通道,同時也是沿海港口疏運通道。
“三港”是指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港和泉州石井港區三個專業化的糧食接卸碼頭,是水路入閩關鍵通道口,其中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港還應該發展成為進口糧食跨省疏運接卸口。
“四場”是指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福州糧食批發市場、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和龍巖閩西糧油飼料城,是鐵路和水路入閩糧食的主要聚散場所,起著中轉、加工、集散、分銷、配送的功能,規劃期內可有效銜接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
規劃的第一階段以“大型港口中轉設施+新型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發展為主線,推進糧食運輸和裝卸方式變革,集中建立位于“一區”和“兩線”上的主要糧食物流節點,盡快奠定對接兩洲、縱貫內陸省區的糧食物流通道框架;第二階段實現沿海地區水路、公路、鐵路無縫化的連接和中轉庫、儲備庫、加工廠糧食裝卸的“四散化”,以此帶動全社會糧食物流資源整合共享,促進閩北山區糧食物流設施資源優化整合和市縣級糧食物流節點建設的補充完善。
(四)主要糧食物流基地
根據節點網絡布局框架,選擇年中轉量在150萬噸以上的重要物流節點,優勢互補,功能迭加,進一步集中建設糧食中轉、倉儲、加工、交易、檢測、信息及運輸配套設施,逐步建成區域性的海峽西岸糧食物流基地、糧食物流園區。規劃第一、二階段可分別建設福州、廈門、泉州三個物流基地,長遠則需通過市場化途徑逐步整合并一體化發展。
1、福州糧食物流基地
其主要物流集散項目包括:福州松下港區康宏碼頭和元港碼頭、福州松下港糧食物流基地、福州元洪投資區糧油加工區、福州糧食批發市場和鐵路福州杜塢站等。該基地建設要發揮福州松下港糧食物流通道口的龍頭作用,發揮福州元港投資區糧油加工區產業聚集、物流需求集中的優勢,以福州松下港糧食物流基地一體化運作為核心,形成糧食及飼料中轉(含水水中轉)、加工、配送、分銷、期貨交割(倉)等功能,主要輻射福州、莆田、寧德、南平和江西等省市。
2、廈門港糧食物流基地
其主要物流集散項目包括:漳州招銀港區糧食物流園及專用碼頭中轉庫、廈門東渡港區糧食中轉庫、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龍巖閩西糧油飼料城、鐵路漳州郭坑站、廈門北站和龍巖站等。該基地建設要按照廈門港各港區用地條件、貨運分工要求,注重漳州招銀港區糧食物流中轉庫長期優勢、發揮廈門東渡港區糧食中轉庫近期潛力,發揮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加工聚集優勢;通過合理分區、遠近結合、突出功能、協調設施、高效營運,以招銀港區糧食物流園中轉庫和浦口糧食批發市場的聯動發展效應帶動,形成糧食中轉(含水水中轉)、交易、加工、分銷等功能,主要輻射廈門、金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粵東和江西等省市。
3、泉州糧食物流基地
主要物流集散項目包括:泉州石井港區糧食中轉庫及專業化碼頭、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廈門港東渡、招銀港區糧食中轉庫和泉州鐵路貨站等。泉州石井港區糧食中轉庫及專業化碼頭,主要接卸5000噸級以下船舶,特別是江海聯運船舶,解決福建沿海中部水路糧食就近接卸問題。該基地建設要鄭重發揮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這一目前全省最大糧食加工聚集地,在引糧入閩、動態儲備、加工分銷、價格引導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形成全省糧食加工、批發、交易、糧食制品營銷中心。其輻射范圍除寧德、粵東外與福州、廈門港糧食物流基地基本相同。
此外,要充分發揮龍巖閩西糧油飼料城銜接飼養加的重要作用;發揮三明荊西中央儲備糧三明直屬庫和荊西糧油儲運站集儲備、加工、中轉于一體的作用;
發揮寧化縣、邵武市和長汀縣糧食邊貿引糧入閩以及中央儲備糧邵武直屬庫和儲運站的作用;發揮詔安縣和福鼎市銜接廣東和浙江便利區位條件,在充分利用鐵路運輸便利的同時,探索鐵路與公路聯運的散糧運輸模式,進行糧食現代物流試點建設,對接國際性、區域性的糧食物流基地。
五、建設項目
為實現本規劃的整體目標和任務,促進糧食現代物流各環節、各物流通道和主要節點功能整合,形成穩定可靠的糧食物流鏈,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的具體內容和項目及其功能目標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一)沿海港口散糧中轉庫及專業化碼頭項目
重點建設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港招銀港區散糧中轉庫及糧食專業化碼頭項目,創新體制挖潛配套廈門港東渡港區散糧中轉庫,新建泉州石井港區散糧中轉庫及糧食專業化碼頭項目,新增和改造中轉倉容47萬噸,提高水路入閩快速接卸中轉能力。達到項目建設目標為:對外接口順暢,“四散”作業份額大增,全面兼容國內外其他糧食走廊、糧食貿易往來物流接口。
(二)陸路散糧中轉庫項目
在鐵路和公路疏運通道的主要糧食物流節點,重點建設與完善立筒倉、淺圓倉、磚圓倉等散糧中轉庫項目,新增和改造中轉倉容34萬噸,提高陸路的散運比例和快速中轉能力。項目建設主要針對各糧食批發市場集散地、糧油加工區的散糧流通瓶頸障礙,兼顧解決糧庫布局和倉型結構不合理問題。
(三)散糧運輸工具項目
按省內的糧食流通量和作業需求,重點發展散糧汽車和50叩噸級以下江海聯運適航船舶,扶持和引導省內具有社會化運輸服務業績及實力的物流企業(擁有集裝箱汽車60臺以上),參與散糧運輸。項目建設目標為:實現散糧門到門、點到點的運輸,并與全國主要物流通道和國外糧食貿易的散糧運輸模式兼容順暢。項目內容包括:購置、改造散糧汽車或散糧集裝箱汽車120輛,改造散糧船舶5艘,創新無縫化連接運行組織、運行制度,并推行公鐵水集裝箱運輸與規模化散糧運輸組織工作。
