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理政資訊

佛山海關強力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2007-11-28 16: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007年前三季度,佛山海關累計稅收入庫82.5億元,僅用了三個季度就已超越去年全年的稅收入庫額81.9億元。”就在佛山海關整合三周年前夕,記者從佛山海關得知了這一令人鼓舞的稅收成績。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從2004年11月23日佛山海關正式整合開始,今天,它已經整整3歲了。這支肩負重任的年輕隊伍,歷經了艱苦奮斗,匯聚了心血才智,如今才凝固成無數令人激動的瞬間,譜寫出了守護國門的瑰麗樂章。
  甫一成立服務先行
  說佛山海關年輕,其實并不是誕生,而是重生。
  早在1982年,廣州海關在佛山設立九江、石灣工作組。1984年,組建廣州海關駐佛山辦事處。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市經濟貿易迅猛發展,佛山海關先后在瀾石、石灣、車場、九江、平洲、三水、高明等口岸設立監管點。
  隨著佛山區域經濟的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根據珠三角發展的整體規劃,對佛山提出了“撤市設區”的構想。2002年底,國務院批準佛山行政區劃調整,實行“一市轄五區”的新格局。為適應這種調整,實現海關機構設置與佛山行政區劃協調一致,廣州海關也對原下屬的佛山海關、順德海關、南海海關、三水海關、高明海關進行整合,新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佛山海關”,隸屬于廣州海關。
  2004年11月23日,整合后的佛山海關正式掛牌成立了。它下設六個副處級職能處室,以及駐五區的五個辦事處以及三個緝私分局。經過3年發展和調整,佛山海關現有監管點27個,干部近900人,成為目前我國海關最大的基層單位。
  “以建立現代海關制度為目標,貫徹海關工作方針和隊伍建設要求,緊貼佛山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立足創新,勇于實踐是我們整合后的總體工作思路。”回顧走過的3年歲月,佛山海關負責人表示,緊貼地方,服務佛山經濟發展是他們成立以來不變的宗旨。 
  3年征稅實現跳躍增長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06年、2007年前三季度,佛山海關分別實現稅收入庫71.4億元、81.9億元、8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14.6%、35.1%,,并以每年10億元的增幅實現跳躍式發展。
  業內人士透露,2005年,我國進出口受國家宏觀調控、主要稅源商品國際行情波動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稅收形勢十分嚴峻,佛山海關能勝利完成任務不簡單。而2006年,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強勁增長,佛山海關稅源充沛,稅收環境寬松,終于創了歷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佛山的稅收形勢令人鼓舞,再次打破了記錄。
  在這串飛速增長的數據背后,海關人介紹,“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和“企業為本、物流為源”工作理念對推動佛山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在圓滿完成稅收的同時,佛山海關的監管業務量也得到了穩步提升。2005、2006、2007年前三季度,佛山海關分別監管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6.2%、19.0%、9.5%。同時,其審價補稅、稽查補稅、價格水平等多項指標在廣州海關均名列前茅。 
  網絡信息化建設領跑全國
  “我再也不怕丟失手冊了!”佛山鋒隆電子有限公司報關員興奮地向身邊的同行傳授經驗。事實上,不只這家企業,我市眾多企業得益于電子化手冊和集中審核改革,一同分享著信息化帶給通關的快捷。
  據了解,佛山海關依托信息化技術,不斷探索數字化建設,加強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如今,它已逐步推進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實現關區內管理信息資源共享,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整合三年來,佛山海關自主開發了稅收征管信息互動平臺、風險分析監控信息互動平臺、企業檔案查詢系統、關鎖管理系統、小船風險信息協作系統、快件監管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多個業務應用系統。同時,今年9月還對公眾開通了佛山海關網站、積極配合推進互聯網門戶子網站、佛山電子口岸建設,提高了業務運作效能和辦事透明度。 
