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物流業內外資的博弈

2007-1-22 10: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006年物流回憶之一
   
    2006年是中國物流業這扇“大門”完全敞開的第一年。隨著國內物流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國際物流巨頭已紛紛開始了對中國物流市場的重新排兵布陣。
   
    “單飛”意向逐漸浮出水面
   
    在中國物流市場全面開放之前,外資物流巨頭便已開始有所舉措,為開放后的獨資和進軍國內物流市場鋪路架橋。從2005年12月11日后,中國物流業就全面開放了,如允許外資企業在國內設立獨資公司,可以涉及國內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的郵遞服務等項目。這也意味著外資巨頭在華設立獨資公司,進軍相關的國內快遞等都變得名正言順。2006年物流業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
   
    一切都顯得步履匆匆。新加坡吉寶集團旗下的吉寶訊通公司將向安得物流注資4990萬元,占擴大后股本的35%。業內認為,吉寶入股安得物流有三層含義:一是通過收購,其可以更快地進入中國物流市場,可以利用現在的網絡開展增值業務。二是安得物流具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公司運作良好,投資入股可以更快地得到回報。三是可以避免水土不服。通過合作,可以吸收中方安得物流的運作經驗,可以盡快熟悉國內物流運作的情況。吉寶入股安得物流預示著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的路線由入股向控股、獨資方向發展,代表了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方式的一個縮影。

   
    在2006年,另一件震動世界的爆炸性事件,就是UPS以1億美元的代價同中外運協議分手,這被業內認為是外資獨資化舉動的一個開始。有業內人士認為,為了在中國物流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經營自主權,真正實現中國國內市場與其全球市場戰略的互聯對接,外資巨頭在中國獨資公司的設立是意料之中的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為了配合獨資化和中國快遞市場,其在中國市場的布點工作也會進一步深入下去。
   
    兩廂情愿促成“跨國婚姻”
   
    隨著中國物流業的全面開放,物流巨頭并購的事件頻頻出現。從國際來看,航運巨頭馬士基以23億歐元收購鐵行渣華,德國郵政以55億歐元鯨吞英運物流EXEL的舉動,甚至改變了整個行業格局。而從國內來說,物流業內并購事件更加頻繁。進入2006年以來,有兩件引人注目的跨國商業企業兼并事件:一是荷蘭跨國物流商TNT以“購買式”兼并中國民族物流企業的代表華宇物流企業。二是世界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美國百思買(BestBuy)以“控股式”兼并中國五星家電企業,正式進入中國家電零售市場。
   
    圍繞王振華為什么要“賣”掉華宇,業內人士眾說紛紜:有羨慕的,也有妒嫉的;有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有人認為,華宇“傍”大款了,發大了;也有人認為,華宇存在問題了,開始走下坡路了,不賣不行了;還有人認為,華宇嫁給了“老外”,是民族企業的一個悲哀,等等。如果套用華宇嫁給“老外”一說法,其實并不算稀罕,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華宇已成長為一個擁有一千多個網點,幾十萬家客戶的超大型公路貨運企業。而與其相配的TNT也是一個“好小伙”,其在全球是有相當影響力的500強企業,已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在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TNT并購華宇的案例,只不過是企業間的一種自由戀愛式的“跨國婚姻”,我們自然也不必過分奇怪、也不必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
   
    美國聯邦快遞對大田快遞的收購于2006年11月底正式獲得批準。聯邦快遞正式在中國變身獨資企業。與其同期獲批準的企業還有高盛、鼎暉收購雙匯案。嘉富誠資本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認為,并購獲準意味著下一輪并購的開始。隨著一些限制性條款的取消,相關外資并購就會增加。
   
    合資——“加法”向“乘法”的過渡
   
    過去的一年,大概沒有什么能比中國高速發展的貨運市場更吸引國外航空貨運、物流公司的注意了。
   
    據民航總局預測,2006年~2010年,中國國際貨運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4%左右,繼續領跑世界市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內航空公司貨運業務的緩慢進展。深圳商報稱,截至2005年底,國內全行業擁有全貨機30余架,只相當于美國聯合包裹公司一家的1/20。在此背景下,受到深航與漢莎成功“牽手”的范例影響,一些外國航空公司陸續以合資形式涉足中國航空貨運業。
   
    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由新加坡航空公司與中國長城工業公司及騰飛投資公司聯合組建的長城航空已投入運營;上海航空公司與兩家外資公司聯合組建的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已掛牌。此外,大韓航空在與奧凱尋求合作遭遇分歧后,又轉與正在組建貨運航空公司的南航接觸,洽談合資事宜。以世界三大貨運航空公司為代表的外航紛紛覓食中國,已預示了中國航空貨運市場新競爭格局的形成。
   
    在外國航空公司試圖努力搶占中國市場的同時,不甘將市場拱手讓人的國內航空公司也希望通過合資的方式,在網絡、管理等方面借力外航。一家航空貨運公司員工向記者談到,我們現在扮演的是世界工廠的角色,貨運業務從國內輸送到國外,是滿載,而缺少的是運進來的貨物。從航空公司員工的陳述中不難看出,國內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攬貨能力相對欠缺,回程航線虧損嚴重,使國內航空公司國際貨運盈利能力大打折扣。而引入外航作為合作伙伴則會彌補這一不足。
   
    以翡翠航空為例,漢莎作為世界最大的航空集團,其與深航的合作,可達到里應外合的效果。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未來幾年,我國航空物流業將迅速由單一貨運向集運輸、倉儲、裝卸、加工、包裝、配送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轉型。通過走聯合、兼并、重組、合作之路,國內外航空物流企業的聯系會得到加強,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促進優勝劣汰。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外資物流企業的大舉進軍,肯定會對國內物流企業帶來沖擊,但從長遠和全局來看,外資企業將起到催化劑作用,使中國物流業整體健康、快速發展。外資進入國內物流業雖然是近幾年的事情,我國的物流行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速度,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發展水平仍處在較低層次,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模式、體制和管理水平等一系列環節上存在諸多問題。如何積極利用外資突破現有的產業瓶頸,成為業內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外資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包括先進的理念、管理、技術等。正如五星家電企業所言,新資本、先進的管理系統和營運經驗是加速發展的根本動力,與百思買的合作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這些優勢。比如我國物流市場、家電市場存在的過度競爭并非由外資企業進入帶來,在我國對外全面開放市場前,城市物流市場的過度競爭早已十分激烈。外資通過購買、兼并渠道方式進入中國,遠比重新建立渠道、網絡要強得多,因為重建將會帶來大量社會資源的浪費。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網絡化,資本要素本身已經沒有地域性、意識性、民族性。中外企業通過資本運營相互融為一體,我國20家“國家隊”企業經過幾年來的開放,現已并非能夠用傳統的“民族商業”來概括了。比如,國美在香港上市后,已經成為外商獨資企業,蘇果超市也成為以外資為主控股的外資企業,百聯企業旗下的華聯超市也因外資參股成為具有外資因素的企業。
   
    應該看到,外國資本進入我國,引進先進的理念、管理、軟件等,其積極意義大于負面效應。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和防止“資本的大進大出會危及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也就是常說的“拉美現象”。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