(四)散糧接收發放設施改造項目
選擇處于重要節點上的儲備庫、中轉庫和大型糧油加工企業等提升散糧接收發放功能。包括散糧火車、散糧船舶、散糧汽車及集裝箱的裝卸設施。通過散糧接收發放設施功能提升,擴大散糧運輸需求,提高“四散”效益和示范效應,促進散糧接收發放在糧食流通和加工的應用。具體標準:
中轉庫和儲備庫倉容在5萬噸以上,且年中轉量在加萬噸以上。提升改造5個庫。
加工企業要有品牌優勢;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面粉加工能力200t/d以上,大米加工能力lOOffd以上,植物油加工能力1000ffd以上。提升改造10個企業。
(五)改建糧食倉儲設施項目
本項目建設結合考慮對必要和可行的廠庫合并、儲備量和品種調劑、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規范破產等相關問題,重點對舊式倉房進行“四散”機械化作業功能提升、改造,選擇合適地點建設新的現代化糧庫(倉),作為全省糧食安全預警與應急機制落實的設施載體。規劃期內,改、擴建25萬噸倉容的糧食倉儲設施,確保按照規范化、標準化操作,能夠適應糧食現代物流作業特點需要。
(六)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項目
在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和集散地,利用現有骨干糧食批發市場及具有引糧入閩業績的邊貿糧食交易市場,完善節點和集散地功能設施建設。著重建設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福州糧食批發市場和龍巖閨西糧油飼料城的糧食鐵路專用線、糧食接卸設蓖;配備信息系統和檢驗檢測系統;設立糧情監測預警數據采集點等,形成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相結合的服務體系。以此溝通、聯絡省內其它糧食批發市場、特別是寧化、邵武、長汀、詔安、福鼎省際邊界糧食交易集散地等的建設和發展。
(七)糧食檢驗檢測設施項目
項目建設要針對目前糧食檢測指標不完整、不規范的狀況,加強化學指標和衛生指標的檢測功能,在主要糧食物瘟節點建立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提高其公共服務能力和公信力,滿足實施(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需要。項目建設內容主要是: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完善全省的糧食檢測檢驗體系,以省糧油質量監測所國債糧油檢驗檢測項目機構建設為基礎,建設區域檢測中心和節點檢測檢驗機構,實現對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轉基因、微生物、營養指標以衣其他的糧食質量指標的檢測檢驗。其中省級檢測檢驗機構應具備糧食質量信息獲取、傳輸、發布及數據處理功能。
(八)糧食物流信息系統項目
該項目要圍繞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以及有關環節設施的運營而設計具體建設內容。包括以物流信息采集、傳輸、共享為目標的信息技術設施建設;包括編制或推行散糧汽車、輪船和火車運輸(含集裝箱)及接卸作業規程;水公鐵連接接口管理軟件等。同時,按照構建物流信息網絡的要求,建立省級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分別形成全省統一的糧食配載、信息發布、糧食安全預警、糧油市場監測、糧食儲備監測五個子系統。對全省已經確定的264家骨干糧店、129家骨干糧食加工企業和省確定的價格固定監測點,考慮納入糧食物流信息系統進行監測。
為保持遠期發展的靈活性,加強規劃的柔性管理,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可對以上本規劃確定的項目類別和具體項目進行適當調整。
六、投資方式與投資估算
(一)投資方式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原則,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并吸收國內外資金及社會資金,形成項目投資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機制,加快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根據規劃具體項目類別的公益性程度和運營特點,分別采取投資補助、注入資本金、直接貼息、轉貸人股等方式扶持建設。除積極爭取國家規劃項目資金扶持外,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性資金作為專項資金,用于全省糧食物流設施建設扶持引導。
(二)項目投資估算規劃項目總投資為236990萬元(具體項目投資詳見附表及背景情況說明)。
七、組織實施與保障措施
(一)實施機構
本規劃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省糧食局組織實施。各設區市發展和改革部門會同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市內本規劃項目的實施監管工作。有關糧食物流企業是規劃建設項目的具體承擔單位。
(二)實施步驟
本規劃批準確定后,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省糧食局具體確定各階段的重點建設任務,細化實施方案,篩選具體項目,制定年度計劃,以保證規劃實施的連續性和靈活性。
(三)項目管理