  貼身服務為招商選資創條件
  伴隨著我市外貿的迅猛發展,區域經濟迸發的勃勃生機,佛山海關也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為招商選資創造條件。從政策咨詢、業務指導、監管模式,到通關效率、保稅物流、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他們均不遺余力。
  據統計,目前,我市共有38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74個項目,投資總額達20多億美元。從投資行業看,投資汽配行業最多,其他主要行業也日益豐富——電子電氣設備行業7家,投資總額3.50億美元;家電、制冷設備行業10家,投資總額4.12億美元;高科技含量的塑料橡膠、紡織行業8家,投資總額2.91億美元;鋼材等五金加工行業11家,投資總額2.82億美元。
  今年7月3日,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南海奇美電子第一臺液晶面板模組試產成功,8月批量試產,10月份正式量產。到年底,超過20萬片的液晶面板模組將會投產。預計到2008年,超過100萬片的液晶面板模組將會投產。屆時,整個生產總值將會超過400億元人民幣,這預示著佛山市排在美的之后的第二大企業迅速崛起。
  此外,本田汽車零部件、本田金屬技術、東芝家電、德國拜耳、英威達纖維等一批外資企業陸續投產運營,昭示地方經濟蓬勃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善物流助推區域經濟騰飛
  我市借助交通路網建設,“廣佛都市圈”呼之欲出。按照不同的目標定位,五區正實行“錯位發展”、“組團發展”,細分產業和市場,其優勢也更加明顯。與此同時,海關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佛山海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積極應用現代管理理念和科技信息化手段,創新監管模式,提高管理效能,不斷向公平執法與提供貿易便利深度融合、有效監管與高效運作統一的目標邁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
  整合3年來,為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佛山海關逐步推進了“多點報關、口岸驗放”、“屬地報關、口岸驗放”、“卡車航班”、“空陸聯運”、“國際鐵路聯運”、“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等新型通關監管模式應用,使“企業為本、物流為源”理念得到了更充分詮釋。既方便了企業,節約運營成本,又提高了城市綜合競爭力。
  近日,在整合三周年之際,佛山海關舉行了隆重的關長嘉許儀式和關銜授予儀式。對階段性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關長嘉許,激發隊伍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不斷提高海關的服務水平,使海關的監管模式與地方經濟發展步伐相適應,這是我們的責任。”佛山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佛山海關將一如既往支持佛山區域經濟發展,不斷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深化和優化自身改革進程,為地方經濟發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努力。
  海關建設之金牌服務
  貼身服務感動“臺灣奇美”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2006年,“臺灣奇美”落戶南海。在這皆大歡喜的場面背后,暗藏了海關人的許多艱辛努力。20多次到企業現場辦公、座談和調研,30多次專題業務交流會,為企業提供合理建議和政策咨詢,幫助企業熟悉進出口業務,優化經營策略……同時,為適應企業運營規律,佛山海關不斷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切切實實為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做出多項改進工作。他們用心、用行動感動了企業。
  自2005年底開始,佛山海關根據佛山市引進奇美項目的需求,緊密跟進奇美項目的談判、投資進度。廣州海關、佛山海關先后20多次到企業現場辦公、座談和調研,通過熱情周到的服務,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全方位、多層次地建立起海關與奇美公司的“直通車”聯系渠道。
