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A可以到達E
只知道結果或目標,不關注過程,不重視自我實踐去總結。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就是看著別人做很簡單,自己也想當然的認為很簡單。一輪到自己做就不會,或者連基本的方法或步驟都不清楚。
我知道A必須通過B,C,D才能夠到達E
粒度細化了,而且注重實踐,通過自我的實踐將重要的過程元素提取出來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知道中途不時的自我通過里程碑進行檢查及時的糾正對目標的偏離。在這種情況下基本可以自我解決問題,雖然自我總結的方法不是最有效的,但是按照這種方法的實踐基本都可以達成目標。
在這個程度下對異常的處理能力較弱,而且由于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盲目的認為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優方法而不尋求創新。整個過程對出現異常和風險的可控性較弱。整個環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沒有一成不變的問題,所以需要提高的就是對異常和風險的處理能力。
我知道從A到E原來有多條路徑
對達成目標的不同路徑的認識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窮則思變,即往往在某個異常情況下A->B->C->D->E此路不通的時候才會去考慮尋找新的路徑,一種則是主動的去尋求創新,當發現老路徑效率低下的時候就居安思危,尋找新的路徑。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態度問題,唯有積極主動才可能一直走在前面。
當發現有多條路徑后,我們接下來會關注的就是如何選擇這些路徑。因此在這里我們可能會總結出一下模式:a)當非周末并且不下雨的時候走A->B->C->D->E是最快的路徑 b)當非周末且下雨的時候走A->F->G->D->E是最快的路徑 c)當非周末的時候走A->F->C->G->E是最快的路徑。
通過這種總結后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經驗,有了這些經驗我們就會在不同的場景下去選擇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決策。但這個時候還不能稱為方法論,最多算指導我們自己實踐的經驗積累,還需要去挖掘經驗背后的原因形成真正更加有用的方法論或模式信息。
形成方法論和模式
去挖掘你形成的經驗數據背后的原因,去分析支持你經驗判斷的數據支持。當我們去嘗試這樣分析和歸納經驗的時候就容易形成一定的方法論,方法論和模式可能是更加抽象的一個概念,它是我們對實踐經驗精華和共性的抽取,更能夠反映客觀規律。比如對于該路徑問題我們很可能會形成更加普遍意義的規律和模式.
a)對于非居民區的路徑在周末車流稀少,車輛平均速度會比居民區快2-3倍。
b)在雨天車輛通過交叉口的時間往往是晴天的3倍以上,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和交叉口的數量和路經的長度兩個因素相關。
永遠不要以為自我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就是最優的,對于解決問題方法沒有最優可言,比如對于路徑問題往往你回如同發現地球是圓的一樣吃驚,原來A是可以直接到達E的,你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這個最優路徑。
上一篇:物流業的售后服務
下一篇:機場零售業務的制勝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