要根據規劃和國家的產業政策確定項目,要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申請政府資金支持的項目,必須按照一定的資質要求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評估,并按規定申報核準。各項目單位要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實行項目法人責任、招投標、工程監理、合同管理等各項制度。跨省區域性糧食物流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管理,本規劃確定的其余項目納入省級和地方各級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管理。
(四)政策扶持.
糧食現代物流涉及到多部門、多行業,要抓緊協調有關部門,加強政策的銜接與落實,及時研究制定和調整完善相關的實施意見,促進糧食現代物流的發展。
1、稅收政策。對糧食現代物流企業,改進稅收管理服務。投資糧食現代物流項目的企業,經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確認,享受國產設備增殖稅退稅或進口設備關稅、進口環節增殖稅免稅政策。經確認的糧食現代物流企業,營業稅計征基數、繳納所得稅、進項稅抵扣和適用稅率等,直接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貨物運輸業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88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試點物流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208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物流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2006)270號)的有關要求辦理。
2、用地政策。經批準的糧食物流企業項目,包括糧食物流基地、園區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享受省政府《關于保障工業發展用地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的優惠政策。為促進糧食物流項目布局優化,鼓勵資源整合,經批準確認的糧食物流企業項目,享受《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閩政[2005)10號)的優惠,并由所在市縣政府給予減免基礎設施配套費、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地段差價等影響地價水平的非稅收入項目;企業以原劃撥土地為條件引進資金和設備建設糧食物流設施,可按劃撥土地作用價格作價為法人資產出資;企業以原劃撥土地改造擴建糧食物流設施,凡未涉及產權變更、轉讓的,可保留劃撥土地性質不變。
3、價格政策。繼續執行國家糧食鐵路運價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水上運輸。對散糧、包糧運輸過程中政府規定給予的優惠政策,要堅決執行到位。清理向糧食、特別是散糧貨運車輛收取的各種不合規定的收費項目。
(五)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糧食物流行業管理體制創新。對于不同部門、地方各種所有制企業的設施,要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引導企業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加快糧食儲運、加工、營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使國有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使重點項目發揮最大的引導帶動作用。要加快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國內外各類主體,特別是臺灣大型物流企業進入福建參與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建設經營管理,共同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糧食現代物流企業通過招投標承儲政府儲備糧,擴大糧食現代物流需求。要降低準人條件,通過市場運作,拓寬投融資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形成糧食物流投資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要著力推動倉儲設施的社會化和運輸服務的市場化改革,以推動散糧流通為契機,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盤活社會存量資產。
(六)加強協調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糧食現代物流工作,統一思想,加強協調,采取措施,具體落實。鐵路、交通等有關部門要將散糧運輸納入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為發展散糧近海班輪以及火車專列、班列運輸方式提供便利,降低運輸成本。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要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推進糧食“四散化”。
(七)加強人才培養
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糧食現代物流入才的培養,鼓勵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積極培養糧食現代物流管理、經營和技術人才,滿足糧食物流現代化的需要。
附:略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 福建省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