  為進一步加大對奇美項目的支持力度,2006年7月,佛山海關組織召開了“TFT-LCD項目海關業務座談會”,向企業介紹海關政策,詳細解答企業疑問,并給予A類企業、24小時內辦結海關手續、派員到企業驗放無塵室生產設備等待遇。此后,海關還召開各類業務專題座談會30余次,為企業提供合理建議和政策咨詢,幫助企業熟悉進出口業務,優化經營策略。
  不懈努力終于贏得肯定。2006年4月,奇美公司簽署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書。企業反映,政府和海關對政策的準確把握、優質的服務和優良的環境,是企業選擇落戶南海的重要因素,并決定在首期投資9000萬美元的基礎上,加速廠房建設,增資3.9億美元擴大生產。
  意向敲定,但服務沒有止步。佛山海關又圍繞“臺灣奇美”運營規律,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為奇美項目量體裁衣、度身定做最便捷、最適合的監管通關模式。他們針對奇美公司設備進口數量多、價值大的特點,海關設立專人聯系、專窗服務,提前審核擬進設備,指導企業進行項目和設備清單的備案;針對奇美電子進口料件量大、值高、易碎的特點,海關建議企業采用鐵箱進行包裝和反復使用,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針對設備進口時間跨度長、數量大、調整多的情況,簡化了企業辦理設備的調整和變更手續,派員到現場辦公,通過企業當場演示和實物介紹,審定商品歸類,確保貨物快速通關……
  佛山海關還主動跟進奇美公司在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加強對企業在立項、建廠、投資、經營等各階段的服務和政策指導,并派員參加奇美公司召開的進口設備供應商見面會。這都為奇美公司作好進口環節前期工作提供了便利,也為企業量產試產爭取了寶貴時間。企業反映,公司在這里投資建廠的速度創造了奇美集團有史以來的最快記錄。
  同時,海關對奇美公司辦理加工貿易手續采取信息化方式處理,做到當天受理、當天審批、當天辦結等高效的運營效率。今年8月,臺灣奇美電子項目終于實現順利建設投產,為佛山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助推力。
  海關建設之暢通物流
  海關鋪設千里“黃金路” 
  來往于遙遙千里之間的鐵路進出口轉關貨物,從南往北,從北往南,印證著佛山地區與中亞、俄羅斯、蒙古等國的進出口貿易往來新的歷史發展;便捷的鐵路轉關物流方式,構建了佛山物流發展新的快速通道。 
  接棒突圍
  2005年7月,全國四個國際鐵路聯運始發站之一,承載珠三角對俄羅斯和中亞五國的鐵路貨運貿易樞紐之一的廣州鐵路南站撤銷關閉。南站的關閉,周邊區域相關的業務發展一度停滯。市場的選擇性,海關的推動力,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組合拳,使得國際鐵路聯運業務在短暫的偃旗息鼓后擇地復萌。
  2005年8月16日,一列滿載“廣貨”,經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口轉關至中亞地區的鐵路貨運列車從佛山火車站東貨場徐徐駛出,標志著珠三角與俄羅斯和中亞五國貿易橋梁端點的成功移植,區域物流鏈越疆突圍千里外。
  瞬間的超越
  端點的移植是“手術”的第一步,手術成功的關鍵,就是佛山東貨場能否繼承廣州南站原有良好的發展趨勢,這也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國際鐵路聯運業務在東貨場的發展似乎不需要磨合期,出乎意料般的暢順。2005年1~6月,廣州南站的進出口貨運量為3133噸,貨值213萬美元;同年8~12月,佛山東貨場進出口貨運量為4687噸,貨值601萬美元,月均分別增長80%和238%,短短數月,小貨場在樞紐站的肩膀上完成了無可爭議的超越。在此之前,海關已聯同有關部門采取了措施,對這條南北貿易動脈的每個通關環節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因此,瞬間的超越,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 
  進口新突破
  在推動國際鐵路聯運業務的發展中,海關采取的是“以出帶進”的策略。2005年10月,廣州海關與滿洲里海關實施戰略合作,開辦了佛山地區第一例國際鐵路聯運進口轉關業務,改寫了佛山無鐵路進口的歷史,并為經營企業節約100多萬元的運輸成本。2007年5月,又成功開通阿拉山口-佛山的進口轉關業務,首批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470噸鋼材順利運抵佛山,目前從阿拉山口以進口轉關方式運抵佛山的鋼材共3332噸,貨值196萬美元。至此,佛山鐵路國際聯運已涵蓋了進出口業務,實現了新的突破。 
  出口商品、線路遞增
  業務開辦初期,出口貨物品種僅為鋁型材、瓷磚、浴缸、腳輪、電腦臺共5個品種。目前,出口貨物已有瓷磚、潔具、家具及五金配件、鋁型材、彩電、空調、小家電、自行車零配件、機械設備等50多個佛山及珠三角地區特色商品。出口轉關路線目前已增加至三條,涉及八個國家:一是經阿拉山口出口至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二是經滿洲里出口至俄羅斯;三是經二連出口至蒙古的線路。 
  握手保稅物流
  進口貨物在家門口驗放,一直是廣東南儲倉儲管理公司的理想目標。作為上海有色金屬交易所的定點交割倉庫,目前已有三條鐵路專用線直達該司。2006年9月,為配合其業務發展,海關為其在其中一條鐵路線旁設立了廣東南儲倉儲管理有限公司公共保稅倉庫,為鐵路物流無縫對接保稅物流奠定基礎。2007年10月,該司從哈薩克斯坦進口一批電解銅,經阿拉山口口岸轉關后直達南儲保稅倉,海關派員上門辦理驗放手續后入倉,兩種物流方式成功實現了對接。
  輝煌在持續
  2006年,東貨場累計出口貨物36386噸,貨值5831萬美元,2007年1~8月累計出口40688噸,貨值6241萬美元,兩年多以來共計出口貨物81942噸,貨值12673萬美元;2005年進口貨物199噸,貨值215萬美元,征收稅款476萬元,2006年沒有進口,2007年1~8月進口3576噸,貨值197萬美元,兩年多以來共計進口貨物3775噸,貨值422萬美元。業務的發展呈現逐年速增的良好勢頭,量、值穩步提高。對此,佛山市委常委、禪城區委書記梁毅民喻之為“黃金大道”。
  如果說貿易環境與需求等市場因素是把精準高效的手術刀,那么“鐵道搭臺、海關推動、企業唱戲”的運作模式則是一名出色的醫師。迄今為止,“手術”一直很成功。無間的組合,賦予了珠三角的國際鐵路聯運全新的演繹舞臺、巨大的發展空間及廣闊的前景。它將有力拉動區域經濟向更高更廣的水平邁進,推動佛山加快融入廣佛經濟圈和珠三角城市群及區域制造業、物流業持續蓬勃發展。
  海關建設之信息化工程
  科技實現傳統向現代跨越  
  陽光明媚的早上,在佛山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四樓海關窗口前,三三兩兩的報關員駐足海關公告欄詳細討論海關最新公告精神,他們正歡欣鼓舞分享彼此工作心得。側耳細聽,“加工貿易改革聯網”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加工貿易聯網監管改革措施,解決了困擾我們發展的難題。通關效率明顯提高,我們企業的競爭力也跟著大大提高了。這還得感謝海關的支持!”最早實行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的企業之一、世界第一大相機制造廠商佛山普立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欣喜地說。事實上,為了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作為全國試點的佛山海關率先啟動保稅加工“流程再造”改革。他們針對傳統紙質手冊攜帶不便、異地報關周轉困難、審批流程繁多、耗費資源等問題,在大型加工貿易企業中推行聯網監管模式,實行電子賬冊管理,著力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通關效率。
  “我再也不怕丟失手冊了!”佛山鋒隆電子有限公司報關員興奮地向身邊的同行傳授經驗。不只這家企業,禪城地區14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全部同樣得益于這一率先全國啟動的保稅監管模式“流程再造”電子化手冊和集中審核改革。
  時間回放至2006年底,作為總署保稅加工監管“流程再造”項目改革首批改革試點海關之一,佛山海關率先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實現“電子申報、網上備案、無紙通關、無紙報核”的改革目標。結合佛山市加工貿易發展實際,積極推進紙質手冊電子化和保稅加工集中審核改革試點工作。
  2006年12月28日,佛山海關成功生成了全國海關首份電子化手冊備案資料庫和通關手冊,全國海關全面實施加工貿易電子化手冊的第一炮正式打響。
  隨后,全國第一票電子化手冊通關業務、全國第一本核銷結案電子化手冊、第一票異地報關業務……電子化手冊改革推進迅速。
  2007年4月10日,佛山海關駐禪城辦事處完成全體加工貿易企業電子化手冊開設,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對加工貿易企業全面實現了電子化管理。
  6月27日,隨著最后一本紙質手冊核銷工作的完成,禪城辦事處成為全國第一個紙質手冊向電子化手冊全面切換的隸屬海關,實施20多年的加工貿易紙質手冊管理模式退出歷史舞臺,劃上圓滿句號。
  6月28日,順利開設了全國第一本經保稅加工集中審核中心審批通過的電子化手冊。 
  至此,禪城辦事處共取得了七個“全國第一”。這每一小步的成就終匯聚成質的飛躍,完成了傳統監管模式向現代監管模式的完美跨越。
  目前,我市有987家企業選擇了電子化手冊監管模式,共開設電子化手冊2086本。今年6月28日,保稅加工集中審核系統在佛山海關正式啟動,改革試點工作效果良好。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